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非常胆小,每天放学,爸爸的电动车总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的大树下。几年了,那辆红色的电动车乘载 (改:承载) 着我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了我童年的全部回忆。(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电动车引出童年回忆,情感真挚,主题明确。但可以通过增加具体场景和感官细节,让画面更生动。比如可以描写电动车的特征或熟悉的场景,让回忆更具体。修改版:以前我特别胆小,每天放学,爸爸的红色电动车总会准时停在校门口那棵大榕树下。车把上挂着我最爱吃的橘子味棒棒糖,车座旁的小网兜里塞着我的卡通雨披。几年里,这辆电动车载着我穿过飘着油条香的小巷,越过落满梧桐叶的大街,成了我童年最暖的依靠。)
我特别喜欢坐后座看爸爸的背影。夏天,他的衬衫会被汗水浸成深蓝色;冬天,棉服鼓鼓的像一个大面包。电动车不大,我紧紧挨着爸爸背着我的书包。天晴的时候我就在车上背自己学过的古诗。下雨的时 (改:下雨的时候) 我就会在车上猜一猜自己到哪了或在车里听音乐特别开心 (改:猜一猜自己到哪了,或者在车里听音乐,特别开心) 。忽然,有一天我发现爸爸的头发里有了银丝,握车把手背显出了青筋。原来,我在我一天天成长的时光里,爸爸也正在慢慢的 (改:慢慢地) 变老。后来,我不在 (改:不再) 需要接送了。这也让我学会了勇敢 (改:学会了勇敢。) (段评:本段描写了和爸爸骑电动车的日常,细节生动,但存在标点使用不当和语句不连贯的问题。比如“下雨的时”缺少“候”,“电动车不大,我紧紧挨着爸爸背着我的书包”可以调整语序让逻辑更顺,结尾“学会了勇敢”可以结合具体事件让情感更自然。修改版:我特别喜欢坐在后座看爸爸的背影。夏天,他的白衬衫被汗水浸出一大片深蓝色的印子,风一吹就贴在背上;冬天,他裹着鼓鼓的棉服,像个圆滚滚的大面包。我紧紧挨着他,把书包放在两人中间。天晴时,我就趴在爸爸背上背刚学的古诗,声音随着电动车的颠簸轻轻晃;下雨时,我躲在爸爸的雨衣里,闻着他身上淡淡的肥皂味,偷偷数路边的路灯。那天我忽然发现,爸爸的鬓角冒出了几根银丝,握车把的手背上,青色的血管像小蚯蚓一样鼓了起来。原来我长大的每一天,都藏着爸爸慢慢变老的痕迹。后来我能自己上学了,走到校门口时,总会回头望一眼那棵大榕树——那里好像还停着那辆红色电动车,载着我最勇敢的勇气。)
在台灯下,我埋头于数学题中,笔尖在草稿子 (改:草稿纸) 上涂涂改改,心里有一些烦躁。妈妈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过来,轻轻放在桌角,没有说话只是在我身边的椅子坐了下来,翻开了她自己的书。房间里很安静只有我笔针 (改:笔尖) 划过纸上的沙沙声和她偶尔翻动书页的声音。当我对一道题抓耳挠腮时妈妈放下了书轻轻凑了过来。 (改:轻轻凑了过来:) 她没有直接看答案而是指着题目问我:“你先告诉我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在她的一点点引导下,我顺着思路向下算,终于解出了答案。她看着我,眼睛弯成了月牙。第二天,我的作业得到了好评,这也让我慢慢的 (改:慢慢地) 学会了方法,也让我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改:更上一层楼。) (段评:本段通过写妈妈陪伴写作业的场景,体现了亲情,但“笔针划过纸上”存在用词错误,“轻轻凑了过来”可以增加动作细节让画面更暖。结尾“成绩更上一层楼”可以结合具体感受让情感更真实。修改版:台灯下,我对着数学题皱起眉头,笔尖在草稿纸上涂涂改改,橡皮屑堆成了小 hill。这时妈妈端着一杯热牛奶走进来,杯沿冒着白蒙蒙的热气。她轻轻把杯子放在桌角,没说话,只是拉过旁边的椅子坐下,翻开了那本没看完的《小王子》。房间里静悄悄的,只有我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和她偶尔翻动书页的轻响。当我卡在一道几何题上抓耳挠腮时,妈妈放下书,用指尖轻轻点了点题目:“你先说说,这道题让我们求什么呀?”她的声音像热牛奶一样温温的。在她的引导下,我慢慢理清楚了思路,终于算出了答案。抬头时,妈妈正看着我笑,眼睛弯成了月牙儿,眼角的细纹里好像藏着星星。第二天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画了个红红的五角星,我摸着那个星星,忽然想起昨晚妈妈身上的洗衣液香味——原来陪伴就是不说话,也能给我满满的力量。)
原来,在生活中陪伴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在这些平平淡淡的日常里。(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陪伴的意义,但“轰轰烈烈的誓言”对小学生来说稍显抽象。可以用具体的画面替代抽象的道理,让主题升华更自然。修改版:原来陪伴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电动车后座爸爸汗湿的衬衫,是台灯下妈妈温牛奶的热气,是藏在时光里的银丝和细纹。这些平平淡淡的小碎片,拼出了我最暖的童年,也让我长成了勇敢的小大人。)
张莹同学,你好!读完你的《陪伴让生活更美好》,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感悟点个赞!很多人只是简单描述陪伴的场景,而你却从爸爸的接送、妈妈的陪伴中,领悟到“陪伴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藏在这些平平淡淡的日常里”这个道理,这让文章一下子有了深度!
不过呢,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变得更精彩。道理虽然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写了陪伴让生活更美好,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陪伴能让生活美好?是因为它带来了安全感,还是给予了精神支持?如果能在结尾处,把“陪伴让生活美好”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部分过程有点快。比如“当我对一道题抓耳挠腮时妈妈放下了书轻轻凑了过来。她没有直接看答案而是指着题目问我……”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房间里的灯光是怎样的?妈妈凑过来时脚步轻不轻,有没有发出声音?你当时心里最烦躁的念头是什么?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另外,从爸爸陪伴过渡到妈妈陪伴这部分,段落之间有点跳跃。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爸爸的陪伴让我学会勇敢,而妈妈的陪伴,则在学习上给了我莫大支持。”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读起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除了爸爸和妈妈,还有哪些人给过你特别的陪伴,让你有了不一样的收获? 2. 在未来的生活中,你打算怎样去陪伴他人,让他们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3. 陪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方式和意义,你觉得自己长大后,陪伴又会是怎样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