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回家时,我发现爸爸妈妈不在家桌上 (改:家,桌上) 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妈妈今天晚上出差,你们自己炒菜吃”。正当我想要怎么炒菜时姐姐 (改:怎么炒菜时,姐姐) 也放学回家了。我急忙和姐姐说:“今天爸爸妈妈不在家,我们做一份西红柿炒鸡蛋吧。”姐姐点了点头。(段评:本段作为故事开头,清晰交代了事件背景和兄妹俩的决定,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不过可以增加一些环境描写和心理活动,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哦!比如回家时的天色、发现爸妈不在家时的心情,这样能让故事更生动。修改版:今天傍晚放学回家,我推开家门,屋里静悄悄的——爸爸妈妈不在家!餐桌上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爸爸妈妈今晚出差,你们自己炒菜吃。”我盯着纸条发愣,心里有点慌:我从来没炒过菜呀!这时,钥匙“哗啦”一响,姐姐背着书包走进来。我连忙跑过去拉住她:“姐,爸妈不在家,我们做西红柿炒鸡蛋好不好?”姐姐眨眨眼,笑着点了点头。)
我们来到厨房,我来给姐姐食材 (改:给姐姐拿食材) 和清洗食材,姐姐来炒。我先是清洗西红柿然后再切成一片片的,这样西红柿就清理好了。然后我要在把鸡蛋 (改:把鸡蛋) 处理好。我先把鸡蛋打碎放进碗里,然后再用吃奶的劲儿搅拌。最后就把这两样食材交给姐姐就行了。姐姐先是往锅里放入油再把西红柿和鸡蛋加进去最后熟练的翻炒 (改:熟练地翻炒) 起来,好像不是第一次做一样。(段评:本段详细写了准备食材的过程,步骤很清楚!但可以增加一些动作细节和心理感受,比如切西红柿时的小心、搅拌鸡蛋时的有趣,这样能让描写更鲜活。另外,“给姐姐食材和清洗食材”这句话有点绕,可以调整得更通顺。修改版:我们挽起袖子走进厨房,分工合作:我负责准备和清洗食材,姐姐来炒菜。我先拿起红彤彤的西红柿,用清水冲了又冲,再踮着脚尖站在灶台前,小心翼翼地把它切成小块——生怕切到手!接着处理鸡蛋,我“啪”地一下磕破蛋壳,金黄的蛋液“溜”进碗里,然后握着筷子使劲搅拌,蛋液溅得我手背上都是,逗得姐姐直笑。最后把两样食材端给姐姐,她先往锅里倒了点油,油“滋滋”响起来时,“哗啦”一下倒入西红柿和鸡蛋,熟练地翻炒着,铲子在锅里“叮当”响,好像她是个小厨师呢!)
姐姐拿起筷子尝了一口,感觉哪里不对,我急忙也尝了一口发现原来是没有放盐,我急忙在厨房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找到了盐,加进去后味道刚刚好。(段评:本段写出了忘放盐的小插曲,很真实!但可以把找盐的过程写得更具体,比如翻找时的着急、找到盐时的开心,这样能让情节更有趣。另外,“翻箱倒柜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可以结合具体动作,比如拉开抽屉、踮脚够柜子等,让描写更生动。修改版:姐姐拿起筷子夹了一口尝了尝,眉头轻轻皱起来:“好像少了点什么?”我赶紧凑过去也尝了一口——呀,没放盐!我急得在厨房里团团转,拉开橱柜抽屉翻,踮脚够吊柜里的罐子,终于在调料盒最底层找到了盐!我手抖着撒了一小勺,姐姐翻炒几下后,我们再尝——咸淡刚刚好,香味一下子飘出来了!)
我们把炒好的西红柿炒鸡蛋搬到桌上津津有味的吃了 (改:津津有味地吃了) 起来,感觉这才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原来自己做的才是最好吃的。第二天爸爸妈妈回来时夸了我们,满满的成就感。(段评:本段写出了吃菜时的开心和成就感,情感很真挚!但可以增加一些吃菜时的细节,比如菜的样子、兄妹俩的互动,让结尾更温暖。另外,“满满的成就感”可以结合具体的感受,比如心里甜甜的、觉得自己长大了,这样能让感悟更自然。修改版:我们把西红柿炒鸡蛋端上桌,金黄的鸡蛋裹着红红的西红柿,香味直往鼻子里钻。我和姐姐拿起筷子,你一口我一口地吃起来,虽然有点烫嘴,却觉得比以前吃过的任何菜都香!第二天爸爸妈妈回来,尝了我们剩下的菜,笑着夸我们:“长大了!”我心里甜滋滋的,原来自己动手做的饭菜,真的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呀!)
韦凌睿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西红柿炒鸡蛋》,老师特别欣赏你在平凡小事里藏着的深刻感悟——“自己做的才是最好吃的”,这不仅是对劳动的肯定,更藏着成长的喜悦,让文章一下子有了温度!你按“发现纸条→分工合作→调味补救→品尝收获”的顺序把事件写得很清楚,还加入了“翻箱倒柜找盐”的小波折,让故事更真实有趣。
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加些“特写镜头”哦!比如你切西红柿时,是怎么小心避开汁水溅到手上的?搅拌鸡蛋时,碗沿发出的“哐当”声、蛋液从透明变奶白的过程,能不能写得再具体点?姐姐炒菜时,油星“滋滋”跳的声音、她手腕翻动铁锅的弧度,这些细节会让厨房的画面像电影一样活起来。
最后,我们还可以再想想:
- 放盐前后,西红柿炒鸡蛋的味道差别,除了“刚刚好”,能不能用“酸溜溜的”“咸香裹着甜”这样的词更精准地描述?
- 吃菜时,你和姐姐有没有说过什么悄悄话?把这些对话加进去,会让“成就感”更生动呢! 期待你下次的“美食大片”更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