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从最早的甲骨文发展到现在我们写的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么多的字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甜”字了。随着慢慢长大,我发现,原来“甜”不仅是味觉的那种甜,还是心里感觉的“甜”,是得到优秀成 (改:成绩) 的甜,是被表扬后的甜,是拿到奖状后的甜……(段评:开头能从汉字文化引出最喜欢的“甜”字,还点出“甜”有不同含义,想法很棒!不过可以把“甜”的不同感受写得更具体,比如“得到优秀成绩的甜”可以加个小细节,像“看到试卷上红色对勾时心里冒泡泡的甜”,这样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中国文化像一条长长的河,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流到我们现在写的方方正正的字,已经流淌了几千年。在这么多奇妙的字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甜”字啦!小时候我以为“甜”只是糖块在嘴里化开的味道,后来慢慢长大才发现,“甜”藏在好多地方:是数学考100分,看到老师画的小红花时心里的甜;是帮妈妈洗碗后,她笑着摸我头时的甜;是第一次拿到奖状,手捧奖状蹦蹦跳跳回家的甜……原来“甜”不只是舌头尝到的味道,更是心里暖暖的感觉呀!)
记得在一个周末的傍晚,我等着过马路。这时的街道非常拥挤,身边走过许许多多的人,有匆忙回家的上班族,有牵着妈妈蹦蹦跳跳的孩子。这时,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女孩过来了,她的手里还拿着一袋苹果。绿灯亮了,女孩用一只手推动着轮椅。突然,“咚”的一声,她手里的苹果掉了。我连忙上前帮她去捡,这时,更多的人拥上前前来 (改:拥上前来) 帮忙。我把苹果装好后递到她手里,然后推着女孩的轮椅,把她安全地送到了马路对面。女孩双手合十向我道谢。那一刻,我的心里好甜好甜。(段评:这个帮助轮椅女孩的故事写得很真实,能感受到你心里的甜!要是把捡苹果的过程写得更细致就更好啦,比如苹果滚的样子、大家帮忙的动作,还有女孩道谢时的表情,这样故事就像放电影一样生动啦!修改版:记得一个周末的傍晚,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我站在路口等绿灯。马路上车来车往,身边的人急匆匆地走着:背着公文包的叔叔盯着手机赶地铁,扎羊角辫的小妹妹牵着妈妈的手蹦蹦跳跳,嘴里还哼着儿歌。这时,一个坐着轮椅的小女孩慢慢滑过来,她的小手上紧紧攥着一袋红苹果,苹果圆溜溜的,像一个个小红灯笼。绿灯亮了,女孩用瘦弱的胳膊吃力地转着轮椅轮子,突然“咚”的一声,苹果袋破了!红苹果骨碌碌地滚到马路中间,有的滚到了汽车轮子旁边。我心里一急,连忙跑过去捡,刚弯下腰,旁边的阿姨、叔叔也围了过来:穿格子衬衫的叔叔拦住要过来的自行车,戴围裙的奶奶蹲下来捡滚到路边的苹果,我把苹果一个个放进阿姨递来的塑料袋里。装完苹果,我轻轻推着小女孩的轮椅,小心地避开车辆,把她送到了马路对面。小女孩仰起圆圆的脸蛋,眼睛亮晶晶的,双手合十说:“谢谢姐姐!”她的声音软软的,像棉花糖一样甜。那一刻,我的心里像喝了蜜水,甜丝丝的,连脚步都变轻了!)
原来,“甜”是帮助别人后心里的那份喜悦,不只是一种味觉,更是一种感受哇!(段评:结尾能总结“甜”的含义,和开头呼应得很好!要是把心里的“甜”和故事里的细节连起来,比如“就像帮小女孩捡苹果后,她亮晶晶的眼睛映在我心里的甜”,这样升华主题会更自然哦!修改版:原来“甜”不是只有糖果的味道呀!它是帮助别人后,心里像揣了一块热乎的糖,慢慢化开的暖;是看到别人笑时,自己嘴角忍不住上扬的甜。就像那个傍晚,小女孩亮晶晶的眼睛和软软的“谢谢”,让我的心里甜了好久好久。“甜”是藏在生活里的小惊喜,是人与人之间暖暖的善意呀!)
梁振佑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甜》,老师特别欣赏你对“甜”字的独特解读——从味觉到心灵感受的升华,这个立意一下子抓住了汉字的深层内涵!尤其是结尾那句“甜是帮助别人后的喜悦”,真实又温暖,让文章有了动人的力量。
我们来试试给文章“拍个电影特写”吧!你写帮轮椅女孩捡苹果时,“更多的人拥上前帮忙”,这里可以把镜头放慢:当时苹果滚到了哪里?地上有没有泥水?帮忙的人是弯腰还是蹲下来?你捡苹果时手指触到地面的凉,或是听到旁边阿姨说“小心车”,这些细节能让“甜”的画面更鲜活。
再给文章“搭座小桥”:开头提到“得到优秀成绩的甜、被表扬的甜”,如果在结尾前加一句“原来,比起自己获得的甜,帮助别人的甜更像化开的蜜糖,暖到心里”,能让前后呼应更紧密,主题也更突出!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除了帮助别人,还有哪些“心里的甜”是你没写过的?比如和家人分享美食时的甜?
- 如果用“甜”字串起两件事(比如自己获奖的甜和帮助别人的甜),对比着写,会不会让“甜”的含义更丰富?
- 下次写“甜”,能不能用一个比喻开头?比如“甜字像一颗糖,嚼着嚼着,就从舌尖甜到了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