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绿衣袍,身体细又长。耐得住严寒,全身都是宝。”它就是竹子。(段评:开头用谜语引出竹子,很有创意,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如果能把谜语里的特点和竹子的形象联系得更紧密一点,就更棒啦。比如谜语里的‘绿衣袍’可以稍微点一下竹子的外观,让开头更自然。修改版:"身披四季绿衣袍,身材修长细又高。寒冬腊月不弯腰,全身是宝用处妙。"猜猜这是谁?没错,它就是我们常见的竹子!)
竹子的形状是圆柱形的,叶子边上很锋利。竹子中是空心的,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一周就可以长到约15米高。一般情况下,竹子的生长只会长高,不会加粗,竹子的粗细是由竹笋的粗细决定。(段评:这段介绍了竹子的形状和生长特点,内容很准确。不过句子之间的衔接可以更自然,比如把‘竹子中是空心的’和前面的形状描写连起来,读起来会更流畅。另外,‘一般情况下’后面的句子可以调整一下语序,让逻辑更清楚。修改版:竹子的茎是圆柱形的,摸起来滑溜溜的,中间还是空心的呢。它的叶子细细长长,边缘像小刀子一样锋利。竹子的生长速度特别快,短短一周就能长到大约15米高!而且竹子很特别,它只会往上长高,不会变粗,因为它的粗细从竹笋的时候就已经决定啦。)
竹叶如碧玉般青翠,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风铃发出清亮的音乐。竹叶呈长披针形,密密地长在一起。一般竹叶长7.5到16厘米,宽1厘米或2厘米左右。竹叶总是立足于 (改:生长在) 竹枝末梢。(段评:这段描写竹叶很生动,用了比喻的手法,还加了声音描写,很棒!不过‘竹叶呈长披针形’可以换个更口语化的说法,让小朋友更容易懂。另外,把竹叶的样子、排列和位置按顺序说清楚,会更有条理。修改版:竹叶像碧玉一样青翠,风一吹,沙沙沙,就像风铃在轻轻唱歌。它们细细长长的,形状有点像拉长的小水滴,一片挨着一片密密地长在竹枝的末梢。一片竹叶大概长7.5到16厘米,宽1到2厘米,摸起来滑滑的,可舒服啦。)
竹子全身是宝,用途十分广泛,竹叶可以包粽子;竹竿不仅可以作建筑材料、造纸原料,还可以做成竹床、竹椅、乐器,甚至还可以加工成凉席、竹筷等;竹笋味道也很鲜美,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段评:这段介绍竹子的用途,内容很丰富,列举了很多例子,让大家知道竹子真的全身是宝!如果能把用途分分类,比如吃的、用的,或者按竹叶、竹竿、竹笋的顺序说,会更清楚。另外,‘不可多得的美味佳肴’可以说得简单点,更符合小学生的语言习惯。修改版: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可广啦!竹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香喷喷的粽子里藏着竹叶的清香;竹竿用处更多,能盖房子、造纸,还能做成竹床、竹椅、竹笛,甚至凉席、竹筷这些日常用品都离不开它;还有鲜嫩的竹笋,炒着吃、炖着吃都特别鲜美,是餐桌上的一道好菜呢!)
竹子还是“四君子”之一,受到很多诗人的钟爱。例如郑板桥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咏竹的诗句。郑板桥一生爱竹、画竹、更似竹 (改:更爱竹) 。(段评:结尾联系了竹子的文化意义,还举了郑板桥的例子,让作文更有深度!如果能把郑板桥‘似竹’的特点稍微说明一下,比如他像竹子一样坚强,会让例子更具体。另外,句子之间的衔接可以更自然一点。修改版:竹子还是古代文人眼中的‘四君子’之一,很多诗人都特别喜欢它。比如郑板桥就写过‘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诗句,赞美竹子不怕风吹雨打的坚强品格。郑板桥一生都爱竹、画竹,他自己也像竹子一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屈服,真让人佩服!)
陆佳欣同学,你好!你的《竹子》一文真是一篇出色的说明文,老师首先要为你清晰的结构和精准的知识储备点赞!你用谜语开头,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然后从竹子的形状、竹叶、用途到文化意义,层层递进地介绍,让竹子的形象立体又丰富。
不过,老师这里有几个“进阶秘籍”,能让你的文章更上一层楼:
秘籍1:给特征“加个放大镜”
你写了“竹子的生长速度很快,一周就可以长到约15米高”,这个数据很有说服力!如果能再补充一个对比,比如“比我们教室里的课桌(约0.7米)高20多倍”,或者“相当于5层楼的高度”,读者对“快”的感受会更直观。
秘籍2:给语言“调点色彩”
你用了“竹叶如碧玉般青翠”的比喻,非常生动!能不能再让它“动”起来?比如“竹叶如碧玉般青翠,风一吹,就像无数把绿色的小扇子,沙沙地扇走了夏日的燥热”,这样既有静态美,又有动态感,文字会更鲜活。
秘籍3:给段落“搭座小桥”
从“竹子的用途”过渡到“竹子的文化意义”时,我们可以加一句过渡句,比如“竹子不仅实用,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这样文章的逻辑会更连贯,就像搭了一座小桥,让读者顺畅地从一个部分走到下一个部分。
💡 最后,老师还想考考你:
- 竹子的空心结构,除了文中提到的,你觉得还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 如果让你给竹子设计一张“身份名片”,你会在上面写哪些关键词?
期待你下次的精彩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