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大山脚下住着一位老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妈妈靠卖壮锦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段评:本段作为故事开头,简洁地介绍了人物和背景,很棒!如果能加入一些环境描写,比如大山脚下的样子、老妈妈织壮锦时的小细节,会让故事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从前,云雾缭绕的大山脚下,住着一位慈祥的老妈妈和她的三个儿子。老妈妈的手特别巧,每天坐在竹椅上,指尖飞梭,织出五彩斑斓的壮锦,一家人的生活就靠卖壮锦维持着。)
有一天,老妈妈买了一幅画,决定将画上的内容织成壮锦。老妈妈不分昼夜地织,三年后,壮锦织成了,却被一阵大风卷走了。老妈妈十分着急。(段评:这段讲了老妈妈织壮锦和壮锦被风吹走的事,情节很清楚!不过“不分昼夜地织”可以加一点具体的动作,比如“手指被线磨出了茧子”,“十分着急”也可以写得更生动,比如“急得眼泪都掉下来了”,这样能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老妈妈的心情。修改版:有一天,老妈妈在集市上看到一幅画,画上是金灿灿的稻田、清清的小河,还有漂亮的房子,她立刻决定把这幅画织成壮锦。老妈妈白天织,晚上就着煤油灯织,手指被线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终于,三年后,这幅美丽的壮锦织成了!可就在她捧着壮锦欣赏时,一阵狂风“呼”地刮来,壮锦一下子被卷上了天。老妈妈急得直跺脚,眼泪“吧嗒吧嗒”掉在地上。)
大儿子出发了。他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大山口,那里有一棵石头房 (改:石房子) ,门口坐着位老奶奶,旁边有一匹石马,张着嘴好像要吃旁边的杨梅果。老奶奶说:“是东方太阳山的仙女借走了壮锦,你先打落两颗牙,放在石马嘴里,它就可以吃东西了,等它吃完十颗杨梅时,才能到达太阳山。”大儿子太害怕了,就回家了。(段评:这段的情节很吸引人!石头房、石马、老奶奶的对话都很有神秘感。不过“石头房”可以写成“石头砌成的小房子”,“打落两颗牙”可以加一点大儿子的反应,比如“吓得脸都白了”,这样人物的胆小就更明显啦。修改版:大儿子自告奋勇出发了。他走啊走,走了一个月,来到一个黑漆漆的大山口。山口有一座石头砌成的小房子,门口坐着位白胡子老奶奶,旁边立着一匹石马,张着嘴好像要吃旁边的红杨梅。老奶奶笑着说:“孩子,东方太阳山的仙女借走了壮锦,你得先打落两颗牙,放在石马嘴里,它才能吃东西。等它吃完十颗杨梅,就能带你飞到太阳山啦。”大儿子吓得脸都白了,赶紧摇摇头,转身跑回了家。)
二儿子也是一个贪怕死 (改:贪生怕死) 的人,也回家了。(段评:这段写二儿子的表现很直接,但可以加一点他遇到的情景和心理活动,比如“也来到那个大山口,听到老奶奶的话后,腿都软了”,这样和大儿子的情节呼应,故事更连贯哦。修改版:二儿子也出发了。他走了半个月,同样来到那个大山口。听到老奶奶说要打落牙齿,二儿子吓得腿都软了,心里想:“我可不想疼死!”他也赶紧跑回了家,再也不敢提找壮锦的事。)
老妈妈让三儿子去寻找壮锦,三儿子不惧怕困难,抵制诱惑,历尽艰险,找回了壮锦。(段评:三儿子的勇敢是故事的重点!这里可以加一点他出发前的决心,比如“紧紧握着老妈妈的手说‘娘,我一定找回来!’”,还有他遇到困难时的具体表现,比如“咬着牙打落牙齿”,这样“不惧怕困难”就更真实啦。修改版:老妈妈看着两个儿子都回来了,叹了口气,让三儿子去试试。三儿子紧紧握着老妈妈的手说:“娘,我不怕!我一定把壮锦找回来!”他走了很久,来到大山口,听到老奶奶的话后,咬着牙打落两颗牙齿放进石马嘴里。石马吃完杨梅后,驮着他飞过了九十九座山,终于到达太阳山。仙女们看到他这么勇敢,就把壮锦还给了他。)
找回壮锦后,他们的家得和 (改:变得和) 壮锦上织的一样,三儿子还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和妈妈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段评:这段是故事的结尾,很美好!可以加一点壮锦带来的变化,比如“壮锦上的稻田真的长出了金黄的稻子,小河里也流着清水”,还有一家人的心情,比如“老妈妈笑得合不拢嘴”,这样结尾更温暖哦。修改版:三儿子捧着壮锦回到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壮锦上的图案变成了真的!家里出现了金灿灿的稻田,清清的小河绕着房子流,红衣仙女也从壮锦上走下来,和他们一起生活。老妈妈笑得合不拢嘴,三儿子也找到了幸福,一家人过上了快快乐乐的日子。)
刘若梵同学,你好!读完你的《一幅壮锦》,老师要为你对故事的清晰理解点赞!你把这个民间故事的主要情节简洁又完整地叙述了出来,让读者能快速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
不过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这个故事里三儿子成功找回壮锦,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三儿子能成功,而大儿子和二儿子失败了呢?是因为三儿子具备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品质,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如果能在结尾处,把三儿子成功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三儿子不惧怕困难,抵制诱惑,历尽艰险,找回了壮锦”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来当一次导演,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三儿子在寻找壮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遇到诱惑时,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用“五感法”把这个过程详细地展现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大大增强。
从写完大儿子回家,到二儿子也回家,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大儿子无功而返,老妈妈很是失落,可日子还得继续,便又寄希望于二儿子。”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像大儿子和二儿子面对的困难和诱惑时,应该如何像三儿子一样坚定自己的选择? 2. 这个故事里的壮锦象征着什么?它对老妈妈和三个儿子有着怎样特别的意义? 3. 假如你是三儿子,在寻找壮锦的过程中,你可能还会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难,你会怎么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