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桌左上角的错题本越积越厚,封皮被铅笔戳出细小的洞,像座沉默的小山压在我心头。第三次模拟考的数学卷刚发下来,红色叉号在函数图像旁蜿蜒,我盯着那道解不出的压轴题,忽然想起课本里愚公移山的插画——老人握着锄头,身后是绵延的太行、王屋二山。(段评:这是文章的开头段,通过描写错题本和试卷上的红叉,自然地引出“愚公移山”的联想,巧妙地为全文定下了主题基调,富有画面感,能吸引读者的兴趣。不过,存在一些小问题:一是环境描写缺失,未能营造出当时紧张、压抑的学习氛围;二是心理描写不够细腻,没有充分展现出面对难题时内心的焦虑与无助;三是在引出“愚公移山”时稍显突兀,缺乏过渡。 修改版: 昏暗的台灯下,书桌左上角的错题本越积越厚,封皮被铅笔戳出细小的洞,像座沉默的小山压在我心头。窗外,夜色如墨,城市的喧嚣渐渐隐去,只留下笔尖在试卷上划过的沙沙声。第三次模拟考的数学卷刚发下来,红色叉号在函数图像旁蜿蜒,像一条条张牙舞爪的毒蛇,刺痛着我的双眼。我盯着那道解不出的压轴题,眉头紧锁,心跳加速,手心不自觉地冒出冷汗。忽然,课本里愚公移山的插画映入眼帘——老人握着锄头,身后是绵延的太行、王屋二山。在这寂静的夜晚,这幅画面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我陷入了沉思。)
“山”从来都不是具象的石头。对初中的我来说,是背不完的文言文注释;对准备演讲比赛的同桌来说,是站在台上时发抖的双腿;对每天加班的妈妈来说,是电脑里改不完的报表。这些山横在路中央,让人想转身逃避,可愚公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原来移山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把“不可能”拆成无数个“再试一次”。(段评:此段通过列举不同人的“山”,进一步深化了“山”的象征意义,使主题更加丰富多元。同时,引用愚公的话点明了移山需要坚持不懈的道理,逻辑清晰。但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论述稍显平淡,缺乏感染力;二是语言表述较为直白,文采不够;三是“山”的列举可以更加多样化,增强说服力。 修改版: “山”,从来都不是具象的石头。它是初中的我面前那堆积如山、背不完的文言文注释,每一个字词都像一座无形的山峰,压得我喘不过气;它是准备演讲比赛的同桌心中那道难以跨越的坎,站在台上时发抖的双腿,仿佛被一座无形的大山禁锢;它是每天加班的妈妈电脑里那改不完的报表,如同一望无际的山脉,让她疲惫不堪。这些“山”横亘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中央,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天堑,让人忍不住想转身逃避。可愚公却说:“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原来,移山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壮举,而是把“不可能”拆成无数个“再试一次”,是在黑暗中执着地寻找那一丝曙光。)
我翻开错题本,把压轴题的条件逐条拆解。第一步求定义域,第二步画辅助线,第三步用韦达定理……笔尖在草稿纸上演算,橡皮屑堆成小小的“碎石堆”。起初还是频频卡壳,一道题要耗上半小时,可当第七次算出正确答案时,我忽然发现,那座曾让我望而却步的“山”,已经被凿出了一道缝隙。(段评:这一段详细描述了解题的过程,通过具体的步骤和“橡皮屑堆成‘碎石堆’”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克服困难的艰辛与坚持,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然而,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动作描写可更加生动形象,增强画面感;二是心理描写可以进一步强化,突出解题过程中的情绪变化;三是“山被凿出一道缝隙”的表述稍显生硬,可更自然地过渡。 修改版: 我深吸一口气,缓缓翻开错题本,眼神坚定地把压轴题的条件逐条拆解。我紧握着笔,笔尖在草稿纸上来回舞动,如同一位英勇的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第一步求定义域,我的目光紧紧锁定在题目上,大脑飞速运转,仿佛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的道路;第二步画辅助线,手中的笔微微颤抖,每一笔都凝聚着我的专注与期待;第三步用韦达定理……随着笔尖的移动,橡皮屑纷纷扬扬地飘落,堆成了小小的“碎石堆”。起初,我还是频频卡壳,一道题要耗上半小时,我的额头沁出了细密的汗珠,心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但我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当第七次算出正确答案时,我猛地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仿佛看到那座曾让我望而却步的“山”,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已经被凿出了一道细细的缝隙,透出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后来我渐渐明白,移山的意义不在“移走”,而在“坚持”的过程。背文言文时,我每天抄三句注释,一个月后竟能流畅背诵整篇《桃花源记》;同桌对着镜子练习演讲,从声音发颤到从容微笑,最终在舞台上赢得掌声;妈妈把报表分成小块处理,效率提高后,周末终于能陪我去公园散步。我们都在自己的“山”前,做着愚公式的努力。(段评:该段通过列举自己、同桌和妈妈的事例,进一步阐述了移山的意义在于坚持的过程,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但存在不足:一是事例的叙述可以更加生动,增强可读性;二是缺乏对事例的总结和升华,没有更深入地阐述“坚持”的价值;三是段落结尾稍显仓促,可适当拓展。 修改版: 后来我渐渐明白,移山的意义不在“移走”,而在“坚持”的过程。背文言文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世界,每天抄三句注释,一笔一划都写得格外认真。清晨,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我轻声诵读着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与古人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个月后,当我竟能流畅背诵整篇《桃花源记》时,那种成就感如同绽放的花朵,在心中弥漫开来。同桌则像一位勇敢的舞者,对着镜子练习演讲。起初,他的声音发颤,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紧张和不安,但他没有退缩。他一遍又一遍地对着镜子练习,调整自己的表情和姿态,从声音发颤到从容微笑,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他的汗水和努力。最终,他在舞台上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明星,照亮了整个舞台。妈妈把报表分成小块处理,就像一位睿智的指挥官,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场战斗。她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效率提高后,周末终于能陪我去公园散步。我们漫步在公园的小径上,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我们身上,仿佛在为我们的坚持点赞。我们都在自己的“山”前,做着愚公式的努力,因为我们知道,坚持不仅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成长的力量,它能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如今再看那本错题本,它依然像座小山,却不再让我焦虑。因为我知道,每解决一道题,每克服一个困难,都是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生活里的“山”永远不会消失,但只要握着“坚持”这把锄头,一步一步往下挖,终有一天能看见山那边的阳光。这,就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移山”故事。(段评:这是文章的结尾段,呼应开头,点明了只要坚持就能克服困难的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但存在的问题有:一是结尾力度稍显不足,缺乏感染力;二是语言表达可以更加富有诗意,提升文章的文学性;三是可以进一步展望未来,引发读者的思考。 修改版: 如今再看那本错题本,它依然像座小山,静静地立在书桌的一角,却不再让我焦虑。因为我知道,每解决一道题,每克服一个困难,都是在为自己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生活里的“山”永远不会消失,但只要握着“坚持”这把锄头,一步一步往下挖,终有一天能看见山那边的阳光。那阳光,是希望的曙光,是梦想的彼岸。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带着这份坚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座“山”,用汗水和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这,就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移山”故事,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宋梓暄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移山》,老师特别惊喜。你以自己错题本越积越厚的经历开篇,联想到愚公移山的故事,进而阐述了在不同人眼中“山”的含义,以及大家如何像愚公一样努力克服困难,最后点明生活中的“山”虽不会消失,但坚持就能看见希望的道理,这真的很棒!
不过呢,文章也有一些地方可以改进。在立意上,虽然你已经做到了以小见大,但深度还可以再挖掘一下。比如说,你讲述了自己和身边人的故事来体现移山的过程,这很好,但是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种坚持移山的精神和更宏大的人生目标或者社会现象联系起来,文章的立意就会更加深刻。就像你可以思考一下,这种坚持在实现个人梦想、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有着怎样不可或缺的作用呢?
在细节描写方面,文章整体缺乏一些生动的细节。例如在描述自己解数学题的过程时,如果能多一些关于自己当时的心理状态,比如在频频卡壳时有没有想过放弃,或者在算出正确答案时内心的激动和成就感,这样会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这篇作文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在这两个方面改进一下,一定会更加出色。
💡💡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
- 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还有哪些像“山”一样看似难以逾越的困难,我们又该如何运用这种“移山”精神去克服它们呢?
- 当我们在移自己的“山”时,周围的人或者环境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又该如何去应对这些影响呢?
- 你在移山过程中遇到的这些经历,对你看待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有了哪些新的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