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看完“精卫填海”这个故事后,我想:如果我缩小和 (改:能和) 精卫一起填海,还能在海边玩,该多好啊!在我想完之后,我便一阵旋晕 (改:眩晕) ,睡了过去。(段评:本段作为开头,通过读故事引发想象,自然引出后续的穿越情节,能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符合记叙文开头设置悬念的特点。不过可以增加一些读故事时的细节,比如故事书的样子、精卫填海的情节给你的感受,让开头更生动。修改版:今天,我捧着妈妈新买的《神话故事》,盯着“精卫填海”那一页的插画——红色的小鸟叼着石子飞向大海,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雪白的浪花。我托着下巴想:要是我能变小,和精卫一起填海,还能在海边捡贝壳、听海浪唱歌,该多好啊!想着想着,我的眼皮越来越沉,脑袋里一阵眩晕,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嘶,头好痛。这是那里 (改:哪里) 呀。”我醒来后我发现这里并不是我的房间,而是一片茫茫大海。隐隐约约看到一只红色的鸟在天上飞来飞去。我忽然想到精卫不就是红色的吗?我试探的 (改:试探地) 喊了一句“精卫”那只红色的鸟好像听到我在喊它,它飞了过来,我终于看清楚了,它就是精卫!我高兴的 (改:高兴地) 跳了起来。突然,我的身体渐渐地渐渐地 (改:渐渐地) 缩小了。精卫飞了过来说:“小朋友,你叫的我吗?”我兴奋的 (改:兴奋地) 回答:“是的,是我。我想和你一起填海!”(段评:本段通过环境变化和与精卫的互动,推进了故事发展,能清晰表达出“我”发现精卫时的兴奋。但可以增加一些醒来后的感官细节,比如海风的味道、海浪的声音,还有精卫的外形特点,让场景更真实。另外,“渐渐地渐渐地”可以简化成“慢慢地”,“试探的喊”“高兴的跳”“兴奋的回答”中的“的”应该改成“地”哦。修改版:“嘶——头好痛!”我迷迷糊糊地睁开眼,海风带着咸咸的味道扑过来,耳边是“哗哗”的海浪声。这不是我的小房间,而是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远处的天空中,一只红色的小鸟拍着翅膀飞来飞去,尾巴像跳动的火苗。我忽然想起:精卫不就是红色的吗?我小心翼翼地喊了一声“精卫!”那只小鸟立刻朝着我飞过来,尖尖的嘴巴,圆圆的眼睛,身上的羽毛像被太阳染过一样红。“真的是精卫!”我高兴地跳起来,突然感觉身体慢慢地变小,直到和精卫差不多高。精卫落在我身边,歪着头问:“小朋友,你叫我吗?”我兴奋地回答:“是的是的!我想和你一起填海!”)
精卫听了愣了一下说:“可是填海很累的,你确定吗?”“我确定!”我坚定的 (改:坚定地) 回答。精卫也只好把我带上,我坐在它背准备 (改:背上准备) 起飞。(段评:本段通过精卫的疑问和“我”的回答,展现了“我”填海的决心,对话简洁明了。不过可以增加精卫的动作细节,比如它说话时的神态、动作,让人物更鲜活。另外,“我坐在它背准备起飞”可以补充成“我坐在它毛茸茸的背上,紧紧抓住它的羽毛,准备起飞”,让情节更具体。修改版:精卫听了,扑棱了一下翅膀,歪着脑袋看着我:“填海可是很累的哦,每天要飞好远的路,还要叼很重的石子,你确定吗?”我用力点点头,攥紧小拳头说:“我确定!我想帮你一起把大海填满!”精卫眨了眨圆圆的眼睛,好像被我的决心打动了,它抖了抖翅膀说:“那好吧,你坐上来。”我赶紧爬上它的背,紧紧抓住它柔软的羽毛,心里既紧张又期待。)
我在它背上,感觉毛绒绒 (改:毛茸茸) 很舒服。精卫说:“现在我们要去西山带一点树枝和石头。”精卫一跳就带我飞了起来。我第一次体验飞的感觉,我有点恐高,一直把头埋在精卫的身上不敢看。过了一会儿,精卫把我放在一棵树上,现在的我和大树的一片树叶相比简直一模一样 (改:小多了) 。我摘了一片树叶,然后精卫把我带回东海,我把树叶丢到东海,精卫也把石头丢到东海里。(段评:本段描写了坐在精卫背上的感受和填海的过程,能体现出“我”的新奇体验。但可以增加飞行时的动态描写,比如风的感觉、看到的风景,还有丢树叶时的细节,让故事更生动。另外,“毛绒绒”可以改成“毛茸茸”,“感觉毛绒绒很舒服”可以丰富成“它的羽毛毛茸茸的,像盖了一层暖乎乎的毯子,真舒服”。修改版:精卫拍了拍翅膀,“呼”地一下飞了起来!风在我耳边“呼呼”地吹,我的头发被吹得飘起来,脚下是蓝蓝的大海,远处的西山像一块绿色的宝石。精卫的羽毛毛茸茸的,贴在我脸上暖乎乎的,真舒服!“我们要去西山捡树枝和石子哦。”精卫的声音透过风声传过来。不一会儿,我们就飞到了西山,我跳下来,摘了一片大大的梧桐叶——现在的我和树叶差不多大,正好能叼起来。精卫叼了一块光滑的小石子,我叼着树叶,跟着它飞回大海。“丢!”我把树叶用力扔下去,树叶像小船一样漂在海面上,精卫也把石子丢下去,“扑通”一声溅起小小的水花。)
到了黄昏,精卫说:“谢谢你愿意帮我填海,也是时候告别了。”说完,我忽然回到了房间,一样的时间。仿佛什么事也没发生。(段评:本段作为结尾,通过告别回到现实,呼应开头,结构完整。不过可以增加告别的细节,比如精卫的动作、“我”的心情,让情感更真挚。另外,“一样的时间”可以补充成“书桌上的故事书还翻开着,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页上,和我睡着时一模一样”,让结尾更有画面感。修改版:太阳慢慢落到海平线下面,天空变成了橘红色。精卫停在我身边,用翅膀轻轻碰了碰我的手:“小朋友,天快黑了,你该回家啦。今天谢谢你帮我填海哦。”我摸了摸精卫柔软的羽毛,心里有点舍不得:“精卫,我以后还能来找你玩吗?”精卫拍了拍翅膀,好像在说“当然啦”。突然,我的身体又开始变大,眼前的大海和精卫渐渐模糊,我又感到一阵眩晕——等我睁开眼,书桌上的《神话故事》还翻开着,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精卫填海”的插画上,和我睡着时一模一样。)
这就是我和精卫的一天。我今天真高兴。(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能直接表达“我”的心情,简洁明了。不过可以把“真高兴”具体化,比如想到和精卫一起飞、一起丢树叶的事,让情感更真实。另外,“这就是我和精卫的一天”可以丰富成“这真是我最神奇、最开心的一天”,让结尾更有感染力。修改版:我摸了摸书桌上的插画,精卫的小红鸟好像在对我笑。今天我和精卫一起飞过高高的天空,一起叼着树叶填海,还听到了海浪的歌声——这真是我最神奇、最开心的一天!我知道,精卫填海的故事不只是神话,更是一种坚持的力量,以后我做事情也要像精卫一样,不怕累,不放弃!)
刁俞月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和“精卫”过一天》,老师首先要为你的奇妙想象点个赞!很多同学只是单纯地复述精卫填海的故事,而你却别出心裁地设想自己和精卫一起填海的经历,这让文章充满了趣味性!
不过呢,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和精卫一起完成了填海这件事,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精卫填海的坚持给你带来了怎样具体的影响呢?是让你明白了面对困难不能轻易放弃,还是让你懂得了要有坚定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种感悟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我在它背上,感觉毛绒绒很舒服。精卫说:‘现在我们要去西山带一点树枝和石头。’精卫一跳就带我飞了起来。”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来当一次导演,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天空是什么颜色的?风在耳边呼啸的声音是怎样的?你趴在精卫背上,手摸到它羽毛的触感如何?心里有没有害怕或者兴奋的念头?用“五感法”把这个过程详细地写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从写完和精卫一起填海到结尾突然回到房间,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和精卫一起填海的时光过得飞快,正当我还沉浸其中时,一阵光芒闪过……”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精卫填海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 2. 假如再有一次机会和精卫相处,你还想和它一起做些什么不一样的事呢? 3. 从这次和精卫过一天的经历中,你学到的道理可以怎样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呢?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