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奶奶买了一篮杨梅。我伸手想拿,奶奶轻轻拍开我的手:“小馋猫,要先洗一洗,再吃!”(段评:这段引入故事自然,但缺少地点要素,导致事件发生的环境不清晰。请补上地点,比如‘在奶奶家’等。修改版:星期六,在奶奶家,奶奶买了一篮杨梅。我伸手想拿,奶奶轻轻拍开我的手:“小馋猫,要先洗一洗,再吃!”)
一颗颗杨梅挤在篮子里,像紫色的小绒球。我凑近一闻,感觉很香。奶奶把洗好的杨梅递给我,我迫不及待的咬了一点 (改:地咬了一点) ,酸的眉毛 (改:酸得眉毛) 都皱起来了,但是,过了一儿 (改:过了一会儿) ,嘴里就变的甜甜的 (改:变得甜甜的) ,真好吃。(段评:这段描写了杨梅的样子和吃杨梅的感受,但‘迫不及待的咬了一点’表述有误,应是‘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口’。另外,吃杨梅的过程描写可以更细致,比如增加一些动作和表情的细节。修改版:一颗颗杨梅挤在篮子里,像紫色的小绒球。我凑近一闻,感觉很香。奶奶把洗好的杨梅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伸手接过,张大嘴巴咬了一口,酸得我眉毛都皱成了一团,眼睛也紧紧地眯了起来,但是,过了一会儿,嘴里就变得甜甜的,真好吃。)
爷爷告诉我,杨梅喜欢生长在山坡上,吸收阳光才长得这么好。没熟的杨梅酸酸的;熟的 (改:酸酸的,熟的) 杨梅甜津津的。(段评:此段内容过于概括,只是简单介绍了杨梅的生长环境和味道。可以增加一些爷爷说这些话时的神态和动作,让内容更丰富。修改版:爷爷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笑着告诉我:“你知道吗,杨梅喜欢生长在山坡上,吸收阳光才长得这么好。”我好奇地看着爷爷,爷爷接着说:“没熟的杨梅酸酸的;熟的杨梅甜津津的。”)
看到奶奶把杨梅泡在白酒里,我问:“您在干什么?”奶奶说:“我在做杨梅酒。”“杨梅酒是干什么用的?”我问。“如果肚子疼,这东西可以止泻。”奶奶说。(段评:这段对话描写较简单,可以增加一些‘我’的好奇表情和奶奶说话时的语气等细节。修改版:我睁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奶奶把杨梅泡在白酒里,连忙问道:“您在干什么?”奶奶笑眯眯地说:“我在做杨梅酒。”我皱着眉头,继续追问:“杨梅酒是干什么用的?”奶奶耐心地说:“如果肚子疼,这东西可以止泻。”)
我喜欢杨梅,它不仅好吃,还让我懂了:有些东西一开始是酸的,只要耐心等待,就能尝甜的滋味 (改:尝到甜的滋味) 。(段评:结尾段表达了从杨梅得到的感悟,但表述稍显生硬。可以更自然地引出感悟,比如结合前面吃杨梅先酸后甜的经历。修改版:我喜欢杨梅,它不仅好吃,就像我吃杨梅时,一开始被酸得不行,可后来却尝到了甜甜的滋味。这让我懂得了,有些东西一开始是酸的,只要耐心等待,就能尝到甜的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