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与进取并行,方得长久之乐(段评:首段提出“知足与进取并行,方得长久之乐”的论点,简洁明了,直接点题,符合议论文开头的要求。不过表述稍显平淡,缺乏吸引力。建议采用引用名言、设置悬念等方式来引出论点。 修改版:古人云:“知足常乐,不知足常进。”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究竟该知足还是进取?其实,唯有知足与进取并行,方能收获长久之乐。)
知足常乐是流传千年的处事箴言,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贪外物。可现实中“知足未必常乐”的声音同样值得深思,若一味沉溺于“知足”,反而可能错失成长的机会,让快乐陷入停滞。其实,真正的快乐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唯有让知足守住内心的平和,让进取拓展快乐的边界,二者并行不悖,才能收获长久而丰盈的信息 (改:幸福) 。(段评:此段围绕“知足”与“进取”展开讨论,指出真正的快乐需二者并行,内容紧扣主题。但存在一处错别字,“信息”应改为“快乐”。且论述过程中,对“知足未必常乐”的分析稍显简略,可适当展开。 修改版:知足常乐是流传千年的处事箴言,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贪外物。可现实中“知足未必常乐”的声音同样值得深思,若一味沉溺于“知足”,反而可能错失成长的机会,让快乐陷入停滞。比如一些人满足于现状,不追求进步,最终被时代所淘汰,何来快乐可言?其实,真正的快乐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唯有让知足守住内心的平和,让进取拓展快乐的边界,二者并行不悖,才能收获长久而丰盈的快乐。)
“知足”是快乐的基石,它帮我们在纷繁世事中守住内心的安宁。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源于“不知足”。看到他人的成绩便心生嫉妒,羡慕别人的生活便陷入焦虑,总想着拥有更多,却忘了珍惜手中已有的幸福。古人早已参透这一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恋功名利禄;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能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困境中,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接纳处境。这份“知足”不是放弃追求的躺平,而是对现有生活的接纳与珍视,是对抗焦虑后的内心平静的底气。(段评:该段论述“知足”是快乐的基石,通过列举陶渊明、苏轼的事例进行论证,论据典型,增强了说服力。但在事例与观点的结合上,可进一步深入分析,使论证更有力。 修改版:“知足”是快乐的基石,它帮我们在纷繁世事中守住内心的安宁。生活中很多烦恼都源于“不知足”。看到他人的成绩便心生嫉妒,羡慕别人的生活便陷入焦虑,总想着拥有更多,却忘了珍惜手中已有的幸福。古人早已参透这一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恋功名利禄,他深知官场的黑暗,选择回归田园,在简单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快乐;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却能在“竹杖芒鞋轻胜马”的困境中,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接纳处境。这份“知足”不是放弃追求的躺平,而是对现有生活的接纳与珍视,是对抗焦虑后的内心平静的底气。)
但一味的知足也可能成为快乐的枷锁,唯有保持适度的进取才能让快乐拥有成长的可能。如果说“知足”是守住当下的幸福,那“进取”就是创造未来的惊喜。袁隆平院士不断进取,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屠呦呦团队在发现青蒿素,挽救无数生命后仍不断求索。他们的“不知足”不是对名利的贪婪,而是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进取”让我们在安稳中不放弃成长,不陷入平庸。面对学习,我们要知足于每一次进步所带来的喜悦,不因一时的落后而沮丧,同时也要不知足于现有的成绩,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面对生活,我们要知足于家人的陪伴,健康的身体,珍惜平凡的幸福,同时也要不知足于当下的眼界,通过读书,旅行拓宽认知,让生活更有厚度。(段评:此段论述“进取”的重要性,以袁隆平、屠呦呦为例,论证充分。但在联系实际时,可增加一些具体的做法,使内容更具可操作性。同时,在论述过程中,可运用对比论证,突出“进取”的意义。 修改版:但一味的知足也可能成为快乐的枷锁,唯有保持适度的进取才能让快乐拥有成长的可能。如果说“知足”是守住当下的幸福,那“进取”就是创造未来的惊喜。袁隆平院士不断进取,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屠呦呦团队在发现青蒿素,挽救无数生命后仍不断求索。他们的“不知足”不是对名利的贪婪,而是对理想的执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与那些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相比,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和价值。“进取”让我们在安稳中不放弃成长,不陷入平庸。面对学习,我们要知足于每一次进步所带来的喜悦,不因一时的落后而沮丧,同时也要不知足于现有的成绩,制定明确的学习计划,多阅读课外书籍,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向着更高的目标努力。面对生活,我们要知足于家人的陪伴,健康的身体,珍惜平凡的幸福,同时也要不知足于当下的眼界,通过读书、旅行拓宽认知,让生活更有厚度。)
真正的快乐从不是单一的“知足”或盲目的“进取”。它是“知足”带来的内心平和,也是“进取”创造的无限可能。唯有让二者携手同行,在珍惜当下中坚定方向,在追求理想中保持从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收获源源不断的、有温度的快乐。(段评:结尾段总结全文,强调“知足”与“进取”携手同行才能收获快乐,观点明确,升华了主题。但语言稍显平淡,可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感染力。 修改版:真正的快乐,恰似一弯灵动的溪流,既要有“知足”的宁静深潭,沉淀内心的平和;又要有“进取”的奔腾浪花,激起无限的可能。唯有让二者携手同行,如日月交相辉映,在珍惜当下中坚定方向,在追求理想中保持从容,我们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收获源源不断的、有温度的快乐,让生命之花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卢晨苒苒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知足与进取并行,方得长久之乐》,老师感觉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议论文。你清晰地阐述了“知足”与“进取”的关系,指出二者并行才能收获长久快乐,并且列举了陶渊明、苏轼、袁隆平、屠呦呦等例子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看得出你对这个话题有自己深入的思考。
不过文章也存在一些小问题。首先,在论证过程中,你的论述略显单薄。例如在阐述“知足是快乐的基石”这一论点时,虽然列举了古人的例子,但分析得不够深入。你可以进一步挖掘这些例子中“知足”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比如除了接纳和珍视现有生活,这种知足对他们的人生有着怎样具体的积极影响。其次,你的语言表达虽然通顺,但缺乏一些议论文中能增强逻辑力量的句式,像设问句或者反问句,如果适当运用会让文章更有说服力。
在今后的写作中,你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在举例后多进行深入的分析,让论据更好地为论点服务。同时,尝试在文中加入一些增强语气的句式,使文章的论证更有力。
💡💡 我们还可以继续思考:
- 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准确把握知足与进取之间的平衡,避免走向极端?
- 当我们面对不同的生活场景时,如学习、社交等,知足和进取的表现形式会有哪些不同?
- 在追求长久之乐的道路上,知足和进取分别会遇到哪些挑战,又该如何克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