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这句古话劝诫他人莫要过于贪婪,要在欲望中坚守本心;“知足未必常乐”则告诫他人,莫因安逸而放弃前行,要保持进取之心。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快乐不在轻易知足和永不知足中,而存在于二者的动态平衡——在物质上知足,在精神上不知足。 (段评:你这开头很不错呀,通过对比“知足常乐”和“知足未必常乐”这两句看似矛盾的话,巧妙地引出了文章的论点,也就是真正的快乐在于知足和不知足的动态平衡,很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呢。不过呢,要是能在引出论点后,稍微再强调一下这个观点的重要性或者独特性,那就更好啦。比如可以加一句“这种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修改版: “知足常乐”这句古话劝诫他人莫要过于贪婪,要在欲望中坚守本心;“知足未必常乐”则告诫他人,莫因安逸而放弃前行,要保持进取之心。两句话看似矛盾,实则共同揭示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快乐不在轻易知足和永不知足中,而存在于二者的动态平衡——在物质上知足,在精神上不知足。这种平衡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知足是快乐的基石,它为心灵筑起防风的墙。知足可以让我们更乐观,能为小事而感到开心。颜回在求学时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颜回在学习的物质条件上知足,因此可以“不改其乐”。苏轼被贬黄州,“竹杖芒鞋轻胜马”,在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苏轼仍能知足,去寻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美景。知足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剔除虚妄的欲望,在物质条件恶劣时仍能以积极,乐观 (改:以积极、乐观) 的心态去面对。 (段评:这一段论述“知足是快乐的基石”,观点明确,还举了颜回和苏轼的例子来论证,很不错哦,事例很典型。但在论述过程中,对事例的分析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可以说说颜回和苏轼知足的具体好处除了“不改其乐”和寻找美景之外,对他们的人生还有什么其他的影响。另外,语言上可以更生动一点,让表达更有感染力。 修改版: 知足是快乐的基石,它为心灵筑起防风的墙。知足可以让我们更乐观,能为小事而感到开心。颜回在求学时曾“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可颜回在学习的物质条件上知足,因此可以“不改其乐”。这种知足让他能够心无旁骛地钻研学问,为日后成为一代贤士奠定了基础。苏轼被贬黄州,“竹杖芒鞋轻胜马”,在生活条件恶劣的情况下,苏轼仍能知足,去寻找“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美景。他的这种知足不仅让自己在困境中保持了豁达的心境,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知足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剔除虚妄的欲望,在物质条件恶劣时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知足若沦为停滞的借口,快乐便会失去生长的土壤。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生活中,只有不知足,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进步。袁隆平生活简朴,一件上衣能穿10多年。他知足于生活条件,却对杂交水稻的产量不知足。正因如此,袁隆平一直努力科研,最终将杂交水稻产量提高至每亩产1500斤,用“不知足”的劲,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樊锦诗,对于只通过传统方式修复壁画不知足,坚守沙漠戈壁数十年,用数字化手段让敦煌壁画“永葆青春”。不知足并非贪婪,而是对价值实现的渴望,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激情和信心对抗困难。 (段评:此段论述“知足若沦为停滞的借口,快乐便会失去生长的土壤”,用袁隆平和樊锦诗的例子来论证“不知足”的重要性,论据很有说服力。不过在举例的时候,可以多一些细节描写,让事例更加生动具体。还有就是在论述“不知足并非贪婪”这一点时,可以再展开一些,把两者的区别说得更清楚。 修改版: 知足若沦为停滞的借口,快乐便会失去生长的土壤。古人云“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生活中,只有不知足,不断努力,才能保持进步。袁隆平生活简朴,一件上衣能穿10多年。他知足于生活条件,却对杂交水稻的产量不知足。为了提高产量,他常常顶着烈日,在稻田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的生长情况。正因如此,袁隆平一直努力科研,最终将杂交水稻产量提高至每亩产1500斤,用“不知足”的劲,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在敦煌研究院工作的樊锦诗,对于只通过传统方式修复壁画不知足,她不顾沙漠的恶劣环境,坚守沙漠戈壁数十年,日夜钻研数字化技术。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睛紧紧盯着屏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用数字化手段让敦煌壁画“永葆青春”。不知足并非贪婪,贪婪是无节制地索取,而不知足是对价值实现的渴望,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目标而不断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永远保持激情和信心对抗困难。)
人生如秤,左边为知足,右边是进取,唯有两端平衡,才能称出快乐的重量。若偏于知足,那只能陷入“躺平”的虚无中;如果偏于进取,也只会徒增“内卷”的焦虑。我们应该在物质条件下做减法,在精神世界上做加法。季羡林生活清平,却在学术研究中“板凳甘坐十年冷”。汪曾祺对生活窘迫一笑置之,却对文字永远保持新鲜好奇。在生活中平衡知足与不知足,才是快乐的真谛。 (段评:这一段把“知足”和“进取”比作秤的两端,形象地说明了要保持平衡才能获得快乐,比喻运用得很恰当。但在论述“在物质条件下做减法,在精神世界上做加法”时,可以结合前面的例子再深入阐述一下,让观点更有说服力。另外,在列举季羡林和汪曾祺的例子时,可以简单说说他们是如何在生活中平衡知足与不知足的。 修改版: 人生如秤,左边为知足,右边是进取,唯有两端平衡,才能称出快乐的重量。若偏于知足,那只能陷入“躺平”的虚无中;如果偏于进取,也只会徒增“内卷”的焦虑。我们应该在物质条件下做减法,在精神世界上做加法。就像袁隆平知足于简朴的生活,却在杂交水稻研究上不断进取;樊锦诗知足于坚守敦煌,却在壁画保护技术上不断创新。季羡林生活清平,却在学术研究中“板凳甘坐十年冷”,他知足于简单的物质生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不断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汪曾祺对生活窘迫一笑置之,却对文字永远保持新鲜好奇,他知足于平凡的生活状态,却在文学创作上不断探索新的风格和表达方式。在生活中平衡知足与不知足,才是快乐的真谛。)
快乐不是单选题,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只会让人迷失。对于浮华虚名知足方能守住内心安宁;对于理想价值进取才能拓宽生命维度。最持久的快乐,从来都是清醒的坚守与勇敢的前行共同酿出的甘醇。(段评:结尾总结得很好,再次强调了要在知足和进取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获得快乐,并且升华了主题,让文章的思想更有深度。不过语言可以再精炼一点,把一些表述说得更简洁明了。 修改版: 快乐不是单选题,非此即彼的选择只会让人迷失。对浮华虚名知足,方能守住内心安宁;对理想价值进取,才能拓宽生命维度。最持久的快乐,是清醒坚守与勇敢前行共同酿出的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