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什么时候开始懂得“寻”的呢?我常常想着。仿佛在很早之前、我的童年时 (改:,我的童年时) ,寻找的根芽早就悄悄地探出了它的头。(段评:开头用设问引出“寻”的主题,很有吸引力!不过可以增加一点童年的具体画面,让“寻的根芽”更生动。比如加个小时候找东西的小细节,能更快把读者带入情境哦。修改版:人的一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懂得“寻”的呢?我趴在书桌前托着腮想——大概是五岁那年的夏夜吧?奶奶藏起了我的玻璃弹珠,我蹲在院子的老槐树下扒拉泥土,指尖沾着草屑也不肯停。原来啊,寻的根芽早在童年时,就悄悄从心底探出了头。)
我第一个寻的是家乡菜园子里的一只黄蝴蝶。园子里的花草年年枯了又长。蝴蝶就就在那儿 (改:就在那儿) ,一会儿高,一会儿低。我跌跌撞撞地追逐它,踩到了植物们,裤腿也沾满了泥与草籽。眼看就要触到它,它却悠悠地飞走了。那时我寻的是一个会飞的梦,寻不着也满是快活。(段评:这段写追黄蝴蝶的情景特别有童趣!不过“蝴蝶就就在那儿”有点重复啦,而且可以加一点追蝴蝶时的小感受,比如风的味道、花草的触感,画面会更鲜活。修改版:我第一个寻的,是家乡菜园子里的黄蝴蝶。园子里的凤仙花刚开,粉的紫的挤在一起,蝴蝶就停在花瓣上,翅膀一扇,像抖落了半片阳光。我踮着脚追它,裤腿蹭上了泥土,鞋尖踩扁了几株小青菜也不管——眼看手指要碰到那片黄翅膀,它却“呼”地一下飞远了,只留下我攥着满手的草香,傻呵呵地笑。那时的寻,是追着会飞的梦跑,就算没追上,心里也装满了快活。)
后来我所寻的变成了书本上的一个又一个问号。看了看《红楼梦》只见 (改:看《红楼梦》只见) 满纸的热闹却寻不见它深处的悲凉。我像雾里看花,在字里行间中徘徊着。执拗地寻找着每本书籍那优美的文章背后,关于人与世界的真相。(段评:从追蝴蝶到寻书中的问号,这个过渡很自然!不过“看了看《红楼梦》只见满纸的热闹”可以更具体,比如写你看到的具体情节,比如黛玉葬花,这样“寻不见悲凉”的感受会更真实。修改版:后来我寻的,变成了书本里藏着的小问号。读《红楼梦》时,我盯着“黛玉葬花”的句子看了半天——花瓣明明那么美,她为什么要哭呢?满纸的诗词歌赋、宴饮欢笑,我却像隔着一层雾,摸不到背后的凉。我咬着笔杆翻书,在“花谢花飞飞满天”的字里行间找啊找,想知道那些热闹背后,人和世界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
我想啊,我的父亲母亲,他们一定也还在寻。母亲平日常常叨叨着,她的絮叨,寻着衣食住行、柴米油盐。我不太清楚我父亲在寻什么,但我知道他和母亲一样,都寻着我崭新的未来。(段评:写爸爸妈妈的“寻”很温暖!不过妈妈的“絮叨”可以加个具体例子,比如她翻衣柜找你的校服,这样“寻衣食住行”就不抽象啦。爸爸的部分也可以加个小细节,比如他深夜看你的作业,让“寻崭新的未来”更有画面感。修改版:我猜,爸爸妈妈也在寻呢。妈妈总在厨房里念叨:“你的红领巾放哪了?”“明天要带的牛奶别忘了装!”她的寻藏在叠好的校服里,藏在热好的粥碗里,是柴米油盐里的小牵挂。爸爸不怎么说话,但他会悄悄把我读不懂的书摆在书桌角,会在我写作业时轻轻关上门——他和妈妈一样,都在寻我眼里亮起来的光,寻我能蹦蹦跳跳奔向的未来。)
我想到爷爷,又突然想到一句话——叶落归根。一片叶,在春风中萌发,在夏雨里舒展,在秋霜时枯萎。它寻了一生的繁华与方向,最后要寻的不过是回到它生前的那方泥土 (改:生根的那方泥土) 。我或许明白了,爷爷走前总是静静待在老家,他不再寻外界的什么,他所寻的,是生命从喧嚣回到宁静,从一个漂泊的游子,回到生命最初的样子。(段评:用落叶比喻爷爷的“寻”特别贴切!不过“爷爷走前总是静静待在老家”可以加个细节,比如他坐在老槐树下看夕阳,这样“回到生命最初的样子”会更感人。修改版:想到爷爷,我突然想起“叶落归根”这句话。爷爷老了就搬回了老家,每天坐在院门口的石凳上,看夕阳把天空染成橘红色。他不再去集市买东西,也不再问我考了多少分,只是摸着老槐树的树皮发呆。原来他的寻,是从喧嚣的日子里退回来,回到生他养他的泥土旁,回到小时候光着脚跑过的田埂边——就像落叶飘回树根,安安静静地,回到生命最初的模样。)
这一路的寻,童年寻趣,少年时又寻解……所有寻找都让我的生命如同盛夏的花园,丰盈而明亮。(段评:结尾总结了一路的“寻”,很完整!不过“丰盈而明亮”可以加个小比喻,比如像装满糖果的罐子,这样“生命的丰盈”会更具体,也更有童真。修改版:原来我这一路都在寻啊——童年寻追着蝴蝶的快活,少年寻书本里的小秘密,爸爸妈妈寻我的成长,爷爷寻心底的安宁。这些寻像一串糖葫芦,串起了我的日子,让我的生命像春天的花园,开满了亮晶晶的小花儿,又暖又亮。)
孔诗颖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寻》,老师被你对“寻”的深度思考打动了!你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事件描述,而是从童年寻蝴蝶的趣、少年寻书中答案的惑,写到父母寻你未来、爷爷寻生命归处,最后提炼出“所有寻找让生命丰盈明亮”的感悟,这让“寻”的内涵像一颗珍珠,在不同人生阶段折射出不同光彩,充满了成长的温度与哲思。
文章的结构很巧妙,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不同的“寻”,像一串渐变色的项链。不过我们可以让这串项链更闪亮——比如写童年追蝴蝶时,能不能把“跌跌撞撞”的细节放慢?比如裤腿粘的草籽是什么颜色?蝴蝶翅膀掠过鼻尖时的触感?用这些小细节给画面“补光”,童年的“快活”会更鲜活。另外,写爷爷“叶落归根”时,若能加一句他坐在老家门槛上的神态(比如手指摩挲老墙的纹路),“生命归处”的宁静感会更戳人。
💡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
- 你寻书中答案时,有没有哪句话突然让你“恍然大悟”?把那个瞬间写出来,“寻解”的过程会更真实;
- 父母的“寻”里,妈妈的絮叨和爸爸的沉默,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妈妈深夜缝书包带、爸爸蹲在灯下看你的试卷)来对照?他们的“寻”会更有画面感;
- 你觉得未来的自己,还会“寻”什么?加一句小小的展望,文章的结尾会像打开一扇窗,更有余味。
期待你用细节给“寻”的故事再添几笔色彩,让它更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