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善是一场春雨,滋润我们干涸的心田;善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在生活中,有许多善举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两件事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段评:开头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善比作明灯、春雨和桥梁,很有文采,也点明了主题。不过如果能把比喻和具体的生活场景联系起来,会更有画面感哦。比如把“照亮道路”换成我们熟悉的小事,能让开头更亲切。修改版:善是奶奶递来的热牛奶,在我写作业犯困时暖到心里;善是同学借我的橡皮擦,在我着急画画时解了围;善是邻居叔叔帮我捡回的风筝,在我望着树梢叹气时飞来身边。生活里的善举像星星一样多,有两件事我到现在都记得清清楚楚。)
那是一个阳光慵懒的午后,我路过小区的角落。一只瘦弱的流浪猫蜷缩在那里,毛发杂乱无章,眼神中满是无助与饥饿。这时,一位年轻的姐姐出现了,她手里拿着一个小饭盒,轻轻蹲下,将食物倒在猫碗里。流浪猫先是警惕地看着她,随后便狼吞虎咽起来。姐姐温柔地抚摸着它的头,那画面是如此的温暖。我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段评:这段写流浪猫和小姐姐的故事很温暖,能看到你观察得很仔细。要是能加上一些细节,比如小姐姐饭盒里装的是什么,流浪猫吃饭时的样子,还有你当时心里具体想了什么,故事就更生动啦。修改版:那是个晒得人懒洋洋的午后,我路过小区花坛角落,瞧见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流浪猫缩在那儿。它的毛沾着泥,一缕一缕贴在身上,眼睛饿得发慌,盯着路过的人直打转。这时,穿粉色裙子的小姐姐走过来,手里捧着印着小猫图案的饭盒。她轻轻蹲下,把饭盒里的鱼肉拌饭倒在纸碗里,柔声说:“饿坏了吧,慢慢吃。”小猫先是弓着背往后躲,闻了闻饭香,就狼吞虎咽起来,尾巴还悄悄晃了晃。小姐姐用手指轻轻摸它的头,阳光落在她发梢上,我心里像揣了块热乎的小蛋糕,甜滋滋的。)
还有一次,我在公园的小道上散步。突然,一个小男孩骑着自行车飞速而来,可能是速度太快,他不小心摔倒了。小男孩的膝盖擦破了皮,鲜血渗了出来,他疼得大声地哭起来。(段评:这段讲小男孩摔倒的事,开头很清楚,但可以加一点当时的环境和小男孩的样子,比如他的自行车是什么样的,摔倒时的声音,还有他哭的时候的表情,这样能让读者更有代入感哦。修改版:还有一次,我在公园的石板路上散步,风里飘着桂花香。突然,一阵“叮铃铃”的车铃声传来,一个骑蓝色小自行车的小男孩飞快冲过来——他的车筐里还装着个红色气球呢!可没等我反应过来,“啪嗒”一声,他连人带车摔在地上,气球飘到了天上。小男孩的膝盖擦破了皮,血珠渗出来,他皱着眉头,嘴巴一瘪,“哇”地哭了出来,眼泪大颗大颗掉在裤腿上。)
就在这时,一位路过的叔叔立刻停下脚步,快步走到小男孩的身边。他小心地扶起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纸巾,轻轻地为他擦拭伤口。一边擦一边安慰着:“孩子、别怕 (改:孩子,别怕) ,叔叔在呢。”然后,叔叔又联系了小男孩的家长,一直陪着小男孩,直到他的父母匆匆赶来。小男孩的父母对叔叔感激不已,叔叔只是笑着摆了摆手,便默默离开了。(段评:叔叔帮助小男孩的过程写得很清楚,要是能加上叔叔的动作细节,比如他扶小男孩时的样子,擦伤口时的表情,还有小男孩的反应,故事就更完整啦。比如叔叔有没有先查看伤口?小男孩哭的时候有没有慢慢停下?这些小细节能让故事更感人。修改版:就在这时,穿格子衬衫的叔叔立刻停下脚步,快步跑过去。他先蹲下来,小心地把小男孩的自行车扶到一边,然后用双手轻轻托起小男孩的胳膊:“来,叔叔扶你起来,别怕哦。”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包干净的纸巾,先轻轻擦掉小男孩膝盖上的泥土,再蘸了点随身带的矿泉水,小心翼翼地擦伤口。“忍一下下,很快就好啦,你看,血已经不流了。”叔叔笑着说。小男孩抽抽搭搭地看着他,哭声慢慢小了。叔叔又拿出手机给小男孩妈妈打电话,一直陪着他坐在长椅上,直到妈妈急急忙忙跑过来。小男孩妈妈连声道谢,叔叔摆摆手说“应该的”,就背着包走了,背影在阳光里特别暖和。)
这些善意的行动,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温暖。每一个小小的善举,都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它能驱散冷漠,传递真情,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让我们都成为善的传递者,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这个世界。(段评:结尾想升华主题,这点很好!不过“冬日暖阳”这样的比喻有点常见啦,要是能把善举和你自己的行动联系起来,比如你后来有没有学着做善事?这样的结尾会更真实,也更有力量哦。记住,不用喊口号,说自己的心里话就最棒啦。修改版:现在我每次路过小区角落,都会带一小把猫粮;看到小朋友摔倒,也会赶紧跑过去扶一把。那些帮助过别人的人,就像撒种子的人,把“善”的小种子撒在我们心里。等种子发了芽,我们也会变成撒种子的人,让身边的每一个角落,都暖暖的。)
谢绪鉴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善》,老师首先被你对“善”的深刻理解打动了——开篇用明灯、春雨、桥梁三个比喻,把抽象的“善”具象成温暖的画面,结尾又点明善能“驱散冷漠,传递真情”,这个立意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你选的两个事例也很典型:喂流浪猫的姐姐和帮助摔倒男孩的叔叔,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善举,却写得让人心里暖暖的,这就是“以小见大”的力量。
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添点“细节魔力”哦!比如写流浪猫时,能不能加上它“喉咙里发出呼噜呼噜的低鸣”,或者姐姐“指尖轻轻蹭过它打结的毛”的触感?写摔倒的男孩时,叔叔“纸巾擦过伤口时的轻颤”和“安慰时眉头微蹙的温柔”,这些小细节会让画面更生动。还有两个事例之间,加一句“那天的暖阳还没从心里散去,公园的一幕又让我对‘善’有了新的体会”,过渡会更自然。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如果下次你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和事,会像姐姐或叔叔那样行动吗?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 你觉得“善”除了帮助别人,对自己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比如让自己更快乐?
- 有没有一次别人的小善举,像种子一样种在了你的心里?试着把它写进你的“善举小日记”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