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 星期一 晴
今天上科学课时,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盒大约2、3龄左右 (改:2-3龄左右) 的蚕宝宝,并给了我们每人一带桑叶 (改:一袋桑叶) ,让我们自己动手养蚕,我们开心极了。(段评:本段写出了科学课发蚕宝宝的开心场景,内容真实贴近生活,但细节描写可以更生动哦!比如可以写写同学们拿到蚕宝宝时的具体反应,还有自己当时的心情,这样能让段落更有画面感。另外,原文里的"一带桑叶"是错别字,要改成"一袋桑叶",数字用法也可以统一成汉字,更规范。修改版:今天上科学课时,老师笑着走进教室,给我们每人发了一盒大约二三龄的蚕宝宝,还递来一袋绿油油的桑叶,让我们自己动手养蚕。我小心翼翼地捧着盒子,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一样怦怦跳,同学们也都兴奋地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蚕宝宝的样子,我们开心极了。)
回到家,我把透明盒子用牙签扎了几个孔,好让蚕宝宝呼吸。我又放了几片较嫩的桑叶,蚕宝宝立马爬向桑叶,在桑叶上边吃边爬。3龄大的蚕宝宝,身长大约3cm左右 (改:3厘米左右) ,呈灰褐色的,食量很小,吃嫩的桑叶。我轻轻捏了一下它的身体,软软的,我小心地把它拿起来,发现它有九节,有六只胸足,八只腹足,两侧还有黑黑的气门。我打算每天都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段评:本段观察很仔细,写出了蚕宝宝的外形和进食的样子,特别棒!不过有些句子可以更连贯,比如把蚕宝宝的外形特点和自己的观察动作结合起来,能让叙述更流畅。还有"食量很小"和前面"立马爬向桑叶吃起来"有点矛盾,可以调整成更准确的表达,比如"吃起来小口小口的",这样更符合刚拿到蚕宝宝时的观察哦。修改版:回到家,我赶紧用牙签在透明盒子上扎了几个小孔,好让蚕宝宝呼吸。接着放了几片嫩嫩的桑叶,小蚕们立刻扭动着灰褐色的身子爬过去,小口小口地啃起来,边吃边慢悠悠地爬,桑叶上很快出现了一个个小洞洞。我仔细观察,这些三龄的蚕宝宝身长大约三厘米,身体软软的,有九节呢,六只小小的胸足紧紧抓着桑叶,八只腹足慢慢移动,两侧还有一排黑黑的气门。我轻轻碰了碰它,它好像不怕我,我打算每天都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
3月7日 星期五 晴
过了三四天,蚕宝宝已经长到了4龄。它的身体洁白有光泽,体型粗壮;体节清晰,腹部有明显的环节纹路。蚕宝宝的食量大到顶峰,为5龄积累营养。(段评:本段写出了蚕宝宝长到四龄的变化,内容准确,但可以加入自己的观察感受,让段落更有温度。比如看到蚕宝宝变胖变白时,自己心里的想法,或者喂桑叶时的小细节,这样能让观察日记更生动,也更能体现你的用心哦!修改版:过了三四天,蚕宝宝已经长到四龄啦!它们的身体变得雪白雪白的,好像擦了一层亮亮的油,体型也粗壮了不少,身上的环节纹路清清楚楚的。现在它们的食量可大了,我刚放进去的桑叶,不一会儿就被啃得只剩下叶脉,小嘴巴动得飞快,好像在为接下来的五龄攒力气呢,看着它们吃得这么香,我心里美滋滋的。)
3月12日 星期三 晴
蚕宝宝长到今天,身体变的肥胖 (改:变得肥胖) 了,通体雪白。持续大量进食。(段评:本段写出了蚕宝宝变肥胖的样子,观察很认真,但可以把"持续大量进食"的场景写得更具体,比如写写桑叶的变化,或者蚕宝宝进食时的状态,这样能让段落内容更充实。另外,"变的肥胖"里的"的"要改成"得",这样句子才通顺哦。修改版:蚕宝宝长到今天,身子变得圆滚滚的,通体雪白像个小肉球。它们吃桑叶的速度更快了,一片大大的桑叶,几只蚕宝宝围在一起,沙沙沙一会儿就啃出一个大洞,我每天都要换好几次桑叶,看着它们鼓鼓的肚子,我知道它们快要准备吐丝啦。)
过了几天,它的身体开始缩短、变亮,头部抬起。蚕宝宝已经不再进食了。我给它们建造了一个别墅,准备给它们搬家,让它们每人住一个“单间”,开始为随后的吐丝结茧做准备。(段评:本段写出了蚕宝宝准备吐丝的变化,"建造别墅"的想法很有童趣!不过可以把自己建造"别墅"的过程写得更具体一点,比如用了什么材料,怎么给蚕宝宝布置单间,这样能体现你的动手能力,也让段落更生动。还有"随后的吐丝结茧"可以调整成"吐丝结茧做准备",更通顺哦。修改版:又过了几天,我发现蚕宝宝的身体开始缩短,变得亮亮的,头高高地抬着,也不吃桑叶了。我赶紧找来硬纸板,在盒子里搭了几个小格子当"别墅",给每只蚕宝宝安排了一个单间。我小心翼翼地把它们放进格子里,它们好像知道要吐丝了,慢慢地在格子里爬来爬去,开始为吐丝结茧做准备。)
3月22日 星期六 晴
5龄蚕吐丝结茧后,会在茧内褪去最后一次皮,变成棕褐色的蛹,此时外形完全不同于蚕,像一个椭圆形的小胶囊。在茧内蛹的身体慢慢发生变化,逐渐长出蛾的头部、胸部、腹部和翅膀。经过大约10天左右,发育成熟的蚕蛾会从茧的一段 (改:茧的一端) 钻出,至此便完成了破茧成蛾的蜕变。(段评:本段详细写出了蚕宝宝结茧变蛹成蛾的过程,知识点很准确!但可以加入自己观察时的心情,比如看到蚕茧时的好奇,或者等待蚕蛾出来时的期待,这样能让段落更有情感。另外,"大约10天左右"有点重复,可以改成"大约十天",更简洁哦。修改版:五龄的蚕宝宝吐丝结茧后,会在茧里褪去最后一次皮,变成棕褐色的蛹,样子像个小小的椭圆形胶囊,和之前的蚕宝宝完全不一样啦。我每天都盯着蚕茧看,盼着它们快点变成蛾。大约十天后,一只蚕蛾从茧的一头钻了出来,翅膀湿湿的,慢慢展开,真神奇呀!)
破茧的蚕蛾,虽然具备了微弱的飞行能力,却极少远行,大多在附近缓慢爬行,它们的身命价值 (改:生命价值) 只剩下“繁殖”。完成交配后,雄蛾会在1~2天内安静死去,雌蛾则会在1~3天内持续产卵,在产完200~500粒卵后,雌蛾也会随雄蛾一同死去。(段评:本段写出了蚕蛾的生命过程,内容很感人,但可以加入自己观察时的细节,比如蚕蛾交配时的样子,或者雌蛾产卵时的小场景,这样能让段落更具体。另外,"身命价值"是错别字,要改成"生命价值"哦。修改版:破茧而出的蚕蛾,翅膀薄薄的,虽然能飞一小段,但大多在盒子里慢慢爬。它们的生命好像只剩下繁殖了,我看到雄蛾和雌蛾尾部连在一起,静静地待着。过了一天,雄蛾轻轻趴在盒子上不动了,雌蛾则开始产卵,一粒粒小小的卵粘在盒子上,大约有二三百粒。等产完卵,雌蛾也慢慢闭上了翅膀,不再动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蚕宝宝生命的最后时光,只为延续下一代而存在,从破茧到死亡,短短数天,却充满使命感,它们的一生真是太伟大了!(段评:本段引用诗句升华了主题,情感真挚,但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得更具体,比如结合养蚕过程中的小回忆,比如第一次看到蚕宝宝吃桑叶的惊喜,或者等待蚕蛾出来的期待,这样升华主题会更自然,也更有个人特色哦!修改版:看着盒子里的蚕卵和不动的蚕蛾,我突然想起学过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从小小的蚕宝宝到吐丝结茧,再到产卵死去,它们的一生短短几十天,却一直为了下一代努力。我轻轻摸着硬硬的蚕茧,心里暖暖的,蚕宝宝的一生真的很伟大,它们用小小的生命告诉了我什么是责任。)
陈卓逸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蚕宝宝观察日记》,老师首先要为你认真细致的观察点个赞!你不仅完整记录了蚕宝宝从 3 龄到破茧成蛾的生长全过程,还在结尾处感悟到“春蚕到死丝方尽”,体会到蚕宝宝生命的伟大,这让文章有了深度和内涵。
不过,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观察报道虽然完整,但在细致描述上可以更下功夫。比如在描写蚕宝宝不同阶段的外形和习性时,除了列举数据和特征,还可以多加入一些自己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让读者能更真切地感受到蚕宝宝的变化。在描写手法上,目前运用得比较少,如果能多使用一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文章会更加生动有趣。例如把“5 龄蚕吐丝结茧后,变成棕褐色的蛹,像一个椭圆形的小胶囊”改成“5 龄蚕吐丝结茧后,摇身一变,成了棕褐色的蛹,那模样恰似一颗椭圆形的小胶囊,可爱极了” ,这样就把蚕蛹写得更活泼。
心路历程及思考部分,虽然你在结尾表达了对蚕宝宝生命的感悟,但可以更加深入。比如思考一下蚕宝宝这种只为延续下一代而奉献一生的精神,在我们人类社会中有哪些类似的体现?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在结构方面,日记之间的过渡稍显生硬。可以在每篇日记开头,简单回顾一下上一次观察的情况,再引入当天的新发现,这样文章的连贯性会更好。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蚕宝宝从出生到死亡,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这对我们理解生命的意义有什么启发?
- 在观察蚕宝宝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这和蚕宝宝坚韧的生长过程有没有相似之处?
- 蚕宝宝的一生都围绕着吐丝结茧,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蚕宝宝吐丝一样,专注做好一件事就能带来巨大价值的例子?
老师相信,以你的认真和努力,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文章,期待你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