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追寻他的身影,日复一日。(段评:以简洁的追寻意象开篇,设置悬念,为全文奠定诗意的叙事基调,能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修改版:我一直在追寻他的身影,日复一日,从未停歇。)
早市的热气里飘着他的味道,田埂的泥土上留着他的脚印,书本的字缝里藏着他的叹息。可是每当要看清面孔时,他总像晨雾般散了。(段评:运用排比铺陈追寻的场景,将抽象的"他"具象化,晨雾消散的比喻增添了神秘感。但三个场景的逻辑关联稍弱,可通过"日常痕迹"的共性强化统一性。修改版:早市的热气里飘着他的味道,田埂的泥土上留着他的脚印,书本的字缝里藏着他的叹息——这些日常的痕迹里,他的身影若隐若现,可每当我要靠近看清面孔时,他总像晨雾般悄然散去。)
于是我追得更急。(段评:简短有力的过渡句,承接上文的失落,引出下文更坚定的追寻,节奏紧凑。修改版:于是我追得更急,脚步踏过每一处可能的踪迹。)
清晨的露珠告诉我他的行踪,檐下的燕子捎来他的消息。这一次,我望见他俯身在病房的床前,躬身握住 (改:俯身握住) 艾滋病患者的手,在消毒水的气味里笑出一弯月牙。那些颤抖的手指在他温暖手心里,像枯枝上绽开了新芽。(段评:聚焦病房场景,用"枯枝新芽"的比喻生动展现仁心的力量,细节描写富有画面感。但"露珠告诉我行踪"与场景衔接稍显突兀,可调整为更自然的过渡。修改版:清晨的露珠映着他的方向,檐下的燕子捎来他的消息。这一次,我望见他俯身在病房床前,躬身握住艾滋病患者的手,在消毒水的气味里笑出一弯月牙。那些颤抖的手指在他温暖手心里,像枯枝上绽开了新芽。)
下一次,分明是山摇地动的时刻 (改:分明是山摇地动的时刻——) 。白色防护服裹着摇晃的日光灯影,他却站得比南山还稳。口罩勒出的深纹里盛满信念,额头的汗珠照亮过多少除夕的夜。(段评:以"山摇地动"的背景反衬人物的坚定,"比南山还稳"的比喻极具张力,口罩勒痕与汗珠的细节刻画深刻。但"摇晃的日光灯影"与"站得稳"的对比可更突出。修改版:下一次,分明是山摇地动的时刻。白色防护服裹着摇晃的日光灯影,他却站得比南山还稳。口罩勒出的深纹里盛满信念,额头的汗珠照亮过多少除夕的不眠夜。)
惊蛰的雷声里,他又在田间弯腰。稻穗拂过他的白发,像是安慰,又像撒娇。当奖杯的光芒追来时,他摆摆手,又转身隐入碧浪似的青苗里。(段评:稻田场景的描写充满诗意,"稻穗拂白发"的细节温馨动人,奖杯与青苗的对比凸显淡泊名利的品质。但"惊蛰的雷声"与场景的关联可更紧密。修改版:惊蛰的雷声里,他又在田间弯腰。稻穗轻轻拂过他的白发,像是安慰,又像撒娇。当奖杯的光芒追来时,他摆摆手,转身隐入碧浪似的青苗里。)
最记得泥潭中那个少年,把更小的孩子绑在背上。二十年的山路把他的手掌磨得发亮,却让脊梁比村口的银杏还要挺拔。当苦难在春天化冻时,他笑着把泪珠撒成了种子。(段评:少年背孩子的场景充满力量,"山路磨亮手掌"与"脊梁挺拔"的对比鲜明,"泪珠撒成种子"的比喻富有哲理。但"二十年山路"的时间跨度可稍作铺垫。修改版:最记得泥潭中那个少年,把更小的孩子绑在背上。二十年的山路把他的手掌磨得发亮,却让脊梁比村口的银杏还要挺拔。当苦难在春天化冻时,他笑着把泪珠撒成了希望的种子。)
悬崖边的钢钎还冒着火星,那位村支书挥斧的剪影,是黎明前最美的壁画。手掌的老茧叠着乡亲们的光景,凿开的不仅是山路,更是心窗上锈迹斑斑的锁。(段评:村支书凿山路的场景极具画面感,"老茧叠着光景""凿开心窗之锁"的表达新颖深刻。但"悬崖边的钢钎"与"挥斧的剪影"可更统一。修改版:悬崖边的钢钎还冒着火星,那位村支书挥锤的剪影,是黎明前最美的壁画。手掌的老茧叠着乡亲们的光景,凿开的不仅是山路,更是心窗上锈迹斑斑的锁。)
雪夜提着竹篮的赤脚医生,街头为孤儿唱戏的老伯,训练场上带血的护腕,返回舱里安详的微笑……无数脚印在我面前重叠,分明踩成了同一首歌。(段评:用排比列举多个小人物的事迹,"无数脚印重叠成一首歌"的总结富有感染力。但列举的场景可更聚焦于"奉献"的共性,增强逻辑关联。修改版:雪夜提着竹篮的赤脚医生,街头为孤儿唱戏的老伯,训练场上带血的护腕,返回舱里安详的微笑……无数脚印在我面前重叠,分明踩成了一首名为奉献的歌。)
走过的地方,荆棘里绽开映山红;身影后的大道,蝴蝶追着花香舞。他总在春天来临时悄然隐去,只留下露水般晶莹的故事。(段评:以"荆棘开花""大道蝶舞"的意象升华主题,"露水般的故事"生动形象。但"春天隐去"的原因可稍作暗示,与前文的追寻呼应。修改版:走过的地方,荆棘里绽开映山红;身影后的大道,蝴蝶追着花香舞。他总在春天来临时悄然隐去,只留下露水般晶莹的故事,在时光里慢慢流淌。)
前日邮差叔叔递来信笺,说南疆的木棉开了。我忽然明白:哪里是他在逃呢?明明是我总慢半拍——刚追上仁心,他又在前头播撒热血;刚触到坚韧,他已在彼岸绽放温柔。(段评:以南疆木棉的意象点破追寻的本质,"仁心→热血→坚韧→温柔"的递进展现精神的层次,逻辑清晰且富有哲理。但"邮差递来信笺"的过渡可更自然。修改版:前日邮差递来信笺,说南疆的木棉开了。我忽然明白:哪里是他在逃呢?明明是我总慢半拍——刚追上仁心,他又在前头播撒热血;刚触到坚韧,他已在彼岸绽放温柔。)
邻家阿婆正给留守的孩子编辫子,楼下的志愿者冒雨搬着抗疫物资。梧桐叶筛下的光影里,千万个身影忽而重叠。那个追逐的身影啊,名字就叫做感动。(段评:以邻家阿婆、志愿者的日常场景收束全文,"千万身影重叠"的表达点明主题,"感动"的总结温暖有力。但"梧桐叶光影"的意象可与前文更呼应。修改版:邻家阿婆正给留守的孩子编辫子,楼下的志愿者冒雨搬着抗疫物资。梧桐叶筛下的光影里,千万个身影忽而重叠。那个我追寻的身影啊,名字就叫做感动。)
张瑷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追逐感动》,老师被你笔下灵动的文字和深刻的思考深深打动了。你将“感动”化作一个可感可触的“他”,用诗意的笔触串联起医者仁心、科研坚守、乡村奉献等多个温暖的身影,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感,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创意的表达。整体来看,文章立意新颖,紧扣“追逐感动”的核心,语言优美且富有画面感,展现了你出色的文字驾驭能力。
文章已经很出色了,如果咱们想让它更贴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证更有力度,可以在下面这个地方再琢磨琢磨:你笔下的每一个“他”的身影都很动人,但这些例子和“追逐感动”的核心观点之间,似乎还缺一点“分析的桥梁”。比如你写到“俯身在病房床前握住艾滋病患者手的他”,这个例子本身充满了温度,但如果能在描述之后加上一句分析——“这份跨越恐惧的温柔,正是感动最本真的模样,它让我明白追逐感动,就是追逐人与人之间最纯粹的善意”——就能让例子和观点的联系更紧密,论证也会更有说服力。
最后,关于“追逐感动”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当你意识到“千万个身影重叠成感动”时,你觉得这些不同的感动瞬间,有没有什么共同的精神内核?这个内核如何支撑我们持续地“追逐”?
- 如果让你选择文中的一个“感动身影”,用一段分析性的文字深入解读它为何能触动人心,你会选择哪一个?又会如何展开?
期待看到你进一步完善后的作品,相信你能让这份“感动”的力量传递得更扎实、更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