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段评:开头直接点明主题“暖无处不在”,简洁明了,但如果能加入一个具体的小场景或感官细节,比如“清晨上学时邻居奶奶递来的热包子”,就能让开头更有画面感,一下子抓住读者注意力。修改版:暖在生活里藏着好多小秘密呢!可能是清晨邻居奶奶递来的热包子,也可能是夜晚妈妈悄悄盖上的毛毯,这些细碎的温暖,总在不经意间把心焐得软软的。)
妈妈的暖像冬日中的太阳,驱散了所有的寒冷,让人感受到温暖。一个周末,贪玩的我在夜晚不得不点起了灯,在灯光下,笔尖匆匆划过纸面,我心烦意乱地在草稿本上画着圆圈。突然,房门被轻轻推开。妈妈端着一杯温水走了进来,她把水杯轻轻放下,语气中责怪带着怜爱:“喝了吧,要不就凉了,下次可不能在这么 (改:这么) 贪玩了。”说完,她坐在旁边,一边看书,一边监督我写作业。我对她说:“您先回去睡觉吧。”可妈妈轻轻摇了摇头,说:“我不困,你快点写吧。”我点了点头,继续写。其实我心知肚明,妈妈劳累了一天,怎么能不困呢?十点多,我终于写完了作业,转头一看,妈妈已经趴在桌子上面 (改:桌子上) 睡着了。(段评:你用“冬日太阳”比喻妈妈的暖,还通过妈妈陪写作业的事体现了母爱,情感很真挚!不过如果能加入更多细节,比如妈妈的动作、水杯的温度,还有你当时的心理变化,会让场景更生动。比如“妈妈端水时袖口蹭到了桌角”“水杯摸着温温的,刚好能暖手”,这些小细节能让妈妈的爱更具体哦!修改版:妈妈的暖像冬日里晒了一下午的棉被,裹着阳光的味道,把所有寒冷都赶跑啦。一个周末,我因为贪玩拖到晚上才写作业,台灯下笔尖划得飞快,草稿本上画满了乱糟糟的圆圈,心里像塞了团毛线球。突然房门“吱呀”一声被轻轻推开,妈妈端着一杯温水走进来——她的袖口沾着点厨房的面粉,应该是刚收拾完碗碟。“快喝吧,温温的刚好暖手,下次可不能贪玩啦。”她把杯子放在我手边,声音轻轻的,像羽毛蹭过耳朵。我让妈妈先去睡觉,她却摇摇头坐在旁边翻书,书页翻动的声音比我的笔尖声还轻。十点多我写完作业转头一看,妈妈趴在桌沿睡着了,头发垂下来挡住半张脸,手里还攥着没看完的书。)
友情的暖像一把伞,抵挡了所有的风雨,把温暖留在人心。下午放学最后的一节课,坐立不安的我不时把担忧的眼睛 (改:担忧的目光) 转向窗外,窗外雷声大作,雨点使劲拍打着窗户,似乎想要破窗而入,我却忘带了伞。我心中不住地懊恼:这雨早不下晚不下,偏偏在放学时倾盆而至。放学铃不合时宜的响了起来,但很快便被窗外的雨声盖住了。教学楼前,我愁眉不展地看着眼前,雨点前赴后继。就在我失去耐心,准备想 (改:准备) 直接冲到校门外雨棚时,一个人拦住了我,他正是我的朋友,他笑着说:“没带伞吧。”未待我作答,雨伞“啪”的撑起一片晴空我 (改:撑起一片晴空,我) 撑伞送你出去吧。”于是,我们一起撑着伞,冰凉的伞把已不在冰凉 (改:已不再冰凉) ,而已经变得暖烘烘的。雨珠像一颗颗玻璃珠,折射出友谊的温暖。(段评:用“伞”比喻友情的暖很贴切,忘带伞的情节也写得很真实!要是能加入朋友的表情、撑伞时的小细节,比如“他把伞往我这边歪,自己肩膀湿了一大片”,还有你当时的心情变化,比如从“懊恼”到“温暖”的转变,会让友情的暖更感人哦!另外,“冰凉的伞把变得暖烘烘”这个细节很棒,可以再具体点,比如“伞把上还带着他手心的温度”。修改版:友情的暖像放学路上突然撑开的小花伞,把狂风暴雨都挡在外面,伞下只剩暖暖的小世界。下午最后一节课,窗外雷声“轰隆隆”炸开,雨点“啪嗒啪嗒”拍着玻璃,我盯着书包夹层——忘带伞了!心里像被雨浇湿一样难受。放学铃刚响,好朋友小林突然跑到我身边,举着一把蓝白相间的伞:“走!我送你到小区门口!”他把伞往我这边歪了歪,自己的左肩很快就被雨打湿了一块。我攥着伞柄,发现上面还带着他手心的温度,冰冰凉凉的伞把好像突然变得暖烘烘的。雨珠顺着伞边往下掉,像一串透明的小珠子,每一颗都闪着小林笑起来的样子。)
生活中的暖无处不在的原因,是别人温暖你,你也温暖别人。生活中的暖不仅有妈妈的暖、友情的暖,还有陌生人的暖、奶奶的暖……(段评:结尾总结了“暖是相互的”,还提到了其他温暖,想法很好!不过如果能把“别人温暖你,你也温暖别人”用具体的小事体现出来,比如“我后来也给晚归的妈妈热过牛奶”,会比直接说更有说服力。另外,“陌生人的暖、奶奶的暖”可以加个小例子,比如“上次摔倒时陌生阿姨扶我的手”,让结尾更饱满哦!修改版:原来暖是会“传染”的呀!妈妈的暖让我学会了给晚归的她热牛奶,小林的伞让我后来也把伞借给了忘带伞的同桌。生活里的暖还有好多呢——上次摔倒时陌生阿姨扶我的手,奶奶塞在我口袋里的热红薯,这些小小的温暖像星星一样,凑在一起就亮成了一片温柔的夜空。)
韦承岷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暖》,老师首先被你对“暖”的独特诠释打动——用“冬日太阳”和“遮雨伞”作比,把母爱与友情的温暖具象化,这个立意特别贴心!
文章结构清晰,从母爱写到友情,两个事例紧扣“暖”的主题。妈妈陪你熬夜时“趴在桌上睡着”的细节,朋友撑伞时“冰凉伞把变暖和”的描写,都充满真情实感。不过,我们可以让“暖”的层次更丰富:比如写妈妈时,除了“责怪带怜爱”的语气,能不能加一句她抚摸你头的动作?写友情时,朋友撑伞的角度是不是更偏向你?这些细节会让温暖更“触手可及”。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除了妈妈和朋友,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暖”被你忽略了?比如陌生人的一次帮助?
- 你感受到的“暖”,有没有传递给别人?试着加一个“传递温暖”的结尾,文章的立意会更深刻哦!
- 下次写“暖”时,能不能用“五感”(比如妈妈水杯的温度、朋友伞下的笑声)让温暖更立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