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犹如一支支利箭从窗处射进来把屋里照的 (改:照得) 热烘烘的,睁开眼发现眼前有个古老的画,我轻轻一摸,马良就出现了,他一身雪白的衣服,手中拿着那支神奇的画笔。于是马良微笑地对我说:(段评:本段作为故事的开头,通过阳光和古画引出马良的出现,想象力很丰富,能吸引读者兴趣。但细节描写可以更生动,比如阳光的感觉、古画的样子,能让画面感更强。修改版:夏日的阳光像金灿灿的丝线,从窗户缝里钻进来,把我的小房间晒得暖烘烘的。我迷迷糊糊睁开眼,忽然发现床头不知何时多了一幅卷起来的古画——画纸上的山水泛着淡淡的墨香,边角还绣着细细的云纹。我好奇地伸手摸了摸画轴,忽然一阵金光闪过,马良竟然从画里走出来了!他穿着一身干净的白衣服,手里紧紧握着那支传说中能画活万物的神笔,正笑眯眯地看着我呢。)
“我穿越来和你一起清除人间疾苦。”我马上从手机上找到了贵州的一所小学,那的学生想上学要翻山越岭到大山下的小学。我和马良说了以后我们一起开着马良画的车去了,吃过中午饭后又过了几小时到了一座木桥,那木块破破烂烂的,十分危害孩子们的安全,马良马上画了一座坚固的石桥在旁边。翻过一座座高山,我们到了一个村子,(段评:本段写了和马良去贵州帮助孩子的事,想法很有爱心。但木桥的危险可以描写得更具体,比如桥的样子、孩子们过桥的情景,能让帮助的理由更充分。另外,“开着马良画的车”可以加一点车的细节,比如车是什么样的,让故事更有趣。修改版:“我穿越来,是想和你一起帮大家解决困难呀!”马良的声音像春风一样温柔。我立刻想起昨天在手机上看到的新闻:贵州有个小山村,孩子们每天要翻好几座山才能到学校,下雨天山路滑,特别危险。马良听了,立刻用神笔“唰唰”画了一辆彩虹色的小汽车——车身上还画着可爱的云朵图案呢!我们坐上车,吃了妈妈准备的三明治当午餐,开了好几个小时,终于看到一座摇摇晃晃的木桥。桥板裂了好几个缝,绳子也松松垮垮的,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马良皱了皱眉,马上在旁边画了一座结实的石桥,桥面平平整整,栏杆上还刻着小花呢!)
村中有一个大池塘,塘水十分干静 (改:干净) ,村里的村长说“这里的房子最高不超过四层。”马良问到 (改:问道) “你们这为什么不超过四层”村长回答“因为我们这里很穷。”村长带我去看时马良轻手轻脚的跑到每一户人家帮它们 (改:他们) 画房子,我问村长想不想让每一户人过上好日子,他说“想阿。”我们可以帮你们,村长说“不用不用,我们可以自己种地卖菜不用你们。”(段评:本段写了村里的情况和马良帮大家画房子,内容很温暖。但村长的话可以更口语化,比如加上他说话时的动作,像“叹着气说”,能让人物更真实。另外,“村中有一个大池塘”可以加一点池塘的细节,比如池塘里有什么,让场景更生动。修改版:翻过一座座绿油油的高山,我们终于到了那个小山村。村口有个清亮亮的大池塘,荷叶挨挨挤挤的,粉色的荷花正开得热闹。村长是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他带着我们边走边说:“咱们村里的房子最高也不超过四层,大伙儿日子过得紧巴呀。”马良眨了眨眼问:“爷爷,为什么不盖高一点的房子呢?”村长叹了口气,用粗糙的手摸了摸墙角:“还不是因为穷嘛,盖房子的钱都不够哩。”我正跟着村长看村里的小路,一回头,发现马良正轻手轻脚地跑到每一户人家门口——他用神笔给矮矮的土坯房添了一层亮堂堂的新楼,窗户上还画了彩色的窗帘!我拉着村长的手问:“爷爷,您想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吗?”村长眼睛亮了亮,使劲点头:“想呀,当然想!”“我们可以帮您呀!”我连忙说。村长却摆了摆手,笑着说:“不用不用,我们自己种庄稼、卖蔬菜,慢慢攒钱就行啦,你们的心意我们领啦!”)
我们又到了大山下在孩子的上学的路上画了一所小学,我们先调好色板,在铺上画纸画了一个教学楼,一个食堂,一个大的操场和一栋宿舍。这样孩子们开开心心的上学在也 (改:再也) 不用翻山越岭了。(段评:本段写了给孩子们画学校,想法特别棒。但画学校的过程可以写得更具体,比如画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孩子们看到学校的反应,能让故事更感人。另外,“调好色板”可以加一点颜色的细节,比如用了什么颜色,让画面更鲜活。修改版:离开村子后,我们沿着孩子们上学的山路走了好久,终于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停了下来——这里正适合盖学校!马良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彩虹色的调色板,我帮他铺好大大的画纸。只见他蘸了点天蓝色,“唰唰”几笔就画出了三层高的教学楼,窗户是亮晶晶的玻璃,墙上还画着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图案;接着又画了飘着饭香的食堂,食堂烟囱里正冒着白白的烟;然后是一圈红色的跑道,跑道中间是绿油油的足球场;最后画了一栋带小阳台的宿舍,每个房间都有软软的小床。画刚停笔,周围忽然传来孩子们的欢呼声——原来几个放学的小朋友看到了新学校,都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有的摸了摸教室的门,有的在跑道上跑了一圈,笑得眼睛都弯成了月牙儿。“以后我们不用翻山越岭上学啦!”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妹妹抱着我的胳膊,声音甜甜的。)
晚上回家后马良就穿越回去了,我们还在路上的时候就一起约好了每年的这一天我们一起做好事帮助他人。(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写了马良离开和约定,情感很真挚。但可以加一点分别时的细节,比如马良的动作、“我”的心情,能让结尾更温暖。另外,“每年的这一天”可以加一点具体的回忆,比如那天的天气,让约定更有画面感。修改版:天慢慢黑下来的时候,我们回到了我家的小房间。马良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时间不早啦,我得回画里去了。”我有点舍不得,拉着他的衣角问:“我们以后还能见面吗?”马良用神笔在我手心里画了一个小小的太阳,说:“当然啦!明年的今天,我们还在这里见面,一起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好不好?”我使劲点头,看着马良慢慢变成一道金光,回到了那幅古画里。直到现在,我手心里好像还留着神笔的温度,每当想起那个温暖的夏天,心里就像装满了阳光。)
余伟博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和马良过一天》,老师首先要为你的善良与爱心点个赞!很多人在写和马良过一天时,只是单纯地想象各种神奇的画面,而你却想到用马良的神笔去帮助贵州山区的孩子们,这份立意让文章充满了温暖与力量!
不过呢,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用马良的神笔帮助了很多人,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要帮助他们?帮助他人这件事会给我们和被帮助的人带来怎样长远的影响?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帮助他人背后的意义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马良马上画了一座坚固的石桥在旁边”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马良画画时的动作是怎样的?神笔挥动时有没有发出什么光芒?周围的孩子们看到神笔和石桥又有什么样的反应?用“五感法”把这个画面详细地描绘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提升。
从写完一件事到另一件事,段落之间有点跳跃。比如从画石桥到帮村民画房子这部分,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解决了桥的问题,我们继续前行,很快又发现了村民们居住条件的困难。”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除了帮助山区的孩子和村民,马良的神笔还能在哪些方面为社会带来更大的改变? 2.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除了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支持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体现? 3. 如果有机会再次和马良过一天,你会选择去帮助什么样的人,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呢?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