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淮安,有一位英雄,如同黑暗中的星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段评:本段用比喻引出周恩来总理,开头很有吸引力,能快速点明主题。如果能加入一点家乡的具体场景,比如淮安的老巷或故居的细节,会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我的家乡淮安,青石板老巷深处藏着一座古朴的故居,那里住着我们心中最亮的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爷爷。)
少年的周恩来住在淮安,他的院子里有一口井,井中的水清澈甘甜,年幼的周恩来常常坐在井的旁边,手里捧着《论语》、《史记》,还有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当他读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时,他深受感动,从中获得启发,想为中国的建设而努力,当新学期开始时,校长问:“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十二岁的少年周恩来说了一句让后人深受鼓舞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段评:本段把周恩来少年读书的故事写得很清楚,特别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节很感人。要是能加一点他读书时的小细节,比如手指沾着井水翻书、读到激动处轻轻点头,会让故事更生动!修改版:少年周恩来住在淮安的故居里,院子里有一口清凌凌的老井。他总爱搬个小竹凳坐在井边,手里捧着《论语》《史记》,还有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井水的凉气漫上来,他的手指沾着湿意翻书,读到“少年强,则国强”时,眼睛亮得像井里的星星。新学期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十二岁的他站得笔直,声音清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后来,他离开了家乡淮安,像一滴水一样,汇入祖国的大海洋。周恩来爷爷就像他家乡的那口井,源源不断的 (改:源源不断地) 滋养着后来的人们。最终成为整个中国的甘甜。(段评:本段用“井水滋养”的比喻很贴切,能体现周总理对后人的影响。如果把“汇入大海洋”改成更具体的行动,比如“背着书包踏上求学路”,会让句子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后来,周恩来爷爷背着简单的行囊离开淮安,像井里的一滴水,汇入了祖国革命的洪流。他就像家乡的那口老井,清清的井水一直滋养着我们——我们读他的故事,学他的精神,心里甜甜的,就像喝了井里的甘泉。)
井水不言,却照见了中国最波澜壮阔的百年;故乡虽小,却走出了一位胸怀天下的伟人。每一次俯望井水,我都仿佛看见,一个少年从这里起身,走向世界,而他身后的,是整个中国的岁月。(段评:本段结尾的升华很有味道,把井水和伟人联系起来很巧妙。要是能加一点你自己的小感受,比如“我摸过那口井的石井栏,凉凉的,好像还留着少年的温度”,会让结尾更有真情实感!修改版:井水静静躺在院子里,照见过百年的风雨;淮安小小的故居,走出了胸怀天下的伟人。每次我趴在石井栏上,看着井里晃动的天光,都像看见那个捧书的少年慢慢站起来,一步步走向远方。那口井的水,至今还甜在我们心里呢!)
黄恩泽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家乡,祖国的缩影》,老师被你“以小见大”的立意深深打动——从淮安的一口井,到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到“家乡是祖国缩影”的主题,这份将个人、家乡与祖国紧密联结的思考,让文章充满了厚重的情感与思想深度!
特别喜欢你用“井”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少年周恩来在井边读书的画面,井“滋养后人”的比喻,以及结尾“俯望井水照见百年”的升华,让文章结构像一串珍珠般精巧。语言也很凝练,“黑暗中的星星”“一滴水汇入海洋”等比喻,让周总理的形象既亲切又伟大。
如果想让文章更动人,我们可以给“井边读书”的场景加些“特写镜头”:比如井沿的青苔是什么颜色?少年周恩来翻书时手指是否沾着墨香?读到《少年中国说》时,他的眼神是亮起来的吗?这些细节会让画面更鲜活。
最后,老师想和你一起思考:
- 你去瞻仰周总理故居时,井边的风里有没有让你想起的故事?
- 除了周总理,家乡还有哪些人和事,藏着“小家”与“大国”的联系?
- 如果让你给井边的少年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期待你用更细腻的笔触,让家乡的故事绽放更亮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