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寂季节 (改:季节) ,看着空中纷纷扬扬的柳絮,笑意便挂在嘴角。我的思绪回到了我四岁时的那年。(段评:开头通过柳絮引出童年回忆,过渡自然,但“寂季节”的“寂”字用错啦,应该是“寂”还是“季”呢?结合“春暖花开”,这里应该是“季节”哦。另外,开头的画面感可以再强一点,比如加上风的感觉、柳絮的样子,让读者一下就走进你的回忆里。修改版: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风里飘着白白软软的柳絮,像一群小雪花在跳舞。我仰起脸,看着它们轻轻落在我的鼻尖上,嘴角不自觉地弯了起来——思绪一下子飞回了四岁那年的春天。)
早上,爸爸送我去幼儿园,飞扬的柳絮不时飘在我的身边,看着这些柳絮,四岁的我欣喜若狂,心想:终于能吃到免费的棉花糖了!这回可赚了。我伸出手,去捕捉飘在空中的柳絮,我东一抓、西一抓,柳絮好像也喜欢我,直往我手心里钻。我把柳絮吃进嘴里,可是不那么入口即化,而是毛茸茸的。(段评:这段写你把柳絮当棉花糖吃,特别有童真!“欣喜若狂”“东一抓、西一抓”这些词用得很好,把小宝贝的开心劲儿写出来了。要是能加上抓柳絮时的动作细节,比如踮脚、蹦跳,还有柳絮碰到手心的感觉,就更生动啦。修改版:那天早上,爸爸骑车送我去幼儿园,风一吹,柳絮就像小羽毛似的飘过来,有的粘在我的发梢,有的蹭过我的脸蛋。四岁的我眼睛一下子亮了——这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棉花糖吗?免费的!我兴奋得直拍手,伸出小手东扑一下、西抓一把,柳絮好像真的喜欢我,轻轻巧巧就钻进了我的手心。我赶紧把“棉花糖”塞进嘴里,可它一点都不甜,反而毛茸茸地粘在舌头上,怪怪的。)
爸爸发现我的嘴在动,问我在吃什么,听说我吃了柳絮后,他一脸无奈,严肃地说:“坏了,柳絮可不能吃,他是柳树 (改:它是柳树) 的种子,吃下去会发芽的!”啊!这可怎么办?我又是拍打肚子,又是捶着胸口往外吐,希望把吃进去的“棉花糖”吐出来,却为时已晚。一路上,我都垂头丧气的。(段评:爸爸的“小玩笑”和你的着急样子写得很真实!“又是拍打肚子,又是捶着胸口”把你的慌张表现得很生动。要是能加上爸爸说这句话时的表情,比如憋着笑的样子,还有你当时的心理活动,比如“会不会从耳朵里长出小柳树?”,就更有画面感啦。修改版:爸爸低头看见我的嘴一动一动,笑着问:“宝贝,你在吃什么呀?”我得意地说吃了“棉花糖”,爸爸的眼睛瞪得圆圆的,故意皱着眉说:“坏啦!柳絮是柳树的种子,吃进肚子里会发芽的!”我吓得“哇”地叫出声,赶紧拍打肚子、捶胸口,使劲往外吐,可柳絮早就咽下去了。一路上我耷拉着脑袋,连最喜欢的幼儿园滑梯都不想看了。)
很快,该吃午饭了,可爸爸的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别的同学都去吃饭了,可我在想:柳絮会发芽,我吃饭是给它施肥,喝水是给他浇水 (改:给它浇水) ,到最后变成小柳树,一定会撑破我的小肚皮的!想到这,我不禁哭了起来。(段评:这段写你因为害怕不敢吃饭,想法特别可爱!“柳絮会发芽,我吃饭是给它施肥”这个想法太有童真了。要是能加上你看着午饭时的具体反应,比如看着米饭发呆、摸肚子的动作,就更细腻啦。修改版:很快到了午饭时间,食堂飘来香喷喷的饭菜味,可爸爸的话像小喇叭似的在我耳边响:“会发芽的!会发芽的!”同学们都端着碗大口吃饭,我却坐在椅子上不敢动——吃饭不就是给肚子里的柳絮施肥吗?喝水就是浇水呀!万一它真的长出小树苗,从我的肚脐眼里冒出来怎么办?我越想越害怕,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老师见状,马上跑过来问:“怎么了,宝贝?“ (改:?”) 我一边抽噎,一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老师。老师笑得前仰后合,缓了好一会儿才对我说:“别担心,你爸爸和你开玩笑呢!柳絮是不能吃,但不会发芽!”(段评:老师的反应和解释写得很温暖!“笑得前仰后合”把老师的亲切表现出来了。要是能加上老师安慰你的动作,比如摸你的头、擦你的眼泪,还有你听到解释后的反应,比如松了口气的样子,就更感人啦。修改版:老师看见我皱着眉头掉眼泪,赶紧走过来蹲下来,轻轻摸我的头问:“怎么啦,小宝贝?”我抽抽搭搭地把爸爸的话告诉她,老师一下子笑出了声,眼泪都笑出来了。她抱着我说:“傻孩子,爸爸是跟你开玩笑呢!柳絮吃了虽然不好,但不会发芽的,你看老师也吃过(其实没有啦),肚子里也没长小树呀!”我半信半疑地看着老师,摸了摸肚子——好像真的没有“发芽”的感觉呢。)
原来是这样啊!我也破涕为笑,看着窗外纷纷扬扬的柳絮,我想:我要报仇!臭爸爸,你也要吃点“棉花糖”!(段评:结尾的“报仇”想法太可爱了,把小宝贝的天真劲儿写活了!要是能加上你当时的动作,比如撅嘴、叉腰,还有心里的小计划,就更有趣啦。修改版:哦!原来爸爸骗我!我一下子破涕为笑,抹了抹眼泪,心里的大石头终于落地了。我看着窗外飘来的柳絮,突然撅起嘴——臭爸爸,居然吓唬我!等放学回家,我也要抓一把柳絮塞进他嘴里,让他也尝尝“棉花糖”的味道!)
回想到这里,我也哈哈大笑起来。毕竟童年是一串串脚印,有着精彩的痕迹啊!(段评:结尾总结童年,很有画面感!“一串串脚印”的比喻很好,但可以更具体一点,比如把童年回忆和现在的柳絮联系起来,让结尾更温暖。修改版: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咯咯”笑出了声。风又吹来了柳絮,它们还是像当年那样软软地飘着,可我再也不会把它们当棉花糖吃啦。童年就像这些柳絮,轻轻巧巧地落在记忆里,每一朵都是甜甜的小秘密。)
蒋佳滢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童年趣事——“好吃的棉花糖”》,老师忍不住跟着你一起笑了!你用柳絮当棉花糖吃的小插曲,把四岁孩子的天真和爸爸的“小玩笑”写得活灵活现,尤其是结尾那句“童年是一串串脚印,有着精彩的痕迹”,一下子让这件小事有了温暖的回味,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巧妙呀!
不过,我们可以给这个“棉花糖”故事再加点“甜料”,让它更诱人!比如你写“我东一抓、西一抓,柳絮好像也喜欢我,直往我手心里钻”,这里如果能把“抓柳絮”的细节拍得再慢一点——当时阳光是不是晒得手背暖乎乎的?柳絮飘到脸上时,你有没有闻到青草的味道?抓到第一朵柳絮时,你是不是兴奋得踮起脚尖?用这些“五感”的小细节当“特写镜头”,读者就能跟着你一起回到那个春天的早晨啦!
还有你写“我又是拍打肚子,又是捶着胸口往外吐”,这可是故事里最有趣的“小高潮”!我们能不能给这个画面加几句“内心戏”?比如你拍打肚子时,是不是一边拍一边小声念叨“别发芽别发芽”?捶胸口时,眼睛是不是急得红红的?把这些藏在动作里的“小紧张”写出来,这个“小傻事”就更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啦!
最后,老师还想和你聊聊“故事的魔法”——你开头写柳絮,结尾也写柳絮,这种“前后呼应”的手法特别棒!如果能在结尾再加一句“现在我知道柳絮是柳树的种子,但每次看到它们飘,还是会想起那个以为能吃免费棉花糖的小傻瓜”,把“过去的天真”和“现在的懂得”轻轻连起来,这个童年故事的“甜味”就能留得更久啦!
💡💡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
- 如果你现在回到四岁,会怎么“报复”爸爸的小玩笑?是也骗他吃点什么,还是悄悄把柳絮放进他的口袋?
- 除了柳絮,童年里还有哪些“认错东西”的小趣事?比如把蘑菇当小伞,把蜗牛壳当小房子?
- 为什么长大后再想起这些“傻事”,我们反而会觉得很温暖?是因为它们藏着我们最纯粹的好奇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