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的家乡正是历史名城—苏州 (改:——苏州) 。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方 (改:东南部) ,是祖国小小的缩影。(段评:本段引用诗句开篇,用比喻写出家乡的美丽,主题明确,但苏州的地理位置描述有误哦,苏州其实在祖国的华东地区,而且可以加入一点你对家乡的亲切感受,让开头更有温度。修改版:"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我的家乡正是这首诗里提到的历史名城——苏州。它像一颗亮晶晶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华东大地,是我心中最温暖的小世界。)
时光匆匆,转眼间,家乡的模样已悄然改变。曾经那条狭窄而泥泞的小路,如今变成了宽阔平坦的大道;记忆中的老屋,也换上了新装,青砖瓦亮 (改:青瓦锃亮) ,与周围现代化建筑交相辉映,见证着祖国的繁荣发展。(段评:本段通过对比写出家乡的变化,内容贴近生活,但可以加入一些你小时候的具体回忆,比如小路上的泥巴、老屋的模样,让变化更真实可感。修改版:时光像小马车一样跑得飞快,家乡的模样悄悄变啦!我小时候总爱在那条狭窄的泥巴路上踩水坑,溅得裤脚全是泥;现在呀,那条路变成了宽宽的柏油路,连自行车骑上去都稳稳的。记忆里的老屋也穿上了新衣裳,青瓦擦得亮亮的,和旁边的高楼站在一起,就像爷爷和爸爸肩并肩,看着家乡一天天变热闹。)
苏州发展成了一座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城市。走进拙政园,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假山奇石,亭台楼阁,美得让人心醉。漫步在平江路,青石板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林立,售卖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地道小吃,让人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美好中。转入现代园区,放眼望去,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在阳光的照耀下,玻璃幕墙闪耀出金色的光芒;宽阔的柏油路车水马龙,金鸡湖旁人来人往,无处不显示着家乡的热闹与繁荣。(段评:本段写出了家乡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内容丰富,但可以加入一些你的小体验,比如在拙政园喂鱼、在平江路吃小吃的感受,让描写更生动有趣。修改版:苏州现在是一座一半古典一半现代的城市呢!走进拙政园,我总爱趴在假山上看小金鱼在水里游,亭台楼阁的影子映在湖里,像一幅会动的画。平江路的青石板路硌得脚痒痒,路边的小店卖着甜甜的糖粥和小巧的苏绣,我每次都要拉着妈妈的手逛好久。一转身到了现代园区,高楼像巨人一样站着,玻璃幕墙在太阳下闪金光,金鸡湖边的大喷泉喷得老高,好多小朋友追着水花跑,到处都是笑声。)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家乡每一次的变迁都是祖国发展的见证和强大的缩影。我爱美丽的家乡,更爱强大的祖国。(段评:本段总结了家乡的变化,表达了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但可以把情感和具体的画面结合起来,让结尾更温暖自然。修改版:看着家乡的变化,我好像看到了祖国妈妈长大的样子。以后我要带着画板,把拙政园的假山、平江路的糖粥、园区的高楼都画下来,藏在我的小书包里。我爱我的家乡苏州,更爱让家乡变美的祖国妈妈!)
崔肇洋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家乡,祖国的缩影》,老师首先被你“以小见大”的巧思打动——从苏州的变迁看祖国发展,这个立意既贴合题目要求,又充满了对家乡与祖国的真挚热爱,特别棒!
文章的结构也很清晰:开头用诗句点出苏州的历史底蕴,中间通过“小路变大道”“老屋换新装”的对比,再到拙政园的古典美与现代园区的繁荣交织,一步步把“家乡是祖国缩影”的主题立了起来,结尾的升华也很自然。
不过我们可以再给文章“添点彩”:比如写拙政园时,能不能加一句“风一吹,廊下的风铃轻轻摇晃,像在讲着几百年前的故事”?用这样的细节描写,古典美会更鲜活;写现代园区时,试试加个“快递小哥骑着电动车穿梭在高楼间,手机里响着客户的订单提醒”,让繁荣里多些生活的烟火气,“缩影”的感觉会更真实哦!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苏州的哪一样传统小吃或手工艺品,藏着“老味道”与“新变化”的故事?
- 你和家人在苏州的一次出游,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受到“祖国就在身边”?
- 如果让你给十年后的苏州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为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