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一只“老虎”。(段评:这是文章开头,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比作“老虎”,很有童真童趣,能吸引读者兴趣。不过表述稍显简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让“老虎”的形象与妈妈建立初步联系。修改版:我家有一只“老虎”,她呀,在家里可威风啦,就像森林里的百兽之王。)
她一个像瓜子的脸 (改:一张像瓜子的脸) ,有一个可以发出80分贝的嘴巴,还有像老虎一样的“王”字。你猜猜她是谁,她就是我的妈妈。(段评:此段介绍妈妈外貌并点明身份,语言活泼。但“有一个可以发出80分贝的嘴巴”表述较生硬,“像老虎一样的‘王’字”表意不明。可把描述嘴巴的内容换一种自然的说法,说清楚“王”字指的是什么。修改版:她长着一张瓜子脸,说起话来声音可大啦,就像敲起的小鼓。她的额头上还有几道浅浅的皱纹,看起来就像老虎头上的“王”字。你猜猜她是谁,她就是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很凶。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时,因为粗心大意忘记做了两道数学题。在给妈妈检查时,那双“虎眼”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妈妈指着两道数学题说:“你这么粗心,快去把错题写上。”我拿着数学题去房子去写,我的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出什么错。(段评:该段通过具体事例体现妈妈的“凶”,情节完整,逻辑清晰。不过“拿着数学题去房子去写”表述有误。可以把句子表达通顺,并且增加一些对妈妈神态的描写,让妈妈“凶”的形象更突出。修改版:我的妈妈很凶。有一次,我在做数学作业时,因为粗心大意忘记做了两道数学题。在给妈妈检查时,那双“虎眼”一下子就捕捉到了。妈妈眉头紧皱,眼睛瞪得大大的,指着两道数学题,大声说:“你这么粗心,快去把错题写上。”我拿着作业本回到房间,心里一直忐忑不安,生怕出什么错。)
还有一次,我在楼下开心的打着 (改:开心地打着) 羽毛球,玩着正高兴时 (改:正玩得高兴时) 。忽然妈妈的话打破了气氛,“张钰涵,回来了 (改:回来啦) 。”我只好回了家,一到家妈妈就说:“作业写了吗,家务做了吗,读书读了没有……”就这样妈妈又念起了“紧箍咒”。(段评:继续用事例体现妈妈的“凶”,但“玩着正高兴时”语序不当,“妈妈又念起了‘紧箍咒’”表述较简单。可调整语序,并且增加一些妈妈念叨的具体内容,增强画面感。修改版:还有一次,我在楼下开心地打着羽毛球,正玩得高兴呢。忽然妈妈的话打破了气氛,“张钰涵,回来啦。”我只好回了家,一到家妈妈就开始念叨:“作业写了吗?家务做了吗?书读了没有?整天就知道玩……”就这样妈妈又念起了“紧箍咒”。)
我知道妈妈对我很凶,但是我也知道这是为了我好。(段评:此段起到过渡作用,体现出“我”对妈妈的理解,但内容较简略。可以适当拓展,把“我”理解妈妈的心情表达得更充分。修改版:我知道妈妈对我很凶,但是我也知道她都是为了我好。她的严厉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成长的道路,让我能变得更好。)
我妈妈也有温柔的一面。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脚扎伤了,我一摇一摆的回了家,妈妈正在洗衣服,一看见我不对劲,就问到 (改:问道) :“你怎么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就看到脚,立刻就带我去医院。(段评:这段写出妈妈温柔的一面,事例具体。不过“问到”应是“问道”。可以在描写妈妈看到“我”脚受伤后的反应时,增加一些动作细节,更能体现妈妈的关心。修改版:我妈妈也有温柔的一面。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脚扎伤了,一摇一摆地回了家。妈妈正在洗衣服,一看见我不对劲,立刻停下手中的活,快步走到我身边,焦急地问道:“你怎么了?”我还没来得及回答,妈妈就看到了我的脚,她迅速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查看伤口,然后立刻带我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