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神笔马良过一天(段评:本段作为作文的标题,简洁明了地概括了全文内容,直接点明了文章的核心事件,能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很棒!)
我正全神贯注地看着《神笔马良》这本书,我也想要一只神笔,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一个穿着古装的人走了过来,他手持一支神奇的画笔,我仔细一看,呀!原来是神笔马良,他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只笔 (改:这支笔) ,我愿意将我的笔借给你,陪你愉快的过一天 (改:愉快地过一天) /p>
首先,我们来到偏远的山区,发现这里的小孩吃不好,穿不暖,也没有学校,看到这一幕,我拿起神笔,在空中画了许多漂亮的教学楼,教室里有崭新的桌椅、明亮的窗户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还画了美食、各种服饰,孩子们看到这些,高兴地手舞足蹈。(段评:本段写了"我"见到神笔马良的过程,情节设计很有想象力,也自然地引出了主题。不过,这段描写还可以更生动一些,比如可以增加"我"看到金光时的反应,以及马良出现时的细节,让故事更有画面感。修改版:我正趴在书桌上全神贯注地看着《神笔马良》,心里默默地想:要是我也有一支这样的神笔就好了!突然,书页里闪过一道金光,刺得我赶紧捂住眼睛。等我睁开眼,一个穿着青布衣裳、手里握着一支闪着微光的画笔的人站在我面前。我揉了揉眼睛仔细一看,呀!是神笔马良!他笑着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支笔,今天我就把它借给你,陪你过一天,好不好?”)
接着,我们来到了村庄。发现这里土地干旱,庄稼和稻子 (改:庄稼) 萎了,农民们愁眉苦脸地站在田间。我二话不说,拿起神笔,在空中画了一片雨幕,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干旱的土地变得湿润了,庄稼“咕咚,咕咚”地喝饱了水。不一会儿,田地变得绿油油的,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农民们欢呼起来,都纷纷地跑了出来,来感受雨水的滋润。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段评:本段写了"我"用神笔帮助山区孩子的故事,内容具体,充满了爱心。不过,这段的语言还可以更生动,比如可以增加孩子们看到新东西时的具体表现,让故事更感人。修改版:我们先来到一座偏远的大山里。山路上,几个穿着补丁衣服的小朋友正啃着干硬的窝头,看到我们,他们怯生生地躲到了树后。我心里酸酸的,立刻拿起神笔,“唰唰唰”在空中画了几栋彩色的教学楼。红墙白窗,教室里摆着崭新的课桌椅,黑板擦得干干净净。我又画了香喷喷的面包、牛奶,还有花花绿绿的新衣服。孩子们先是睁大眼睛看着,然后欢呼着跑过来,有的抱着面包啃得满脸都是,有的穿上新衣服在原地转圈,眼睛里闪着亮晶晶的光。)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马良把我送回家,我看着马良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我明白了:我们要做像马良一样乐于助人的人。(段评:本段写了"我"帮助农民解决干旱问题的故事,情节生动,逻辑清晰。不过,这段的细节描写还可以更丰富,比如可以增加农民们的表情和动作,让故事更有感染力。修改版:接着,我们来到了一片干旱的村庄。田地里的庄稼都蔫蔫地低着头,裂开的土地像一张张干渴的嘴。几位农民伯伯蹲在田埂上,眉头皱成了疙瘩,嘴里不停地叹气。我赶紧拿起神笔,画了一片厚厚的乌云。“轰隆隆——”雷声过后,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落下来。干裂的土地慢慢湿润了,庄稼们“咕咚咕咚”地喝着水,不一会儿就挺直了腰杆,变得绿油油的。农民伯伯们高兴得跳了起来,有的张开双臂迎接雨水,有的对着天空大喊:“下雨啦!有救啦!”他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我正全神贯注地读着《神笔马良》这本书,我也想要一只神笔,突然,一道金光闪过,一个穿着古装的人走了过来,他手持一支神奇的画笔,我仔细一看,呀!原来是神笔马良,他对我说:“既然你这么喜欢这只笔,我愿意将我的笔借给你,陪你愉快的过一天。”(段评:本段作为故事的结尾,点明了主题,表达了对马良的敬佩之情。不过,结尾的升华可以更自然一些,比如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画面来表达感悟,而不是直接说大道理。修改版: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马良把我送回家,转身向金光里走去。我握着手里的神笔,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暖暖的。原来,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得到什么,而是看到别人开心时,自己心里也会像吃了蜜一样甜。我也要像马良一样,做一个愿意帮助别人的人。)
首先,我们来到偏远的山区,发现这里的小孩吃不好,穿不暖,也没有学校,看到这一幕,我拿起神笔,在空中画了许多漂亮的教学楼,教室里有崭新的桌椅、明亮的窗户和先进的教学设备,还画了美食、各种服饰,孩子们看到这些,高兴地手舞足蹈。(段评:这段和第二段内容重复啦,建议删掉,这样文章会更简洁,结构也更清晰哦。)
接着,我们来到了村庄,发现这里土地干旱,庄稼和稻子快枯萎了,农民们愁眉苦脸地站在田间。我二话不说,拿起神笔,在空中画了一片雨幕,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干涸的土地 (改:干旱的土地) 变得湿润了,庄稼“咕咚,咕咚”地喝饱了水。不一会儿,田地变得绿油油的,像一块绿色的地毯,农民们欢呼起来,都纷纷地跑了出来,来感受雨水的滋润,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段评:这段和第三段内容重复啦,建议删掉,让文章的情节更紧凑。)
一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了,马良把我送回家,我看着马良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敬佩,我明白了:我们要做像马良一样乐于助人的人。(段评:这段和第四段内容重复啦,建议删掉,这样文章会更流畅。)
邱月萍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和神笔马良过一天》,老师首先要为你的善良和深刻立意点个赞!很多人在写和神笔马良过一天时,可能只是单纯地写一些有趣的情节,而你却通过用马良的神笔帮助山区孩子和农民,感悟到要做像马良一样乐于助人的人,这让文章有了深度和温度。
在文章中,你对题目的理解很到位,把和马良过一天的经历描述得比较清晰。选择神笔马良这个神话人物也很合适,并且对马良出现的场景有一定描述。行文逻辑较清晰,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先写马良出现借笔,接着写去山区帮助孩子,再写去村庄帮助农民,最后写一天结束。情节设置也比较合理,通过帮助不同的人体现了神笔的作用和乐于助人的主题。语言表达较通顺,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田地变得绿油油的,像一块绿色的地毯”,让描写更生动。
不过,文章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比如在丰富细节与层次方面,在描述用笔画教学楼、雨幕等情节时,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画教学楼时,神笔挥动在空中留下怎样的光芒?孩子们看到教学楼一点点出现时,他们具体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画雨幕时,风声、雨声是怎样的?农民们欢呼时喊了什么?用“五感法”把这些“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在强化过渡方面,从山区到村庄这两个场景转换时,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可以加一句像“帮助完山区的孩子们,我心中满是喜悦,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了一个村庄。”这样的过渡句,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除了帮助山区孩子和农民,神笔马良的神笔还能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来帮助更多人? 2.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马良有没有教给你一些关于使用神笔或者帮助他人的独特道理呢? 3. 如果有机会再次和马良过一天,你还会选择去做哪些不一样的事情来帮助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