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课的阳光斜斜切过讲台,老师捏着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寻人启事"四个字:"今天,我们来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启事。"(段评:这段作为开头,场景感强,通过描写作文课上老师写下“寻人启事”引出主题,能吸引读者兴趣。不过语言较为平实,缺乏文采。建议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画面感和吸引力。修改版:作文课上,慵懒的阳光如薄纱般斜斜地切过讲台,老师轻轻捏着粉笔,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寻人启事”四个大字,随后,温和的声音响起:“今天,我们来写一则寻找妈妈的启事。”)
前排的同学立刻低下头,笔尖在纸上划出沙沙声。"先写姓名和性别。"老师的声音刚落,"李娟""女"这类字眼已在多数人笔下成形。可当讲到"年龄"时,教室里的沙沙声慢了下来。我咬着笔杆,妈妈的生日总在年夜饭的热气里被提起,可具体岁数像被蒸汽蒙住的玻璃,模糊不清。斜前方的男生涂掉"38"改成"40",又在两个数字间画了道犹豫的横线,最终还是空着。老师在课桌间踱步,看见过半同学的稿纸上,年龄一栏都是空白。(段评:此段围绕写“寻人启事”中“年龄”这一内容展开,通过同学们的表现和“我”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对妈妈年龄的忽视,内容紧扣主题。但情节稍显拖沓,部分表述可更简洁。比如“妈妈的生日总在年夜饭的热气里被提起,可具体岁数像被蒸汽蒙住的玻璃,模糊不清”可简化。修改版:前排的同学立刻低下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先写姓名和性别。”老师话音刚落,“李娟”“女”这类字眼便在多数人笔下成形。可当讲到“年龄”时,教室里的沙沙声渐渐慢了下来。我咬着笔杆,妈妈的年龄就像藏在迷雾中,模糊不清。斜前方的男生涂掉“38”改成“40”,又在两数间画了道犹豫的横线,最终还是空着。老师在课桌间踱步,过半同学的稿纸上,年龄一栏都是空白。)
"接下来是外貌特征。"老师敲敲黑板,"要写具体,比如痣的位置、疤痕的形状。"后排突然有人举手:"我妈妈眼角有颗痣,笑起来会跟着动!"老师点点头,教室里却陷入了更久的沉默。我盯着稿纸,努力回想妈妈的脸——好像有颗痣,是在左边颧骨还是右边?去年她切菜时划到胳膊,该留了疤吧?可早上递牛奶时,我怎么没留意那道疤还在不在?笔尖在纸上悬了许久,最终胡乱写了"中等身材,戴眼镜",字迹轻得像要飘起来。扭头看同桌,她的稿纸这一栏,只有道浅浅的折痕。(段评:该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写“外貌特征”,通过“我”的回忆和思考,展现出对妈妈外貌细节的陌生,情节有推进。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不足,心理描写可更细腻。修改版:“接下来是外貌特征。”老师敲敲黑板,认真地说:“要写具体,比如痣的位置、疤痕的形状。”后排突然有人举手,兴奋地说:“我妈妈眼角有颗痣,笑起来会跟着动!”老师点点头,教室里却陷入了更长久的沉默。我死死盯着稿纸,脑海中努力拼凑妈妈的脸——好像有颗痣,是在左边颧骨还是右边?去年她切菜时划到胳膊,该留了疤吧?可早上递牛奶时,我怎么没留意那道疤还在不在?笔尖在纸上悬了许久,最终胡乱写下“中等身材,戴眼镜”,字迹轻得仿佛一阵风就能吹走。扭头看同桌,她的稿纸这一栏,只有道浅浅的折痕,像是藏着无数的迷茫。)
"最后是穿着。"老师的声音带了点不易察觉的温和,"今天早上,妈妈穿了什么?"这句话像块石头投进水里,激起一片细碎的议论。"好像是紫色外套?" "黑裤子?还是蓝的?"前排女生的声音越来越小,她今早是妈妈骑电动车送来的,可车筐里的早餐香气盖过了所有细节。我猛地想起,早上出门时妈妈正弯腰换鞋,米白色的裤子沾了点厨房的油渍——可这点记忆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抓不住具体的轮廓。教室里忽然安静下来,平时谁穿了新款球鞋、哪个明星机场街拍换了外套,大家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可每天目送我们出门的妈妈,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段评:这段写“穿着”部分,通过同学们的议论和“我”的回忆,深化了对妈妈的忽视这一主题。但部分语句逻辑不够清晰,如“车筐里的早餐香气盖过了所有细节”表述较生硬。修改版:“最后是穿着。”老师的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温和,问道:“今天早上,妈妈穿了什么?”这句话如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一片细碎的议论。“好像是紫色外套?”“黑裤子?还是蓝的?”前排女生的声音越来越小,她今早坐在妈妈电动车后座,满心都是车筐里早餐的香气,哪还顾得上妈妈的穿着。我猛地想起,早上出门时妈妈正弯腰换鞋,米白色的裤子沾了点厨房的油渍——可这点记忆如被风吹散的蒲公英,抓不住具体的轮廓。教室里忽然安静下来,平时大家对新款球鞋、明星街拍外套了如指掌,可每天目送我们出门的妈妈,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下课铃响时,没有一张稿纸是填满的。那些空白的格子,像一个个没被留意的瞬间,在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段评:此段作为中间到结尾的过渡,以“空白的格子”象征没被留意的瞬间,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内容稍显简略,可进一步深化情感。修改版:下课铃清脆地响起,却没有一张稿纸是填满的。那些空白的格子,像一个个无声的黑洞,在明亮的阳光下泛着刺眼的光,仿佛在无情地嘲笑我们对妈妈的忽视。)
傍晚回家,我把那张没写完的寻人启事放在桌上。妈妈端来切好的苹果,看见稿纸时愣了愣。"我来试试。"她拿起笔,"姓名:张明。性别:男。年龄:14岁。今天穿蓝色校服,左胳膊有道昨天打球蹭的擦伤,刘海太长快遮住眼睛了......"笔尖流畅地滑动,连我自己都没注意的细节,她全写得清清楚楚,字里行间都是笃定。(段评:该段通过妈妈熟练写下“我”的信息,与“我”写妈妈信息时的犹豫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但描写较平淡,可增加一些神态、动作描写。修改版:傍晚回家,我把那张没写完的寻人启事放在桌上。妈妈端来切好的苹果,看到稿纸时,微微一愣,随即温柔地笑了笑:“我来试试。”她轻轻拿起笔,眼神专注而笃定,笔尖流畅地滑动着:“姓名:张明。性别:男。年龄:14岁。今天穿蓝色校服,左胳膊有道昨天打球蹭的擦伤,刘海太长快遮住眼睛了……”每一个字都像是带着温度,字里行间满是对“我”的熟悉和关爱。)
窗外的晚霞漫进房间,落在两张稿纸上。我的那张,满是犹豫的空白;妈妈的那张,字字句句都像被阳光晒过,温暖又清晰。(段评:这段作为结尾,通过对比“我”和妈妈稿纸的不同,升华了主题,富有画面感和感染力。不过结尾稍显仓促,可适当增加一些抒情性的话语,进一步深化情感。修改版:窗外绚烂的晚霞如梦幻的绸缎般漫进房间,轻柔地落在两张稿纸上。我的那张,满是犹豫的空白,仿佛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妈妈的那张,字字句句都像被阳光精心晒过,温暖又清晰,宛如一片繁花盛开的花园。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才深刻地意识到,妈妈对我的爱细致入微,而我对妈妈的关注却少得可怜。)
汤敏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寻人启事》,老师觉得这是一篇非常感人且富有深意的记叙文。你以作文课上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为线索,描写了同学们对妈妈细节的不了解,以及妈妈却能清楚地写出关于自己的细节,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很棒。
不过呢,文章如果想要更加出彩,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在读到描写同学们写寻人启事的过程时,老师觉得你可以增加更多生动的描写。例如,在描写同学们思考妈妈外貌特征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写了大家的犹豫,却没有更多细节描写来烘托这种气氛。你可以多使用一些动作描写,像“我挠着头,眉头皱成了一个疙瘩,眼睛在天花板上乱转,努力在脑海里搜索妈妈的样子”。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加感同身受。
还有啊,文章整体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平铺直叙的,如果能运用一些插叙的手法,比如在描写自己写不出妈妈特征的时候,插入一段曾经和妈妈相处时的温馨回忆,会使文章结构更加巧妙,情节也会更有波澜。
🧐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一下: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瞬间突然发现自己对亲人的了解不够?
- 如何从这件事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加珍惜和亲人相处的时光呢?
- 如果再写一次这个场景,你会怎么重新组织情节来更好地表达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