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许多甜的东西:西瓜、花果 (改:苹果) 、糖等,可我感受到的是无形的,是甜里加甜的,我在从中 (改:我在其中) ,感受到了胜利的甜“头”。(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生活中的甜东西引出胜利的甜,想法很巧妙,主题也很明确!不过有点小问题哦:一是“花果”可能是“花果茶”或者“花蜜”的笔误,二是“我在从中”有点不通顺,三是“甜‘头’”的引号用得不太对。老师建议你把开头写得更流畅,让胜利的甜和后面的拔河比赛联系得更自然。修改版:世界上有许多甜的东西:西瓜、蜂蜜、糖果……可我感受到的甜是无形的,是藏在心底的“甜秘密”——那是胜利的滋味呀!)
在一个金黄的下午,阳光洒在操场上,和大树上,也洒在同学们的脸上,正将举行 (改:即将举行) 一场拔河比赛。(段评:本段是故事的开头,描写了拔河比赛的时间和地点,阳光洒在操场上的画面很美!但是“和大树上”可以调整得更流畅,“正将举行”的“将”可以去掉,让句子更简洁。老师建议你把场景写得更有画面感,比如加上同学们的期待,让比赛的氛围更浓。修改版:一个金黄的下午,阳光像碎金子一样洒在操场上,洒在高大的梧桐树上,也洒在我们兴奋的小脸上——一场激动人心的拔河比赛马上就要开始啦!)
“三,二、一,开始!”在班主任的一声令下,我们八班和二班同时用力,我的脚像长了钉子一样卡在地里,手指甲嵌入麻绳,呲着歪七扭八的牙向后拉,心中狂“翻”着老师教的葵花宝典,使岀吃奶的力气拉着,可绳子纹丝不动,红领巾只是时不时抖动了两下。(段评:本段描写了拔河比赛开始的场景,“脚像长了钉子”“手指甲嵌入麻绳”这些细节很生动!但是“呲着歪七扭八的牙”可以写得更具体,“心中狂‘翻’着老师教的葵花宝典”有点不太符合拔河的情境,“使出吃奶的力气”是很棒的口语化表达,不过可以让动作描写更连贯。老师建议你把自己的紧张和用力的样子写得更真实,让读者仿佛看到你拔河的样子。修改版:"三,二,一,开始!"班主任的声音刚落,我们八班和二班就同时发力!我的脚死死蹬着地面,像生了根一样,双手紧紧攥着麻绳,指甲都快嵌进肉里了。我咬紧牙关,脸憋得通红,使出了浑身力气往后拉。可是绳子却像被钉住了一样纹丝不动,中间的红领巾只是偶尔轻轻抖两下。)
突然,二班猛得 (改:猛地) 一发力,我们被“一尺,一寸,二寸……”的拉了过去,此时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干脆不用力了,可听到班主任:“加油!加油!”的声音,精气神立马上来,只见张锦龙青筋暴起脸变的紫红紫红 (改:脸变得紫红紫红) ,扎着马步;沈子阳瞪大了眼睛,大喊:“压力!压力!”牙呲到嘴皮子外面,瘦小的他此时也强壮了起来,后面的重量级选手陈晓锐头发向上直立,肚子上的肉时不时抖动两下,眼睛眯成一条缝。在这时,红领巾奇迹般被我们硬生生拉了回来。(段评:本段描写了比赛中最紧张的时刻,同学们的动作和神态写得很精彩!“青筋暴起脸变的紫红紫红”“扎着马步”“瞪大了眼睛”这些细节都很棒!但是“二班猛得一发力”的“得”应该是“地”,“一尺,一寸,二寸……”的顺序可以调整,“压力!压力!”可以换成更有拔河气势的口号,比如“加油!拉呀!”。老师建议你把同学们齐心协力的样子写得更有感染力,让胜利的反转更激动人心。修改版:突然,二班猛地一发力,我们被一点点拉了过去——一寸,两寸,三寸……大家像泄了气的皮球,手都快松了。就在这时,班主任的加油声像号角一样响起来:“八班加油!坚持住!”我们的精气神一下子回来了!你看张锦龙,脸涨得通红,额头上青筋都爆出来了,扎着马步死死往后拽;沈子阳瞪大了眼睛,嘴巴张得老大,一边拉一边喊:“拉呀!加油!”平时瘦小的他,此刻像个小老虎一样有力气;后面的“重量级选手”陈晓锐,头发都竖起来了,肚子一鼓一鼓的,眼睛紧紧盯着红领巾。终于,红领巾奇迹般地向我们这边移过来了!)
听听一声 (改:听到一声) :“我们赢了!”的声音,大家趴在地上,外表无力,心中却无比兴奋,我们—胜利了 (改:我们——胜利了) ,我尝到了胜利的甜头,它是无形的,内心含着团结一心的道理,只要我们拧成一股绳,就会坚不可摧,也会尝到这突如其来的——“甜头”。(段评:本段是故事的结尾,写出了胜利的喜悦,还点出了团结的道理,很棒!但是“听听一声”可以改成“只听一声”,“外表无力,心中却无比兴奋”可以写得更具体,比如“累得趴在地上”“欢呼雀跃”。老师建议你把胜利的喜悦和团结的道理结合得更自然,用具体的感受代替空洞的口号。修改版:“我们赢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大家立刻欢呼起来!我们累得一屁股坐在地上,手酸脚软,可是心里却像吃了蜜一样甜。我终于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它不是糖果的甜,而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努力、一起坚持的甜。原来,只要我们像拧成一股绳一样团结,就没有办不到的事呀!)
许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尝到了胜利的甜头》,老师特别欣赏你用“无形的甜里加甜”来诠释胜利的滋味——这比单纯写物质的甜要深刻得多!你从拔河比赛的“拉锯战”中提炼出“拧成一股绳就坚不可摧”的道理,让文章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尤其是描写同学们发力的细节,“张锦龙青筋暴起”“沈子阳喊‘压力’”“陈晓锐头发直立”,这些生动的特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团结的力量!不过,如果能在“被拉过去”的低谷时,再补一句你内心的挣扎(比如“我的手心出汗,绳子快要滑掉时,突然听到老师的声音……”),“先抑后扬”的情感会更饱满。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
- 拔河胜利后,除了兴奋,你有没有发现平时不起眼的同学身上藏着的“闪光点”?
- 这次“甜头”会不会让你在下次遇到困难时,更愿意相信团队的力量?
- 如果用一个比喻形容“团结”,你觉得它像什么(比如“拧成的麻花”“抱成团的蚂蚁”)?试着加在结尾,会让道理更形象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