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我们一家在电影院里观看了《志愿军》这部电影。看到银幕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我们年轻的战士们迎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当看到他们冻僵的手指紧握着钢枪,干裂的嘴唇仍喊着冲锋的口号时,我的眼眶湿润了。(段评:这是文章开头,直接点明观看电影的时间、人物和影片名,自然引入主题,且通过描写电影画面引发自身感受,情感真挚。不过语言稍显平实,可运用比喻等简单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比如“看到银幕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像一幅惨烈的战争画卷在眼前展开”。修改版:今天下午,我们一家在电影院里观看了《志愿军》这部电影。看到银幕里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像一幅惨烈的战争画卷在眼前展开,我们年轻的战士们迎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当看到他们冻僵的手指紧握着钢枪,干裂的嘴唇仍喊着冲锋的口号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在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里坚守阵地。他们冻得脸色发青,却依然紧握钢枪,保持战斗姿势。当美军撤退后,人们发现整整一个连的战士都冻成了冰雕,却依然保持着战斗队形。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什么是坚强。(段评:此段围绕“电影中有个场景令我难忘”展开,详细描述长津湖战役中战士们成为冰雕的场景,突出“坚强”主题,情节具体,人物形象鲜明。但在细节描写上可更生动,比如“他们冻得脸色发青,嘴唇乌紫,却依然紧握钢枪”。修改版:这部电影中有一个场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在零下四十度的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冰天雪地里坚守阵地。他们冻得脸色发青,嘴唇乌紫,却依然紧握钢枪,保持战斗姿势。当美军撤退后,人们发现整整一个连的战士都冻成了冰雕,却依然保持着战斗队形。那一刻,我真正读懂了什么是坚强。)
这些年轻战士,最小不过十七八岁。他们本可以在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却选择跨过鸭绿江,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国家的长城。在极寒的天气里,他们用体温融化冻土挖掘战壕;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他们用意志力支撑着战斗;在敌众我寡的困境中,他们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我想起电影中那位叫王成的通信兵。在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毅然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不是电影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这样的故事,在志愿军中数不胜数。(段评:该段进一步描述志愿军战士的事迹,内容丰富,逻辑清晰,展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不过在语言表达上,可增加一些简单的排比句增强气势,如“在极寒的天气里,他们像坚韧的青松,用体温融化冻土挖掘战壕”。修改版:这些年轻战士,最小不过十七八岁。他们本可以在家乡过着平静的生活,却选择跨过鸭绿江,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卫国家的长城。在极寒的天气里,他们像坚韧的青松,用体温融化冻土挖掘战壕;在缺粮少弹的情况下,他们似顽强的勇士,用意志力支撑着战斗;在敌众我寡的困境中,他们如智慧的战神,用智慧和勇气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我想起电影中那位叫王成的通信兵。在敌人包围的情况下,他毅然拉响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他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这不是电影虚构的情节,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这样的故事,在志愿军中数不胜数。)
走出电影院,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突然明白,我们今天能享受这样的和平阳光,是因为七十年前有那样一群人,用他们的坚强与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一切。他们教会我们,坚强不是在顺境中坚持不懈,而是在绝境中的永不放弃;不是在安逸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在危难时的挺身而出。那一刻,我读懂了坚强,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这种坚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段评:作为结尾,总结观看电影的感悟,点明主题,升华情感,表达对志愿军坚强精神的赞美与传承之意。但在思想深度上,可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说说如何传承这种精神,使文章更有现实意义。修改版:走出电影院,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突然明白,我们今天能享受这样的和平阳光,是因为七十年前有那样一群人,用他们的坚强与牺牲为我们换来了一切。他们教会我们,坚强不是在顺境中坚持不懈,而是在绝境中的永不放弃;不是在安逸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在危难时的挺身而出。那一刻,我读懂了坚强,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这种坚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也要像志愿军战士一样,遇到困难不退缩,努力做一个坚强勇敢的人。)
徐博睿同学,你好!读完你的《那一刻,我读懂了——坚强》,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思考点个赞!很多人看完《志愿军》这部电影,可能只是停留于表面的感动,而你却从中感悟到了“坚强不是在顺境中坚持不懈,而是在绝境中的永不放弃;不是在安逸时的豪言壮语,而是在危难时的挺身而出”这个深刻的道理,这让你的文章一下子就有了深度!
老师发现你文章的“建筑结构”搭得特别好。开头通过描述观看电影时的感动场景,自然地引出下文,吸引读者读下去;结尾“那一刻,我读懂了坚强,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丰碑。这种坚强,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既总结了全文,又升华了主题,和开头以及文中对志愿军战士坚强精神的描述相呼应,让整个文章非常完整圆满。这个“首尾呼应”以及主题升华的技巧,你用得很娴熟!而且在描写志愿军战士时,你运用了具体事例,像王成的故事,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战士们的坚强,这一点也很棒。
不过呢,咱们还可以探讨一些让文章更精彩的方法。比如给文章“拍个电影”,在描述志愿军战士坚守阵地冻成冰雕这个场景时,我们能不能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的天气具体是怎样的寒冷?雪花飞舞的样子是怎样的?战士们的表情除了坚定,有没有痛苦?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另外,在从描述电影场景过渡到自己的感悟时,还可以加一句像“电影中的这些画面不断在我脑海中回放,让我对坚强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样的话,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加自然流畅。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出色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潜力。你已经学会了如何搭建文章的“骨架”,接下来,我们可以在“血肉”的填充上(比如细节描写)和“思想”的深化上继续下功夫。比如你可以想想:
- 志愿军战士的坚强精神在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体现方式?
- 在当今时代,我们青少年传承这种坚强精神会面临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应对?
- 除了志愿军战士,历史上还有哪些人物的坚强精神同样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思想与文采兼备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