“端午佳节到,粽叶艾香飘”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包粽来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今天,也是粽午节 (改:端午节) ,妈妈要教我包粽子啦!(段评:本段作为开头,引用了端午的诗句,点明了节日主题和包粽子的缘由,内容紧扣主题,但语言可以更生动些。比如,可以加入环境描写,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吸引读者。修改版:"端午佳节到,粽叶艾香飘"!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家家户户都会飘起粽叶的清香,我们用包粽子的方式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今天正是端午节,妈妈笑眯眯地对我说:"宝贝,今天教你包粽子好不好?"我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
材料已经准备好了,下面就要开始包啦!(段评:本段过渡到包粽子的环节,但内容太简单啦,像在记流水账。可以加入一些准备材料的细节,或者"我"的心情,让段落更丰富。修改版:妈妈早就把材料准备好啦!洗得干干净净的粽叶叠在竹篮里,白花花的糯米泡在水里,还有红得发亮的蜜枣和细细的棉线,我看着这些材料,心里痒痒的,真想马上动手!)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包了起来,首先,拿出二到三片粽叶,打它重叠 (改:把它重叠) 起来,卷成漏斗状,再加入少量的糯米,一粒粒糯米像是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很饱满,接着放入一到二颗甜甜的蜜枣,然后在加入 (改:再加入) 适量的糯米,用细细长长的绳子紧紧的梆起来 (改:绑起来) ,粽子就做好啦!(段评:本段详细写了包粽子的过程,还用了比喻,把糯米比作小娃娃,很生动!不过有些地方可以更具体,比如卷粽叶时的感受,放蜜枣时的小心,绑绳子时的紧张,这样能让读者更有代入感。还有一些小错误,比如"打它重叠"应该是"把它们重叠","梆起来"是"绑起来",老师已经帮你改好啦。修改版:我学着妈妈的样子一步步做起来:先拿两三片粽叶,把它们轻轻重叠,再卷成一个尖尖的漏斗形状,妈妈说这样才不会漏米。我小心地往漏斗里加了一勺糯米,一粒粒糯米圆滚滚的,像刚睡醒的小娃娃,躺在粽叶里特别可爱。接着我放了一颗甜甜的蜜枣,再盖上一层糯米,最后用棉线一圈圈绕紧,使劲儿打了个结。哎呀,我的粽子终于包好啦!)
妈妈把我们做的粽子放进锅里煮,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粽的 (改:粽子) 就煮好了。可是,妈妈包的粽子小巧灵珑 (改:小巧玲珑) ,而我包的不是奇形怪状就是会漏米,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段评:本段写出了煮粽子的香味和"我"包的粽子的样子,逗得大家笑,很有生活气息!可以加入煮粽子时的等待和闻到香味的感受,让内容更饱满。还有"小巧灵珑"是"小巧玲珑","粽的"是"粽子",老师也帮你改好啦。修改版:妈妈把我们包的粽子放进锅里煮,没过多久,厨房里就飘出了粽叶的清香,我不停地跑到厨房门口闻,口水都要流下来啦!粽子煮好啦,妈妈的粽子小巧玲珑,像一个个小元宝,我的呢?不是歪歪扭扭像小火箭,就是漏了米变成"小花脸",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我也不好意思地挠挠头。)
我们一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粽子,味道美极啦!(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写出了一家人吃粽子的温馨,但可以加入吃粽子时的细节,比如粽子的味道,家人的对话,让结尾更温暖。修改版: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吃着热气腾腾的粽子。我咬了一口自己包的粽子,糯米黏黏的,蜜枣甜甜的,还有一股淡淡的粽叶香,真好吃!爸爸妈妈也笑着说:"我们宝贝包的粽子,味道最特别啦!"我听了,心里像吃了蜜枣一样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