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教数学的刘老师,有两张面貌,也很可爱。(段评:作为开头,点明了要写的刘老师,引出主题,但“两张面貌”表述不准确,可改为“两种面貌”,让表达更清晰。修改版:我们班教数学的刘老师,有两种面貌,也很可爱。)
和蔼的刘老师,深受大家喜爱。一次上课时,我们遇了不会的难题,她会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声音不大但不失威压。同学们都不敢开小差,认真听着解题思路。刘老师时不时会笑一笑,很温柔。(段评:此段围绕和蔼的刘老师展开,叙述清晰,人物形象较鲜明。不过“声音不大但不失威压”表述较抽象,可具体描写声音特点。另外,“威压”一词对于小学生作文稍显生硬,可换个更通俗易懂的词。修改版:和蔼的刘老师,深受大家喜爱。一次上课时,我们遇到了不会的难题,她会很耐心地给我们讲解,声音温和又清晰。同学们都被她的讲解吸引,不敢开小差,认真听着解题思路。刘老师时不时会笑一笑,很温柔。)
如果是“凶残”的刘老师,那就厉害了。记得某一次课堂上,邹小清同学上课开了小差,不管老师和同学的各种提醒都无动于终 (改:无动于衷) 。终于,刘老师的讲课声戛然而止,除他以外的同学都在为他在心里默默“祈祷”他的“下场”轻一点。果不其然,刘老师快速走到邹小清身旁,猛地抓起他,一手拎着他的书包,扔了出去,他见刘老师发怒,腿都吓软了,刘老师把邹小清撵了出去,说:“下次你就不要来了!要你家长接回去!”同学们见这大勢 (改:大势) ,被吓得呆若木鸡,再也不敢开小差。(段评:该段描述“凶残”的刘老师,情节较生动,但“无动于终”有误,应是“无动于衷”。且“猛地抓起他,一手拎着他的书包,扔了出去”情节有些夸张,不符合实际情况,可适当调整。修改版:如果是“严厉”的刘老师,那就厉害了。记得某一次课堂上,邹小清同学上课开了小差,不管老师和同学的各种提醒都无动于衷。终于,刘老师的讲课声戛然而止,除他以外的同学都在心里默默“祈祷”他受的批评轻一点。果不其然,刘老师快速走到邹小清身旁,严肃地把他叫了起来,让他站到教室后面反思,说:“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要让家长知道你这样可不好。”同学们见这阵势,被吓得再也不敢开小差。)
我们的刘老师还很可爱。如果我们下课遇见她,打一声招呼,她准会回应。高兴时还可能比个“耶”的手势,像个讨到糖果的孩子。(段评:这一段体现了刘老师可爱的一面,内容有趣。不过“准会回应”表述较平淡,可增加一些回应的具体内容,让描写更丰富。修改版:我们的刘老师还很可爱。如果我们下课遇见她,打一声招呼,她准会笑眯眯地回应我们,高兴时还可能比个“耶”的手势,像个讨到糖果的孩子。)
我们既有两张面貌,又十分可爱的刘老师,有个这样的老师,谁能不爱呢?(段评:结尾总结全文,表达对刘老师的喜爱,但“既有两张面貌”表述不准确,可改为“既有两种面貌”。另外,“有个这样的老师”表述较口语化,可优化。修改版:我们既有两种面貌,又十分可爱的刘老师,拥有这样一位老师,谁能不爱呢?)
伍雯希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的“漫画”老师》,老师首先要为你独特的视角点个赞!很多人写老师可能只着重写一面,而你却发现刘老师有“两张面貌”,这种对老师多面性的观察很细致,让老师的形象一下子立体起来了!
老师发现你在描写刘老师时,运用具体事例的手法特别好。比如写刘老师“和蔼”时,选取上课耐心讲解难题的事例;写“凶残”时,选取邹小清同学上课开小差被处理的事例。通过这些具体事例,让读者能很直观地感受到刘老师不同的面貌特点。而且在描写刘老师发怒撵邹小清出去那一段,动作描写很生动,“快速走到”“猛地抓起”“扔了出去”等词语,把刘老师当时的愤怒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不过呢,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更上一层楼。从立意上来说,我们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你写了刘老师的不同面貌和可爱,那能不能思考一下,刘老师为什么会有这“两张面貌”呢?她的“和蔼”和“凶残”背后,是不是有着对同学们深深的爱和期望呢?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个道理点出来,文章的立意就会更深刻。在结构方面,从写刘老师“和蔼”到“凶残”之间,过渡可以再自然一些。比如可以加一句“刘老师大部分时候是和蔼的,但要是有同学犯了严重的错误,她也会变得很严厉”这样的话,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紧密。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很好的写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你已经学会了通过具体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化和结构优化上继续努力。比如你可以想想:
- 刘老师的“两张面貌”对同学们的学习和成长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
- 从刘老师的教育方式中,我们能明白什么样的道理?
- 怎样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让刘老师可爱的形象更加突出? 老师相信,以你的努力和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作文,期待你的下一次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