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一个不擅长表达的人。我总是将自己的心声小心翼翼地藏在心里,不愿让它溜出来,但是,放学路上的一根根棉花糖改变了这一切,它们让我解开禁锢住心声的枷锁,从此热爱表达。
大约是下午四点钟,幼儿园刚刚放学,三岁的我拉着妈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偶然间,我看见了一位卖棉花糖的大伯。那时的我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看着大伯手上五颜六色的诱人的棉花糖,我竟忍不住流出了口水。妈妈也察觉到了,她笑了笑,问我:“你想吗?”我下意识点头却又连忙摇头。妈妈被我傻傻的样子逗笑了,于是她递给我5块钱并告诉我:“去找大伯买一根棉花糖吧!”(段评:这段表述较为流畅,上下文衔接自然,分段合理。不过细节描述可以更丰富,比如描写棉花糖时,可增加视觉、触觉等感官细节,还可以对“我”的神态和心理进行描写。也可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修改版:大约是下午四点钟,幼儿园刚刚放学,三岁的我拉着妈妈的手走在回家的路上。偶然间,我看见了一位卖棉花糖的大伯。那时的我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伯手上那五颜六色的棉花糖,它们像天上的云朵一样柔软、蓬松,散发着甜蜜的气息,看得我眼睛都直了,口水也忍不住“唰唰”地流了下来。妈妈也察觉到了,她笑眯眯地看着我,问我:“你想吗?”我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可又马上像拨浪鼓似的摇了摇头,心里既渴望那美味的棉花糖,又有些害羞。妈妈被我这傻傻的样子逗笑了,于是她递给我5块钱并告诉我:“去找大伯买一根棉花糖吧!”)
我捏着手里的5块钱不知所措,棉花糖吸引着我,可我始终不敢和陌生的大伯说话。我看了看手中的5块钱,紫色的毛爷爷眼神坚定,仿佛在鼓励我勇敢地迈向大伯。最终我深吸一口气,为选择为美味的棉花糖“挺而走险 (改:铤而走险) ”。(段评:这段表述基本流畅,但“挺而走险”用词不准确,应是“铤而走险”,不过此处用“铤而走险”也不恰当,可改为“鼓起勇气”。细节描述可以再丰富些,比如对“我”的动作和心理进行更细致的描写。修改版:我紧紧地捏着手里的5块钱,手指都有些泛白了,心里十分纠结,棉花糖像有魔力一样吸引着我,可我始终不敢和陌生的大伯说话。我低头看了看手中的5块钱,紫色的纸币上的图案仿佛也在注视着我,好像在鼓励我勇敢地迈向大伯。最终我深吸一口气,在心里给自己打气,为了美味的棉花糖,我鼓起勇气迈出了脚步。)
“大伯,这是5块钱,我要这根白色的。”我胆怯地递给大伯5块钱。
“好嘞,小伙子!”
拿到棉花糖后,我喜出望外,美味的棉花糖让我忘了初时的胆怯。妈妈看着我狼吞虎咽,慈祥地笑了。(段评:这段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比如描写棉花糖的味道和“我”吃棉花糖的动作。修改版:拿到棉花糖后,我喜出望外,迫不及待地把棉花糖凑到嘴边,轻轻咬了一口,那甜蜜的味道瞬间在舌尖上散开,软绵绵的棉花糖在嘴里慢慢融化。我狼吞虎咽地吃着,妈妈看着我这副模样,脸上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后来每一天,我都会去买棉花糖,也不知是哪一天才结束。在和大伯说的每一句话,递出的每一张5元纸币,吃的每一根棉花糖之间,我发现交流,其实并不难。(段评:这段表述基本流畅,但“在和大伯说的每一句话,递出的每一张5元纸币,吃的每一根棉花糖之间”表述稍显啰嗦,可改为“在和大伯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递钱、每一次吃棉花糖的过程中”。修改版:后来每一天,我都会去买棉花糖,也不知是哪一天才结束。在和大伯的每一次交流、每一次递钱、每一次吃棉花糖的过程中,我发现交流,其实并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