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过程中的任何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咀嚼,在咀嚼过程中我们都会有所感悟,而我感悟到了失败给我的教训。(段评:本段以比喻开篇,将成长中的经历比作"咀嚼",引出"失败的教训"这一核心主题,立意明确,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但语言略显抽象,缺乏画面感和感染力,若能通过具体意象(如咀嚼苦涩的橄榄、啃咬坚硬的核桃)替代泛泛的"咀嚼",并以设问引发读者共鸣,开头会更具吸引力。修改版:成长如同咀嚼一枚青涩的橄榄,每一次酸涩的回甘都藏着生活的馈赠。当我咬开那层坚硬的果壳,才真正尝到了失败带来的深刻教训——它不是苦涩的终点,而是回甘的起点。)
今年的我上初三了,面对学习的压力我非常惧怕,惧怕自己做的 (改:做得) 不够好,又惧怕失败带给我的惩罚,我开始逃避,逃避一切。但逃避过后我发现并无任何作用,最后的结果还需要自己去承担,调整心态之后,我开始正视一切问题,包括失败。(段评:本段交代了初三的学习压力与心理转变,"逃避-醒悟-正视"的情感脉络清晰,真实反映了青春期面对失败的矛盾心态。但心理描写较为笼统,"惧怕压力""调整心态"等表述缺乏具体细节支撑,若能补充"深夜刷题时的手抖""看到模拟卷分数时的心跳加速"等微观体验,情感会更具代入感;同时,"正视失败"的转折略显突兀,可增加"看到同桌错题本上密密麻麻的订正痕迹"等触发点,使转变更自然。修改版:初三的课桌上,堆叠的试卷像一座座小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每当深夜对着错题本发呆,我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好,更怕失败像冰冷的潮水,将我淹没。我开始逃避——假装没看见老师期待的眼神,把未完成的作业塞进抽屉。直到一次模拟考后,我看着同桌错题本上红笔标注的"再试一次",突然醒悟:逃避像一层薄冰,看似能暂时立足,最终只会让自己摔得更痛。我深吸一口气,第一次敢正视试卷上的红叉,像正视自己掌心的纹路。)
记得在一次数学练习中,我遇到了难题,脑子不够灵活的我下意识想要放弃,但是放弃了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吗?没有。我开始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的方法,突然找到了一点灵感,于是我按照老师所讲的方法,把这道题一步一步解开,终于我解开了。老师批改过后,发下来时看到成绩时我呆住了,明明我都很认真做了,为什么还是错,失败的沉重又把我压入深谷,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失败快把我吞没了的时候,同桌一把把我拉了起来,同桌安慰我说:“哎?你这个思路是对的呀,为什么会错呢,你要不看看是哪点做错了呢?”听了她的话我重新看了看题,确实我漏了一个隐藏条件,我会做的,我居然会做,我很开心,以前的我从来不会找失败的原因,只是认为失败了就是不行,现在我不那么惧怕失败了。(段评:本段通过数学练习的具体事例,展现了从"放弃"到"尝试"再到"反思"的过程,同桌的互动是亮点,体现了同伴支持的温暖。但细节描写不够生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如"笔尖在草稿纸上画了三个辅助线""突然想起老师说的‘逆向推导’")、看到分数时的神态(如"手指捏着试卷边缘,指节泛白")、同桌安慰时的动作(如"用胳膊肘轻轻碰了碰我的胳膊")均可补充;同时,"失败快把我吞没"的夸张表述略显空洞,可替换为"窗外的乌云仿佛压进了教室,连阳光都躲着我"等环境烘托,使情感更具象。修改版:记得一次数学练习,最后一道几何题像拦路虎,让我盯着图形发愣。我下意识想翻答案,可指尖刚碰到书角,突然想起老师说的"再读一遍题"。我重新圈出题中的"中点""平行线",笔尖在草稿纸上画了三条辅助线,终于找到突破口!我咬着笔杆,一步一步推导,直到写下最后一个句号,才发现手心全是汗。可当老师把练习卷发下来,我看着那道题旁边的红叉,整个人僵住了——明明思路是对的,怎么还是错?窗外的乌云仿佛飘进了教室,连同桌的笑声都变得模糊。我趴在桌上,觉得自己像个没用的逃兵。这时,一只手轻轻拍了拍我的后背,同桌的声音传来:"哎,你这个辅助线画得比我还巧呢!是不是漏看了‘角平分线’这个条件?"我猛地抬头,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题目的括号里藏着一个小小的"角平分线"!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失败不是深渊,而是一盏灯,照亮了我没看见的路。)
周末的时候我把作业都完成了,想做点什么事情放松一下,开局游戏吧,说着我便打开了游戏,几局过后我愤怒不已,为什么会输,为什么又是失败,我不想玩了,我又想放弃了,恍然间,游戏角色发出一句话“强者从不失再来一次的勇气!”对呀,我要找出失败的原因,我不能放弃,我又开了一把游戏,这一局,我认真观察每一个细节,然后抓住细节,果然比上一局好多了,上局就是因为我不注意看敌方的位置,导致我和队友接连掉点,这一次我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经过我方的不懈努力终于把这场比赛拿下了。(段评:本段通过游戏事例,将失败的教训从学习延伸到生活,体现了主题的普遍性,"强者从不失再来一次的勇气"的台词巧妙呼应了前文。但叙事节奏略显拖沓,"开局游戏-愤怒-醒悟-再试-成功"的过程可更紧凑;同时,游戏场景的描写不够具体,"观察敌方位置""抓住细节"等表述可替换为"盯着小地图上闪烁的红点,预判对手的走位""用技能挡住了队友身前的攻击"等游戏术语,使场景更真实;此外,"不懈努力终于拿下比赛"的结尾略显平淡,可补充"摘下耳机时,发现手心全是汗,窗外的夕阳刚好照在屏幕上‘胜利’两个字"等细节,让情感更饱满。修改版:周末写完作业,我打开游戏想放松,可连续三局都输得一败涂地。看着屏幕上的"失败"提示,我气得想摔手机。就在我要退出时,游戏角色突然弹出一句台词:"强者从不失再来一次的勇气。"我愣住了——这不就是我昨天在错题本上写的话吗?我重新开局,这一次,我盯着小地图上的红点,预判对手的走位,在队友被围攻时及时支援,终于推掉了对方的水晶!摘下耳机时,我发现夕阳正透过窗户,把游戏界面染成温暖的橘色。原来,失败不是结束,而是让我看清自己短板的镜子。)
经过了这几件事之后,我并不觉得失败是一件多么让我惧怕的事,反而觉得失败造就了我的成功,从失败中找出原因,反思失败的原因,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失败一次就重来一次,强者从来不失再来一次的勇气,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失败从来都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逃避才是。(段评:本段总结全文,点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主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收尾有力量。但语言略显口号化,"失败造就成功""反思原因"等表述缺乏个性化感悟;若能结合前文细节(如"现在我会把错题本当成‘成长手册’""每次遇到难题,都会想起同桌指给我看的那个隐藏条件"),用具体行动替代抽象道理,主题升华会更自然;同时,"逃避才是可怕的"可改为"逃避像一剂麻醉针,暂时止痛却会让伤口化脓",使比喻更贴切。修改版:现在的我,不再怕看到试卷上的红叉——那是指引我前进的路标;也不再怕游戏里的失败——那是让我变得更强的阶梯。失败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它用红笔在我成长的路上画下标记,提醒我哪里需要再走一遍。就像妈妈常说的:"摔过跤的地方,下次一定会走得更稳。"我把这句话写在错题本的扉页,每当遇到困难,就看看它——原来,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让我更接近成功的起点。)
吴思莹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咀嚼失败的教训》,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整体来看,文章主题明确,通过讲述自己面对学习压力、数学练习以及游戏中的失败经历,展现了从惧怕失败到正视失败并从中吸取教训的过程,情感真实。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结构安排上再下些功夫。比如在描述数学练习解开难题以及游戏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增加更多生动的细节,像当时自己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让读者更能感同身受。在结构方面,若能运用一些插叙、倒叙或者设置悬念的手法,比如开头先抛出一个关于失败的困惑,再展开故事,文章会更有波澜。
最后,关于“咀嚼失败的教训”这个主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在你经历的这些失败中,有没有某个瞬间让你觉得失败带来的不仅仅是痛苦,还有别样的收获?这个收获对你未来面对失败会有怎样的影响?
- 除了文中提到的学习和游戏场景,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失败还可能以哪些不同的形式出现,又该如何去“咀嚼”其中的教训?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