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暖是无私伟大的,有人说暖是不可估量的,但依我而言,暖总是藏觅 (改:藏匿) 在生活的角角处处,既是平凡又是耐人寻味的。(段评:这段开头用对比的方式引出了“暖藏在平凡生活里”的主题,想法很好,但语言有点成人化,比如“藏觅”“耐人寻味”这些词,小学生用起来会显得不够自然。可以把句子改得更口语化、更贴近生活,让主题的引出更亲切。修改版:有人说暖是妈妈抱我的时候,有人说暖是冬天喝的热汤,但我觉得,暖就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普通得像空气,却总能让我心里甜甜的。)
记得也是一个平平淡淡的傍晚,寒风在我身边细细徘徊着,牛毛般的盈雨 (改:细雨) 不知何时竟落入了我的肩头,凉飕飕的。我托着一身疲惫沉闷地踏入门槛,无视桌上的饭菜就径直走入了房间。大抵也是过了半个钟头,母亲轻轻推门而入,手中似乎还捧着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她小心翼翼地将杯子平放在台桌上,又轻微地拍醒梦中的我,对着我喃喃细语:“儿子先起来喝点儿牛奶吧,不吃饭,身子可支棱 (改:支撑) 不住呀!”她用粗糙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庞,只觉一阵无尽的暖在漫延 (改:蔓延) 全身,随之又是冰凉。待我起身凝望只见母亲的浓浓微笑在若隐若现,摸不清实体。我缓缓起身朦朦胧胧地咽下牛奶,喝了个精光,双手紧紧捏住杯壁迟迟不肯松手。恍惚见我却清晰地知切 (改:真切) 有股暖流在我身子里默默流动,周边是一片明亮,房子在风雪中悄悄屹立。它像一把火炬永远温暖了我的心房,沉在里边让人安心踏实。(段评:这段通过妈妈送牛奶的小事写出了温暖,情感很真挚,不过有些细节描写可以更具体,比如妈妈的动作、“我”的感受。比如“寒风细细徘徊”可以换成更有画面感的描写,“母亲的浓浓微笑若隐若现”可以写得更真实,让温暖的感觉更突出。修改版:记得一个傍晚,风呼呼地刮着,细小的雨丝飘到我脸上,凉丝丝的。我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家门,没看桌上的饭菜,直接进了房间趴在桌上。过了一会儿,门轻轻开了,妈妈端着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走进来。她把杯子放在桌上,用粗糙的手轻轻拍了拍我的肩膀:“儿子,先喝点牛奶吧,不吃饭可不行呀。”我抬头看见妈妈的眼睛里满是关心,她的手虽然凉,却让我心里暖暖的。我端起牛奶一口一口喝下去,温热的液体流进肚子里,好像把外面的寒冷都赶跑了。)
如果说家中的暖是温馨的,那么外边的暖必然是慷慨大方的。有一次在学校的檐边偶遇了一位未带伞的孩子,在风雨中孤零零地硬撑不禁瑟瑟发抖。我见了默不作声只是共同牵起他的手朝着远方逐渐行远。虽然雨滴浸湿了我们的衣襟但在途中却未曾有一句抱怨,只是愈发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熠熠生辉,轻轻包容在无尽的暖里了。(段评:这段写了帮助同学的事,能体现“外边的暖”,但情节有点简单,比如“共同牵起他的手朝着远方行远”可以写得更具体,比如怎么发现同学没带伞,怎么一起走,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这样温暖的感觉会更真实。修改版:如果说家里的暖是妈妈的牛奶,那外面的暖就是和同学一起撑伞的时光。有一次放学,突然下起了小雨,我看见同班的小明站在教学楼门口,手里空空的,肩膀被雨打湿了。我跑过去把伞举到他头上:“我们一起走吧!”小明眼睛亮了亮,笑着说谢谢。雨丝打在伞上沙沙响,我们挤在一把伞下,肩膀挨着肩膀,虽然衣服有点湿,但心里却暖暖的,好像雨都变得温柔了。)
暖从不是人们口中的轻描淡写,当我们实实在在地交感 (改:感受) 之后才悟觉世间有多爱我们。(段评:这段结尾想升华主题,但“交感”“悟觉”这些词太书面化了,有点生硬。可以把结尾改得更贴近生活,用具体的感受代替抽象的道理,让主题的升华更自然。修改版:原来暖不是什么大道理,它就是妈妈递来的热牛奶,是和同学共撑的一把伞,是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小瞬间,却总能让我的心变得软软的、暖暖的。)
陆思龙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暖》,老师特别欣赏你对“暖”的独特解读——不是宏大的概念,而是藏在生活角落的平凡感动,这个立意让文章充满了温度和生活气息。你通过“家中母亲的热牛奶”和“雨中牵同学的手”两个场景,把“暖”从家庭延伸到社会,选材很有层次感。
不过我们可以让这份“暖”更具体可感。比如写母亲送牛奶时,除了“粗糙的手”,能不能加上她围裙上的油渍、发间沾的雨珠?这些细节会让母亲的形象更真实。还有喝牛奶时,“暖”在身体里流动的感觉,可以用“像阳光渗进每一个毛孔”这样的比喻,让读者也能触摸到这份温暖。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除了母亲和同学,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起眼”的瞬间曾让你感到暖?比如陌生人的一个微笑?
- 如果把“暖”比作一种颜色、一种声音,你会怎么形容它?
- 当你给别人传递暖时,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试着把这种双向的温暖写出来吧。
老师相信,你笔下的“暖”会越来越有力量,期待看到你更细腻的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