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所言,挫折俨如个人成长的阶梯,人们通过直面挫折,脚踏实地地克服挫折,每踏出的一步都是成长和进步,指引我们攀登成功之巅。(段评:本段以谚语开篇,直接点明"挫折是成长阶梯"的核心论点,语言简洁有力,为全文奠定了明确的议论基调。但作为议论文开头,吸引力稍显不足,缺乏排比、设问等强化表达的修辞,也未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引发读者共鸣,稍显抽象。修改版:正如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所言,挫折恰似攀登者脚下的石阶,每一次直面它的勇气、每一步跨越它的坚持,都是打磨成长的砺石。从考场失利的泪水中重新站起,到项目碰壁时反复调试的身影,这些踏过挫折的足迹,终会铺就通往成功之巅的道路。)
在个人成长的长途旅行中,挫折无处不在,难以避免。挫折形式变幻复杂,大到家庭变故和自然灾害,小至一次考试的失利。鲁迅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挫折给我们人生带来了挑战,直面挫折才变得尤为重要。早在2115年前,司马迁的事迹就证实了这一点: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受宫刑,在狱中忍辱负重完成了《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所以,正是因为挫折难无避免 (改:难以避免) ,我们更应以坚强的意志直面挫折。(段评:本段论点明确,论据丰富,既引用鲁迅名言增强说服力,又以司马迁受宫刑著《史记》的经典事例论证观点,逻辑较为清晰。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对司马迁事例的分析稍显简略,未深入阐述其如何"以坚强意志直面挫折"(如狱中忍辱时的心理挣扎、著书过程中的具体困境);二是"2115年前"的表述不够准确(司马迁生活于公元前145年至公元前90年左右,距现代约2100余年,表述可更严谨)。修改版:在个人成长的长途旅行中,挫折无处不在,难以避免。它或如家庭变故般沉重,或如自然灾害般突然,亦或如一次考试失利般细碎。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正是这些无法回避的挑战,让直面挫折的勇气显得尤为珍贵。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因李陵之祸惨遭宫刑,身心受创的他却在狱中以竹简为刃、以笔墨为锋,忍辱负重十余载,终成《史记》这部“史家之绝唱”。他在《报任安书》中写道“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正是这份直面挫折的坚韧意志,让他超越了个人苦难,成就了千古伟业。可见,挫折虽无法避免,但唯有以坚强意志直面它,方能在逆境中绽放生命的光彩。)
倘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毫无波澜和挫折,貌如 (改:就像) 放入嘴中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初始是甜的,但你若盲目沉浸其中,愈会愈显 (改:就会愈显) 苦的滋味。为何如此说呢?当世事顺利无阻时,自大狂妄的种子将悄悄埋藏在你心里,麻痹大意,终遭生活的重拳打击。唐代黄巢起义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黄巢顺利攻入长安后,未及时追击唐皇,反而沾沾自喜,建立了大齐政权。然而,唐皇率军反攻,最终黄巢自尽于泰山,大齐随之覆灭。黄巢的故事警示我们:人生没有一帆风顺,不经历挫折又怎能成功?(段评:本段运用比喻论证(糖衣药丸)和举例论证(黄巢起义),从反面论述“一帆风顺易致失败”,逻辑角度新颖。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比喻的阐释稍显模糊,“甜的初始”与“苦的滋味”之间的转折缺乏具体解释(如为何顺利会滋生自大);二是黄巢事例的分析不够深入,未点明其“盲目沉浸顺境”的具体表现(如未追击唐皇的决策失误背后的心态),导致论点与论据的联系不够紧密。修改版:倘若人生之路一帆风顺,毫无波澜与挫折,便如含一颗裹着糖衣的药丸——入口时的甜腻会麻痹味蕾,让人忘记潜藏的苦涩。顺境中的鲜花与掌声,最易滋生自大狂妄的种子:当考试次次第一时,便会轻视日常的积累;当项目一帆风顺时,便会忽略潜在的风险。唐代黄巢起义的覆灭,正是顺境误人的典型。黄巢率领起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入长安,却在胜利的喜悦中迷失了方向:他未乘胜追击逃亡的唐皇,反而急于称帝建立大齐政权,沉溺于后宫的享乐与群臣的奉承。当唐皇集结兵力反攻时,缺乏准备的起义军一败涂地,黄巢最终自尽于泰山,大齐政权也随之灰飞烟灭。他的悲剧警示我们:人生从无真正的一帆风顺,若不经历挫折的打磨,顺境中的甜蜜终会化为失败的苦果。)
而挫折,犹如一颗巧克力,入口虽苦,却回味弥香。挫折虽给我们带来艰险和烦恼,但若我们合理利用每次的挫折,不断汲取教训、积累经验,争取不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第二次;在对抗挫折中,逐步挖掘自身潜力,突破自我,将挫折踩在脚下,作为成长的阶梯和助力,胜利的曙光已经向你招手。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前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失败8000次,67岁时实验室被烧毁,仍重新开始研究,终获成功。(段评:本段以“巧克力”为喻,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挫折“先苦后甜”的特质,爱迪生的事例也典型恰当,论证较为充分。但存在一个问题:对爱迪生事例的分析稍显表面,未突出其如何“利用挫折积累经验、挖掘潜力”(如1600多种材料试验中具体的改进过程、实验室烧毁后重新开始的心理活动),导致论证深度不足。修改版:而挫折,犹如一颗黑巧克力,入口虽苦,却回味弥香。它虽会带来失败的沮丧与困境的煎熬,却也是锤炼意志、积累经验的熔炉。爱迪生发明电灯的历程,便是与挫折共舞的典范:他试验了1600多种耐热材料,经历了8000多次失败,却在每一次灯丝熔断时记录问题、调整方案;67岁时,一场大火烧毁了他的实验室,数十年的研究成果化为灰烬,他却笑着对家人说“灾难自有它的价值”,第二天便在废墟上重新开始研究。正是这种将挫折转化为经验的智慧,让他最终找到了耐用的钨丝,点亮了人类文明的暗夜。可见,挫折并非成长的绊脚石,而是打磨潜力的砺石,只要我们善于从中汲取教训,便能让它成为通往成功的阶梯。)
孟子提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心智 (改: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才能 (改:曾益其所不能)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正是如此,挫折是个人成长的阶梯,我们应利用挫折、直面挫折,把握机遇,促进个人的成长。(段评:本段引用孟子名言收束全文,呼应开头论点,结构完整。但作为结尾,稍显仓促,未结合前文论据进行总结升华,也缺乏对读者的呼吁或启示,未能将“直面挫折”的观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稍显空洞。修改版: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番话道尽了挫折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司马迁的坚韧、爱迪生的执着,印证了挫折是打磨意志的砂轮;黄巢的覆灭,则警示我们顺境是滋生懈怠的温床。人生如行舟,挫折便是那掀起的浪涛——它或许会让船身摇晃,却也能让舵手练就更稳健的本领。愿我们都能以直面挫折的勇气,将每一次风浪都化为前行的动力,在成长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郭歌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论挫折》,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议论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基本完整,语言表达也较为通顺,观点明确,紧扣“挫折是个人成长的阶梯”这一核心观点展开论述,还能运用多种论据来支撑论点,这是很不错的。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论证深度和结构严谨性上再下些功夫。比如在论证方面,虽然你列举了司马迁、黄巢、爱迪生等事例,但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罗列事例,缺少对事例深入的分析。像在举司马迁的例子后,可加上“司马迁在遭受如此巨大的挫折后,仍能忍辱负重完成《史记》,正是因为他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这充分证明了挫折虽带来苦难,却也能成为推动人成长的强大动力”。这样能使论据与论点联系更紧密,论证更有力。在结构上,段落之间的衔接偶尔不够自然流畅。例如从论述直面挫折过渡到阐述一帆风顺的危害时,可增加一些过渡语句,使文章逻辑链条更清晰。
最后,关于“挫折”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除了文中提到的事例,还有哪些不同类型的挫折能给人带来成长?
- 当面对挫折时,不同性格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方式又会产生怎样不同的结果呢?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