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套漫画书,是《大侦探福尔摩斯》,每当我打开它时,都会想起我们班的“神探”邓老师。(段评:这段作为开头,能自然地由漫画书引出“神探”邓老师,吸引读者兴趣,符合记叙文开头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主题明确。不过可增加一些对漫画书的简单描述,让引出老师的过程更有画面感。修改版:我有一套特别喜欢的漫画书,叫《大侦探福尔摩斯》。那书里精彩的破案情节特别吸引人,每当我打开它时,都会想起我们班的“神探”邓老师。)
她就像从漫画书里走出来的一样,双眼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一切。她还有着副 (改:有着一张) 樱桃小嘴,跟别人对话时像小溪那样流畅,同时气势也是同样饱满,真不愧是我的老师。(段评:此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邓老师的外貌,人物形象较鲜明。但“有着副樱桃小嘴”表述有误,应改为“有着一副樱桃小嘴”。并且可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老师的形象更加立体。修改版:她就像从漫画书里走出来的一样,双眼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一切。她有着一副樱桃小嘴,说起话来像小溪流水般清脆流畅,同时气势也是同样饱满,真不愧是我的老师。)
漫画书里的人都有特长,所以她也有特长,而说起她的特长:“破案”让班里的“犯人”都闻风丧胆,有一次,班里出了个乱子,同学们都跟着起哄,邓老师来“破案”时,通过一个个地收集证言,查监控,做笔寻 (改:做笔记) ,把一个个零碎的信息一个个拼在一起,做中破了案 (改:终于破了案) 。但她也很辛苦,就比如收证言,有些同学可能会包庇犯错的同学,这让“案”更难破了,但她不怕困难,过五关斩六将,最终“斩”尽所有困难,让案子水落石出。(段评:该段通过具体事例体现邓老师“破案”的特长,情节较完整,但存在错别字,“做笔寻”应是“做笔录”。且在逻辑上,描述老师破案过程可更有条理,比如先总述方法,再具体说明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办法。修改版:漫画书里的人都有特长,邓老师也不例外。她的特长就是“破案”,这让班里的“犯人”都闻风丧胆。有一次,班里出了个乱子,同学们都跟着起哄。邓老师来“破案”时,先是一个个地收集证言,接着查看监控,认真做笔录,把零碎的信息一点点拼凑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收证言时有些同学可能会包庇犯错的同学,这让“案”更难破了,但她不怕困难,过五关斩六将,最终让案子水落石出。)
在邓老师的带领下,班风变的 (改:变得) 越来越好,她不仅仅是“神探”还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根蜡烛,她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我们前行道路。(段评:作为结尾,能总结邓老师对班风的影响,并且将老师比作蜡烛,升华了主题。不过“班风变的越来越好”表述有误,应是“班风变得越来越好”。还可增加一些情感表达,让结尾更有感染力。修改版:在邓老师的带领下,班风变得越来越好。她不仅仅是“神探”,还是我们人生中的一根蜡烛,她燃烧自己的青春,点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我打心底里感谢她,希望能一直有她的陪伴!)
吴梓铭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神探”邓老师》,老师首先要为你独特的立意点个赞!很多人在写老师时,可能只是泛泛描述老师的日常教学,而你却把邓老师比作“神探”,从这个新颖的角度展现老师的特点,这让文章一下子就有了亮点!
老师发现你在人物描写方面做得很不错。你描写邓老师“双眼炯炯有神,仿佛能看穿一切。她还有着副樱桃小嘴,跟别人对话时像小溪那样流畅,同时气势也是同样饱满”,通过外貌和语言描写,让邓老师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你将邓老师说话比作小溪流畅,这个比喻运用得很恰当,生动地体现出老师口才好的特点。
不过呢,文章在一些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比如在讲述邓老师“破案”这件事上,过程可以再详细丰富些。当时收集证言具体遇到了哪些困难?邓老师又是怎样巧妙地突破这些困难的?就像“有些同学可能会包庇犯错的同学,这让‘案’更难破了”这里,我们可以把镜头拉近,详细描写邓老师当时的表情、动作、语言,她是如何耐心地引导同学们说出真相的。用这样丰富的细节描写,会让“破案”情节更精彩,邓老师的“神探”形象也会更加深入人心。另外,文章在段落过渡上,可以再自然一些。比如从描写邓老师的外貌到讲述她“破案”特长这部分,可以加一句类似“邓老师不仅有着独特的外貌,更有着让大家佩服的‘破案’本领”这样的过渡语,让文章的衔接更紧密。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很好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潜力。你已经学会从独特的角度立意和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接下来,我们可以在丰富细节和优化过渡上继续努力。比如你可以想想:
- 邓老师在“破案”过程中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特别佩服,这个瞬间怎样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出来?
- 除了“神探”这个特点,邓老师还有没有其他方面的特质可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
- 如何让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过渡更加自然流畅,浑然一体?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