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小就有一个愿望:自己能成为《神笔马良》中的一员,很想与神笔马良在一起做朋友,这天我正在看《神笔马良》看着看着,一恍惚,我已经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段评:开头通过看《神笔马良》的想象引入故事,能吸引读者兴趣。但对"恍惚"来到陌生地方的描写不够具体,可以增加一些环境或感官细节,让画面更生动。修改版:我很小就有一个愿望:成为《神笔马良》里的一员,和马良做朋友。这天我正捧着《神笔马良》看得入迷,突然眼前的文字变得模糊,耳边传来一阵陌生的风声,再睁眼时,我已经站在一片长满青草的山坡上,远处飘着像棉花糖一样的白云,这是个从没来过的地方。)
在我身边,还有一封神秘的信封,在信封的左上方写着马良,打开一看,我才知道,原来是马良邀请我一起去和他帮助有困难的人,在信封里,还有一张地图,我顺着地图找到了马良,马良他身上穿着普素 (改:朴素) 的衣服,手里拿着我在熟悉不过 (改:再熟悉不过) 的神笔,笑容满面地看这 (改:看着) 我。(段评:描写遇到马良的情节很符合想象主题,信封和地图的设置很巧妙。但错别字和细节描写可以更丰富,比如信封的样子、马良的神态动作等。修改版:我脚边放着一封米黄色的信封,左上方写着"马良"两个清秀的字。拆开一看,原来是马良邀请我一起去帮助有困难的人,信封里还夹着一张画着弯弯曲曲小路的地图。我顺着地图找到马良,他穿着粗布做的素色衣服,手里握着我再熟悉不过的神笔,眼睛亮晶晶的,笑容满面地看着我。)
马良对我说:“今天,我们要去到一个贫困的山区里,去帮助他们”。马良二话不说,拿着神笔在空中一划,我们马上就来到了山区里。(段评:过渡到山区的情节很自然,神笔的作用体现得很清楚。但语言可以更生动,比如加入马良说话时的动作或神态描写。修改版:马良笑着对我说:"今天,我们要去一个贫困的山区,帮助那里的人们。"说完他拿起神笔,在空中轻轻一划,一道金光闪过,我们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一下子飞到了山区里。)
我们一来到山区里,就看到了许多破破烂烂的房屋,就连他们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很破烂,我和马良看到这些场景,心中不由的怜起 (改:不由得怜惜) 他们。(段评:描写山区的环境很真实,能体现出帮助的必要性。但"心中不由的怜起他们"可以写得更具体,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修改版:我们一来到山区,就看到许多屋顶破洞的土屋,墙壁上裂开了一道道缝。孩子们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有的鞋子还露着脚趾头。我和马良看着这些场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特别心疼他们。)
我们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了因为衣服单薄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马良大笔一挥,立刻画出了温暖的棉衣,和一座高大的学校,孩子们一看到学校,就争先恐后的冲了 (改:争先恐后地冲了) 进去。(段评:帮助孩子的情节很感人,神笔的作用描写得很清楚。但可以增加孩子们拿到棉衣、看到学校时的反应,让故事更生动。修改版:我们继续往里走,看到几个穿着单薄衣服的孩子,缩着肩膀在风中瑟瑟发抖。马良立刻拿起神笔一挥,一件件带着小熊图案的厚棉衣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旁边还多了一座崭新的学校,红色的屋顶像小蘑菇一样可爱。孩子们惊喜地叫起来,穿上棉衣后蹦蹦跳跳地冲进学校,笑声像银铃一样响。)
我们不一会儿又看到了农民伯伯,他们正为不出太阳而发愁,马良大笔一挥,立刻阳光明媚,庄稼马上成熟了,农民伯伯们在也不在 (改:再也不用) 为没有食物而发愁了。(段评:帮助农民的情节很有意义,体现了马良的善良。但"农民伯伯们在也不在为没有食物而发愁了"可以写得更具体,增加农民伯伯的反应。修改版:我们不一会儿又看到几位农民伯伯,他们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叹气,地里的庄稼都蔫蔫的。马良大笔一挥,天空立刻露出了金灿灿的太阳,阳光洒在庄稼上,稻穗一下子变得饱满起来。农民伯伯们高兴得拍手欢呼,有的还激动地抹起了眼泪。)
就在这时,一阵轻柔的风吹过,我感觉身体渐渐变得轻盈起来。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已经回到了书前,手中还握着那本翻开的神笔马良故事书 (改:《神笔马良》故事书) 。(段评:结尾回到现实的情节很完整,呼应了开头。但可以增加一些回到现实后的感受,让主题更深刻。修改版:就在这时,一阵轻柔的风吹过,我感觉身体轻飘飘的,像一片羽毛。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发现自己还坐在书桌前,手里握着那本翻开的《神笔马良》。虽然这只是一场梦,但我心里暖暖的,原来帮助别人是这么快乐的事情呀!)
李昕睿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和神笔马良过一天》,老师首先要为你的奇妙想象点个赞!很多人只停留在幻想与神笔马良相遇,而你却想到和他一起去帮助贫困山区的人们,这份善良与爱心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温度!
不过呢,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哦。道理虽然通过行动展现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和马良帮助了山区的人们,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帮助他人除了能让他人生活变好,对于我们自己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帮助他人背后的意义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啦。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我们继续往里走,我们看到了因为衣服单薄的孩子,在风中瑟瑟发抖,马良大笔一挥,立刻画出了温暖的棉衣,和一座高大的学校,孩子们一看到学校,就争先恐后的冲了进去”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来当一次导演,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的风是怎样吹的,发出什么声音?孩子们瑟瑟发抖时的表情、动作是怎样的?马良大笔一挥时,神笔有没有发光,有没有特别的音效?孩子们看到棉衣和学校时,具体喊了什么,眼神又是怎样的?用“五感法”把这个过程详细地展现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大大增强哦。
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时,段落之间有点跳跃。比如从看到孩子到看到农民伯伯,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帮助完孩子们,我们带着满足继续前行,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农民伯伯”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如果还有机会和马良一起去帮助别人,除了贫困山区,还可以去哪些地方,帮助哪些人呢? 2.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除了用神笔画出具体的东西,还能通过什么更巧妙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 从这次和马良过一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怎样把帮助他人的精神运用到日常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