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不一定是高山大川的美丽,也不一定是名画雕塑的精致。曾经我也以为,美遥不可及,直到那天我才发现,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段评:本段以对比手法引出主题,将"遥不可及的美"与"身边的美"形成反差,开篇即点明全文核心立意,为下文叙事做了自然铺垫。若能将抽象的"美"具象化(如用"画廊里的油画""山顶的日出"替代笼统的"高山大川""名画雕塑"),并用反问或画面感的语言增强吸引力,开头会更具感染力。修改版:美,不一定是画廊里浓墨重彩的油画,也不一定是山顶云海翻涌的日出。我曾以为,美是踮起脚尖也够不着的星光,直到那个寒冬的清晨,才突然发现——原来它就藏在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街道上。)
那是一个寒冬的早晨,天还没有亮,我便和小伙伴匆匆地往学校赶。寒风就犹如一把刀,一刀一刀地划过我的脸。就在我缩着脖子赶路时,却看见了一位环卫工人在弯着腰清扫着街道。她穿着黄色的工作服,脸冻得通红,就像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往她的身后看去,她所走过的街道变得一尘不染。(段评:本段通过环境描写衬托环卫工人的形象,"寒风如刀"的比喻生动,"黄色工作服""通红的脸"等细节也较典型。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情节缺乏层次感,从"赶路"到"看见环卫工人"的过渡较生硬,可加入"我被什么绊了一下"或"哈出的白气模糊了视线"等小插曲;二是感官描写单一,仅用视觉和触觉,若补充"扫帚划过地面的沙沙声""她袖口漏出的旧毛衣线头"等细节,人物形象会更立体。修改版:那是个寒风刺骨的清晨,天还蒙着墨色的纱,我缩着脖子往学校赶,哈出的白气刚到眼前就冻成了小冰晶。突然,一阵有节奏的沙沙声钻进耳朵——昏黄的路灯下,一位环卫工人正弓着腰扫雪。她裹着洗得发白的黄色工作服,袖口露出半截起球的旧毛衣,冻得通红的脸上,睫毛结着细碎的冰碴,可手里的扫帚却一刻也没停。她扫过的地方,积雪堆成整齐的小丘,露出了干净的柏油路面。)
那一刻,我觉得她的身影格外的美丽。即使她没有华丽的衣裳,也没有耀眼的灯光,但她用汗水和坚持,为乡村 (改:城市) 的整洁带来了温暖。原来,美不一定惊天动地,它也可以是平凡的坚持。(段评:本段点明了"平凡坚持即美"的主题,情感真挚,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乡村的整洁"与前文"街道"的场景衔接不自然,需明确环境设定;二是"温暖"的表达较抽象,可通过具体细节(如"她口袋里露出的半截手套""扫到我脚边时轻轻放慢的动作")体现。此外,"身影格外美丽"的感慨若结合当时的环境(如"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会更具画面感。修改版:那一刻,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在雪地里投下一道温暖的弧。她没有漂亮的衣裳,也没有聚光灯的照耀,可那双冻得发紫的手,却把整条街扫得干干净净。我突然明白,美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壮举,它可以是寒冬里,一个人默默弯腰清扫的背影,是用坚持为城市织就的整洁。)
从那以后,我都会观察生活:公交车上让座的少年,雨中为流浪猫撑伞的女孩,深夜里批改作业的老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美。(段评:本段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升华主题,选材丰富,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例子较笼统,缺乏个性化细节(如"让座的少年背着画板""撑伞的女孩扎着羊角辫");二是结尾的升华较生硬,若用"这些藏在烟火里的微光,让我慢慢读懂了美的模样"替代直白的总结,会更含蓄自然。修改版: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生活里的微光:公交车上,背着画板的少年起身给老人让座时,发梢沾着的颜料渍;雨天的街角,扎羊角辫的女孩蹲在花坛边,给流浪猫撑着倾斜的伞;深夜的书房里,老师批改作业时,台灯下晃动的银白鬓角……原来美从来不是遥远的星辰,它是藏在烟火里的温暖,是每一个平凡人用真心点亮的光。)
陈宗淇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原来,美就在我们身边》,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结构完整,主题明确,通过描写环卫工人清扫街道这一平凡小事,体现了“美就在身边”的主题,而且能从平凡事件中提炼出“美可以是平凡的坚持”这样的感悟,做到了以小见大,这点很棒。语言也较为通顺,像“寒风就犹如一把刀,一刀一刀地划过我的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寒风的凛冽。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结构的精巧度上再下些功夫。比如在描写环卫工人时,可以增加一些动作细节,像“她握着扫帚的手冻得通红,却依然有力地一下一下扫着,扫帚与地面摩擦发出有节奏的‘沙沙’声”,这样能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在结构上,你可以运用倒叙手法,比如开头先写自己如今对美的深刻感悟,然后再回忆那个寒冬早晨遇到环卫工人的事,设置一点悬念,会让文章更有波澜。
最后,关于“美就在身边”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不起眼却蕴含着美的瞬间被我们忽略了?
- 怎样用更细腻的笔触把这些美的瞬间描绘出来,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