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一生就像那菜地里的菜一样,平凡而质朴。(段评:开头用菜地比喻外婆的一生,简洁点明主题,将人物与土地紧密相连,为全文奠定了质朴的基调。但比喻稍显直白,可通过具体意象强化画面感,让开头更具吸引力。修改版:外婆的一生,就像她侍弄了一辈子的菜地——春种秋收,寒来暑往,在泥土里扎着根,平凡得像田埂边的狗尾巴草,却又质朴得让人心里发暖。)
她的皮肤被阳光晒成了小麦色,那是她身份的象征。她笑起来时,眼里流露出独属于农民的淳朴,眼角的皱纹像菜地里的生菜一样绽开,一口白牙十分明显,嘴角有浅浅的酒窝,看起来有些憨憨的。(段评:外貌描写抓住了皮肤、皱纹等特征,能体现农民身份,但“皱纹像生菜绽开”的比喻不够贴切,且“憨憨的”表述略显模糊。可将比喻调整为更贴合土地的意象,同时通过细微动作强化淳朴感。修改版:她的皮肤被日头晒成了蜜色,那是土地给她的勋章。笑起来时,眼里漾着农民特有的温厚,眼角的皱纹像被风吹开的田垄,一口齐整的白牙露出来,嘴角的酒窝浅浅陷着,像田埂上刚冒芽的小土豆,透着股实在的憨气。)
1964年,外婆降生在鹿塞的俄滩屯里。几年后,到了上学的年纪,便自己上下学,放学后,就可以吃到木薯粑粑。那个年代,粮食还不充足,婆婆就自己在家学种木薯。“到地里捡木薯回来,剥皮后泡一个星期的水,拿出来晒干,再磨成粉,就可以做粑粑了。”“这东西不好吃,但大米不够吃,能吃饱就得了嘛!”(段评:通过外婆的回忆展现童年生活,细节真实,能反映时代背景,但叙述稍显平淡,可增加外婆讲述时的语气或动作细节,让回忆更具画面感。修改版:1964年,外婆降生在鹿塞的俄滩屯。到了上学的年纪,她便背着粗布书包自己蹚过田埂上下学,放学回家总能闻到木薯粑粑的焦香。那时粮食紧俏,外婆就跟着大人学种木薯。她用枯瘦的手指摩挲着膝盖上的旧布补丁,笑着说:“捡回木薯剥皮泡一周,晒干磨成粉就能做粑粑。这东西糙得剌嗓子,可大米不够吃,能填饱肚子就谢天谢地啦!”)
1974年,婆婆十岁了,却已经开始劳作。“放学回到家就插秧,跟着生产队做工。那时候还小,累了就偷懒,把苗子直接扔下去,别人看见了,就说:‘插秧两头翘,你说好不好笑。’”“那时候的小孩,哪像现在有那么多零食吃。只会常常捡生产队掉下来的黄豆,放锅里炒一下,放兜里吃。有时会用鸡内金换糖吃,或去山里找金银花卖了赚零钱,个个都是自己赚钱自己花。”她嘴角画了个美丽的弧形,眼神忽变得炯炯有神。(段评:通过插秧歌的回忆展现劳作场景,语言生动,能体现童年的趣味与艰辛,但“眼神忽变得炯炯有神”表述稍显刻意,可通过神态变化自然流露情感。修改版:1974年,外婆十岁,已经跟着生产队下田了。“放学扔下书包就去插秧,累了就耍小聪明,把秧苗往水里一扔,别人见了就打趣:‘插秧两头翘,看你长大了咋得了!’”她说到这儿突然停下,嘴角的弧度扬得更高,眼尾的皱纹挤成了一团:“那时候哪有零食?捡生产队掉的黄豆炒香揣兜里,或是用鸡内金换块水果糖,山里的金银花晒干卖了换铅笔,个个都是自己挣嚼谷。”)
又过了十几年,婆婆和公公到广东、浙江开始卖菜。凌晨十二点割菜到四五点,骑着老式摩托去卖菜,回来后挑水浇菜,休息一下,到了下午和晚上,又继续浇菜洒肥料 (改:撒肥料) ,一天只睡几小时。还有一次,台风呼啸,大雨倾盆而下,半亩菜地变成了小湖,棚屋也被吹走了,水深一米,蚯蚓也拖家带口地爬到床上。于是,几十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好心人的屋子里,打通铺睡了好几天。台风走了,一切又都从零开始。(段评:通过台风事件展现生活的艰辛,情节有冲击力,但“蚯蚓拖家带口爬到床上”表述稍显夸张,可调整为更贴合场景的细节,同时强化邻里互助的温暖感。修改版:后来外婆和外公到广东、浙江卖菜,凌晨十二点摸黑割菜到五更天,骑老式摩托驮着菜筐赶早市,回来挑着水桶浇菜,歇不了半刻又要洒肥料,一天只合眼三四个钟头。那年台风过境,大雨像瓢泼似的,半亩菜地成了汪塘,棚屋的茅草顶被掀到了田埂上,积水漫到膝盖,泥水里的蚯蚓钻到了床沿。几十个素不相识的菜农挤在好心人家的堂屋里,打地铺盖着同一条棉被,就这么挨过了三天。台风一走,他们又扛着锄头下了地——日子再难,也得跟着节气走啊。)
这样艰难忙碌的日子,有二十几年。(段评:用一句话总结二十几年的忙碌,简洁有力,但可增加与土地相关的意象,让过渡更自然。修改版:这样在泥土里刨食的日子,她一过就是二十多年,脚下的泥点子干了又湿,湿了又干。)
现在的外婆,不用早起做工,只需喂喂鸡,散散步,过上了闲适的生活。她这一生没有太多起起落落,始终不变的,只有菜地,陪她长大、赚钱、变老。(段评:结尾点明外婆与菜地的一生羁绊,呼应开头,但“没有太多起起落落”表述稍显平淡,可通过具体场景体现晚年的闲适与土地的联系,让主题更深刻。修改版:如今外婆不用再早起摸黑了,每天喂喂鸡,拄着拐杖到村口的菜地转两圈,看年轻人侍弄庄稼。她的一生没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却始终和土地绑在一起——从童年的木薯地,到中年的菜摊,再到如今村口的田埂,土地是她的根,也是她的魂。)
李嘉华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菜地里的外婆》,老师能感受到你对记叙文写作的认真态度。整体而言,文章主题明确,围绕外婆一生与菜地的紧密联系展开叙述,让读者看到了外婆平凡质朴的一生,语言表达也较为通顺 。
为了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在立意深度和细节描写方面再下些功夫。文章目前更多是在叙述外婆的经历,在立意上还可以进一步深化。比如在结尾部分,可以结合外婆的一生,谈谈从外婆身上你所领悟到的关于生活、劳动、坚持等方面的深刻感悟,做到以小见大。在细节描写上,文中对人物的刻画还可以更细腻些,比如在描述外婆劳作场景时,可以多加入一些动作描写,像“外婆弯着腰,双手快速地在菜地里穿梭,熟练地拔起杂草”,通过这样的细节,让外婆的形象更加鲜活生动。
最后,关于外婆和菜地,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外婆在菜地里经历了那么多艰难的日子,是什么支撑着她坚持下来?这对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有什么启示?
- 菜地见证了外婆的一生,在你眼中,菜地除了是外婆劳作的地方,还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