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画,一次次的人生体验是绘画的颜料,只有不断体验,人生这幅才会多姿多彩。那一条陡峭的碎石子路就是我人生中一抹浓重的色彩。(段评:开头用比喻的手法,把人生比作画,碎石子路比作色彩,很有创意,能一下子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点明了主题。要是能让这个比喻更具体、更有画面感就更好啦,比如说说颜料是什么样的,碎石子路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修改版:人生就像一幅慢慢展开的画,每一次特别的经历都是亮晶晶的颜料。只有把这些颜料都涂上去,画才会变得五颜六色、好看极啦!我小时候爬过的那条满是碎石子的山路,就是这幅画上最特别、最亮眼的一抹颜色呢!)
小时候爸爸喜欢带我爬山,不仅仅是为了锻炼我的身体,更是为了增强我的意志。每当走到分岔口时,爸爸总要和我比赛,选择那自己喜欢的路向山顶爬去。(段评:这段话清楚地告诉我们爸爸带“我”爬山的原因,也提到了比赛选路的事,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很棒。要是能加上一点爸爸说的话或者“我”当时的心情,比如“我”听到要比赛时是不是很兴奋,就更生动啦。修改版:小时候,爸爸特别喜欢带我去爬山。他总说:“爬山不仅能让身体变结实,还能让你更勇敢哦!”每次走到岔路口,爸爸都会笑着和我“比赛”,让我选一条喜欢的路,一起往山顶爬。那时候我心里总是偷偷想:我肯定能先到山顶!)
身为懒人的我当然选择那条干净的石子路,爸爸则不同,他总是选择碎石子路或泥土压成的路。每当我高呼胜利时,爸爸从不惋惜自己的失败,也不赞扬我的胜利。他只会把手放在我的头上拍了两下说:“可是我得到的,比你多的多 (改:得多) 哦。”(段评:这里写出了“我”和爸爸选路的不同,还有爸爸说的神秘的话,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特别好。要是能把“我”高呼胜利时的样子写得更具体一点,比如“我”是怎么跳起来喊的,爸爸拍头的动作给“我”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就更有画面感啦。修改版:我呀,是个小懒虫,每次都选那条干干净净、平平整整的石子路,跑起来可快啦!可爸爸不一样,他总爱选那些坑坑洼洼的碎石子路,或者是踩上去软软的泥土路。每当我第一个冲到山顶,叉着腰、踮着脚高呼“我赢啦!”的时候,爸爸从不觉得可惜,也不夸我厉害。他只会笑眯眯地走过来,用温暖的大手轻轻拍两下我的头,神秘地说:“可是呀,爸爸今天得到的东西,比你多好多好多哦!”)
放假回家,我和爸爸再一次爬山,为了解开我心中的疑惑,我选择了和爸爸一起走那条碎石子路。(段评:这段话简单明了地写出了“我”要和爸爸一起走碎石子路的原因,过渡得很自然。要是能加上“我”当时的心情,比如“我”是不是有点紧张又有点期待,就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我”的好奇心啦。修改版:放假回了家,我又拉着爸爸去爬山。这次,为了弄明白爸爸以前说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我攥着爸爸的衣角,小声说:“爸爸,今天我想和你一起走那条碎石子路!”其实我心里有点小紧张,又有点小期待呢。)
还没到半山腰,我就累了,蹲在地上希望爸爸停下来歇口气。可是爸爸不管我,只是一个劲地喊:“快点。”我只好继续前进。当我的脚走得如灌铁时,眼前出现了美妙绝伦的景色:只见春山如笑,周围一片郁郁葱葱,万木争荣,那峻拔的峭壁犹如壮士的胸怀。(段评:这里写出了“我”爬山时的累和看到美景时的惊讶,把两种感觉对比起来写,很有意思。要是能把“累”的感觉写得更具体,比如脚踩在碎石子上是什么感觉,腿酸得像什么,还有看到美景时“我”的眼睛是怎么亮起来的,就更生动啦。修改版:才爬了没多久,还没到半山腰呢,我就累得不行了。碎石子硌得我的脚生疼,腿也酸得像灌了铅一样,抬都抬不起来。我蹲在地上,拖着哭腔喊:“爸爸,歇会儿吧,我走不动啦!”可爸爸只是回头朝我挥挥手,大声喊:“加油,再坚持一下,前面有好东西等着我们呢!”我只好咬咬牙,一步一步地跟着他往上挪。就在我觉得快要累趴下的时候,忽然发现眼前的景色变啦!山风吹过,满山的树都在摇晃,像在跳舞一样,绿油油的叶子闪着光。远处的山尖尖直直的,像个勇敢的巨人站在那里,可威风啦!)
眼前的一切犹如一幅画卷,缓缓展开,色彩斑斓,生机勃勃。在这宁静的时刻,我不禁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段评:这段话用比喻写出了景色的美,也表达了“我”陶醉的心情,很好。要是能加上一些“我”看到美景时的小动作,比如“我”是不是忍不住停下脚步,或者深呼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就能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那种美的感觉啦。修改版:眼前的一切就像一幅会动的画,慢慢在我面前展开。绿色的树、彩色的小花、还有远处蓝蓝的天,都凑在一起,好看得让我眼睛都舍不得眨。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山里的空气甜甜的,闻起来特别舒服。我就站在那里,看着看着,好像自己也变成了画里的一部分,心里美滋滋的。)
终于登上了山顶,俯瞰足下,白云弥漫;环观群峰,云雾缭绕。一个个山顶探出云雾处,似柄柄锋利的宝剑。逶迤的山岭蜿蜒盘旋,犹如一条正在沉睡的巨龙。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不禁感叹,它竟有如此魅力。(段评:这里写出了山顶的美景,还提到了回望走过的路,和开头呼应了,很棒。要是能把“俯瞰足下”的感觉写得更具体,比如“我”是不是扶着栏杆往下看,看到的云像什么,还有“我”摸了摸自己走过的路,心里想了什么,就更有真实感啦。修改版:终于,我们爬到山顶啦!我扶着山顶的大石头往下看,哇,脚底下全是白白的云,像棉花糖一样飘来飘去,好像一伸手就能摸到。周围的山峰尖尖的,从云里探出头来,像一把把锋利的宝剑。长长的山脉弯弯曲曲的,躺在那里,真像一条正在睡觉的巨龙呢!我回头看了看我们走过的碎石子路,它就像一条灰色的小蛇,从山脚一直爬到山顶。我忍不住蹲下来,摸了摸脚下的碎石子,心里忽然觉得,刚才爬得那么累,好像也没什么啦。)
我看着登上山顶的人疲惫的而又 (改:疲惫而又) 满足的神情,我在心中告诫自己:人生的画卷,不能缺少“磨砺”这一色彩,敢于攀登,勇于吃苦,才能成就自己壮阔的人生。站在山顶的一刹那,我的世界仿佛多了一抹色彩。(段评:结尾总结了这次爬山的收获,点明了主题,很有意义。要是能把“人生的画卷”和“我”的经历结合得更紧密一点,比如“我”是不是想起了爸爸说的话,或者把“磨砺”比作碎石子,就更能让读者明白“我”学到的道理啦,而且也不会显得太说教哦。修改版:我看着身边那些和我们一样爬到山顶的人,他们虽然脸上都是汗,可眼睛却亮晶晶的,笑得可开心啦。我忽然明白了爸爸以前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原来,人生这幅画,不能只有平平坦坦的路,那些坑坑洼洼的“碎石子路”也是很重要的颜料呀。只有勇敢地走过那些难走的路,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也能让自己变得更厉害。站在山顶的那一刻,我觉得心里好像也多了一种特别的颜色,暖暖的,很舒服。)
姚梓萱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爬山让生活更美好》,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思考点个赞!很多人只写了爬山的过程,而你却从中感悟到了“人生的画卷,不能缺少‘磨砺’这一色彩,敢于攀登,勇于吃苦,才能成就自己壮阔的人生”这个道理,这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深度!
不过,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从爬山中领悟到人生需要磨砺等道理,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比如磨砺到底是怎样具体地影响我们的人生的?是它让我们拥有了坚韧不拔的品质,还是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有了更强大的内心?如果能在结尾处,把“磨砺”对人生的重要意义再深入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就像你写选择碎石子路爬山这段,“还没到半山腰,我就累了……我只好继续前进”这里,是文章很关键的部分。我们来当一次导演,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山路的崎岖具体是什么样的?路边的植被有着怎样的形态?你累的时候呼吸声是怎样的?心里最挣扎的念头是什么?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从段落安排来看,段落之间有点跳跃。比如从回忆小时候爬山到放假回家再次爬山这里,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时光流转,曾经那些爬山的经历一直印在我心里,直到这次放假回家,我又和爸爸开启了一次爬山之旅”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爬山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和人生中会面临的困难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2. 除了磨砺,爬山还能从哪些方面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3. 如何通过描写爬山时的心理变化,更好地突出爬山对自己思想和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