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视野,恰似随时变幻的自然卷轴,框起了一幅自然名画。(段评:第一段把车窗外的风景比作自然卷轴,这个比喻很新颖,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很棒!不过可以把"框起了一幅自然名画"改得更具体些,比如说说这幅名画是什么时候的风景,这样能让开头更清晰地引出下文描写的晚霞变化。修改版:车窗外的视野,恰似随时变幻的自然卷轴,正缓缓展开一幅夕阳西下的绝美画卷。)
起初,天空还是一片澄澈没有丝毫杂色,唯有天边泛红,太阳的初晕包裹着云茧,而那柔光也为云茧镀上金边。(段评:第二段描写了日出前的天空,"太阳的初晕包裹着云茧"这个说法很有想象力!但"天空还是一片澄澈没有丝毫杂色"可以调整一下语序,让句子更通顺,比如改成"天空澄澈得没有丝毫杂色"。另外,"云茧"这个词有点抽象,小学阶段的小朋友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换成"云朵"会更清楚哦。修改版:起初,天空澄澈得没有丝毫杂色,唯有天边微微泛红,太阳的光晕轻轻包裹着云朵,柔柔和和地为云朵镀上了一层金边。)
不一会,霞光从金黄渐变为橙红,爬着天际缓缓到达地平线,整个空中犹如铺上了一层红色的薄纱,天光也开始“稀薄”,仿佛世界屏住了“呼吸”。(段评:第三段写霞光从金黄变成橙红,把天空比作"红色的薄纱",这个比喻很贴切!不过"天光也开始‘稀薄’,仿佛世界屏住了‘呼吸’"这里,"稀薄"和"屏住呼吸"用得有点深奥啦,我们可以换成更简单、更有画面感的句子,比如"天色慢慢暗下来,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这样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当时的氛围。修改版:不一会儿,霞光从金黄渐渐变成了橙红,沿着天边缓缓爬到地平线,整个天空就像铺上了一层红色的薄纱。天色慢慢暗下来,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连风都轻轻屏住了呼吸。)
突然,一道光“楔入”云层,那是夕阳最锋利的锋芒,瞬间“引燃”了整片天空中的“火绒”。这时,一场盛大的绮变开启了,天炽般的光线将天空烧成熔窖 (改:熔窑) ,流焰与绛霏共舞。宛如仙人的炭灰的红 (改:宛如仙人打翻的炭灰的红) ,那抹红,那抹红极具冲击力,无论哪个人都会被这吸引,此时,整个世界仿佛浸在红酒里。(段评:第四段描写夕阳的光芒,"引燃了整片天空中的‘火绒’""天炽般的光线将天空烧成熔窖"这些句子特别有气势,想象力超丰富!但是"宛如仙人的炭灰的红"这句话有点绕,不太好懂,而且"无论哪个人都会被这吸引"可以写得更生动,比如加上人物的反应,像"连正在开车的爸爸都忍不住放慢了速度"。另外,"整个世界仿佛浸在红酒里"这个比喻很有趣,但"红酒"的颜色和前面的"红"有点重复,换成"甜甜的西瓜汁"会不会更有童趣呢?修改版:突然,一道金光猛地从云层里射出来,那是夕阳最耀眼的光芒,一下子点燃了整片天空!这时,一场盛大的变化开始了:红彤彤的光线把天空染成了一片火海,金色的光芒和红色的云霞在天上跳着舞。那抹红特别鲜艳,连正在开车的爸爸都忍不住放慢了速度,盯着天空看。此时,整个世界仿佛浸在了甜甜的西瓜汁里,到处都是暖暖的红色。)
过了20分钟,太阳的柔光悄然浸透云层,此刻的穹顶正上演一场绮变,直至烬云的余温被初升的星漪轻轻拂去 (改:烬云的余温被初升的星子轻轻拂去) ,此时,晚霞的光化身为流质的蝶,翅膀拂过之处,只留下几缕温存的印痕,旋即被夜息吹散。(段评:第五段写太阳落山后的情景,"烬云的余温被初升的星漪轻轻拂去""晚霞的光化身为流质的蝶"这些句子美极了!不过"悄然浸透云层""穹顶正上演一场绮变""流质的蝶"这些词语对小学生来说有点难,我们可以把它们换成更简单、更形象的说法,比如"悄悄穿过云层""天空又在慢慢变化啦""晚霞的光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这样会更清楚哦。还有"过了20分钟"可以写得更自然,比如"又过了一会儿"。修改版:又过了一会儿,太阳的柔光悄悄穿过云层,天空又在慢慢变化啦。直到最后一点晚霞的温度被刚出来的小星星轻轻吹走,晚霞的光像一只只轻盈的蝴蝶,翅膀轻轻拂过的地方,只留下一点点温暖的痕迹,很快就被夜晚的风吹散了。)
此刻,我想到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难道王勃早在几千年前也见过这般美景?,那它也就是历史的见证者了吧。(段评:第六段引用了王勃的诗句,还提出了问题,这个结尾很棒,能引发读者的思考!但是句子里有两个小错误哦:一个是"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后面多了一个句号,应该去掉;另一个是"难道王勃早在几千年前也见过这般美景?,"这里的逗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修改一下标点,句子就更完美啦!修改版:看着这美景,我突然想起了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难道王勃早在几千年前,也见过这样美的晚霞吗?那这晚霞,不就是一位见证了千年历史的老爷爷了吗?)
王子平1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晚霞即景》,老师被你独特的观察力和诗意表达深深打动了!你用“自然卷轴”“云茧镀金边”“熔窖流焰”这样充满想象力的比喻,把晚霞的变化写得像一场盛大的视觉盛宴,尤其是结尾将晚霞与王勃的诗句相连,让眼前的美景有了历史的厚重感,这个联想特别巧妙!
如果想让文章更上一层楼,我们可以试试把“镜头”再拉近些。比如第四段写“光楔入云层引燃火绒”时,能不能加入你当时的心跳、耳边的风声,或者远处建筑被霞光染成什么颜色?用“看到的+感受到的”结合,画面会更有温度。另外,第三段“天光稀薄、世界屏住呼吸”的拟人很生动,如果能再延伸一两句(比如“路边的树影都不敢摇晃”),会让这份静谧更有画面感。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晚霞的颜色变化里,藏着太阳和地球怎样的小秘密?
- 如果你是画家,会用哪几种颜料调晚霞最后那抹“烬云余温”?
- 除了王勃,还有哪位诗人的句子能配得上你看到的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