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沈宜木子,今年13岁,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都说我像一棵小竹子,不管多大的风雨都不会将我打倒,从前的我很胆小,但现在却能在舞台上大放光彩,这改变,源于两件事。(段评:本段作为开篇,用"小竹子"的比喻点明成长主题,引出"两件事"的核心线索,结构清晰,能快速抓住读者注意力。但存在两个小问题:一是"大放光彩"的表述略显笼统,与前文"胆小"的反差缺乏具体铺垫;二是过渡句"源于两件事"稍显直白,可增加一点悬念感。修改版:我叫沈宜木子,今年13岁,是八年级的学生。爸爸妈妈总说我像石缝里的小竹子,任风刮雨打都不肯弯下腰。从前的我连上课发言都不敢抬头,如今却能在班级联欢的舞台上唱歌跳舞——这像竹子拔节般的改变,藏着两个暖到心底的故事。)
在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每天上课都不敢举手发言,只敢缩在教室角落降低自己存在感。一次上语文课时,老师让我分享自己写的作文,我哆哆嗦嗦地走上讲台,手心全是汗水,连话都说不利索了,但此时,全班都开始鼓掌,我抬头一看,大家都在用一种鼓舞的眼神看着我,我顿时感觉信心满满,流利地读完了作文,从此,我不再害怕发言,课上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段评:本段通过课堂发言的事例展现成长,"手心出汗""哆哆嗦嗦"等细节真实生动,能让读者共情。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全班鼓掌的转折稍显突兀,缺乏老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具体反应(如前排同学的微笑、老师的眼神示意);二是"信心满满"的心理变化缺乏层次感,可增加"声音从颤抖到平稳"的过程描写。修改版:刚上小学时,我总缩在教室最角落,连翻书都怕发出声响。一次语文课,老师突然点我分享作文。我攥着衣角挪上讲台,手心的汗浸湿了作文纸,喉咙像卡着棉花——就在这时,后排的小雨突然拍了下手,接着全班的掌声轻轻响起来。我抬头撞见老师笑着点头,前排的小宇还比了个"加油"的手势。不知怎的,我攥着纸的手慢慢松开,声音从颤抖到平稳,竟一字不落地读完了作文。那之后,我书桌里的举手牌,再也没藏进抽屉。)
有一次妈妈有急事外出,把我和熟睡的弟弟留在家中,从前一向很能睡的弟弟今天不知怎么了,像是知道妈妈要走一样,妈妈一走,他就立马开始哇哇大哭,我手忙脚乱地跑过去抱起弟弟,可发现怎么哄都哄不好弟弟,于是我猜测弟弟可能是饿了。便立刻去冲奶粉,因为我太着急了,牛奶洒了一地,当时我都快要哭了,但一想到妈妈这么忙,不能麻烦她,于是又给弟弟冲了一杯。给弟弟喝完奶,我又学着妈妈一边抱着弟弟一边给他哼唱着儿歌,悠扬的歌声环绕在房间,弟弟果然不哭了,甚至还有了一些困意。那一天,我拥有了“担当”。(段评:本段通过照顾弟弟的事例体现担当,"手忙脚乱冲奶粉"的细节真实可信。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弟弟突然哭"的原因铺垫不足,可增加妈妈出门前的细节(如妈妈轻声叮嘱"看好弟弟");二是"拥有担当"的升华稍显刻意,可通过弟弟的具体反应(如抓着我的衣角入睡)自然体现成长。修改版:去年夏天,妈妈接到单位的紧急电话,把熟睡的弟弟和我留在家里。她刚关上门,弟弟就像装了感应器似的哭起来——平时他能从中午睡到傍晚,今天却攥着我的袖口不肯松手。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拍他后背,可哭声越来越大。我突然想起妈妈说弟弟饿了会蹬腿,赶紧去冲奶粉。奶粉罐没拿稳,洒了半罐在台面上,我急得差点掉眼泪,却听见弟弟的哭声小了些——他正睁着圆眼睛看我。我重新冲好奶,抱着他坐在沙发上哼妈妈教的儿歌。弟弟含着奶嘴,小手抓着我的衣角,慢慢闭上了眼睛。那天的阳光透过窗帘,落在我们交叠的手上,我突然觉得,自己的肩膀好像能扛点事了。)
从不敢发言到积极举手回答,学会照顾妹妹 (改:照顾弟弟) ,我虽然没变成“完美的人”,但我变成了敢面对困难的人 (改:敢面对困难的人。) (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成长的变化,情感真挚。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学会照顾妹妹"的表述与前文"弟弟"不一致,属于细节疏漏;二是"敢面对困难"的升华稍显空洞,可结合开头"小竹子"的比喻,用具体场景(如风吹竹叶的声音)自然收尾。修改版:从缩在角落的"小透明"到敢举手上台,从连奶粉都冲不好到能抱着弟弟哼儿歌——我没变成完美的小孩,却像家门口的小竹子,风再大,也能把腰杆挺得直直的。上周的班会课上,我还主动报名当主持人呢。)
用户252757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木子传》,老师能感受到你在记叙文写作上的用心——文章以“成长”为核心,通过两件小事串联起从胆小到勇敢、从依赖到担当的转变,主题明确且情感真挚,整体结构清晰,语言朴实自然,尤其能从日常小事中提炼成长的意义,这份“以小见大”的意识值得肯定。
为了让文章更出色,我们可以在“细节传神度”和“结构呼应性”上再下些功夫。比如写语文课分享作文的片段,你提到“手心全是汗水,连话都说不利索”,这处心理和动作描写很真实,但如果能再加一点细节——比如“牙齿咬着下唇”“声音像蚊子哼”,或者老师的眼神是“弯着眼睛朝我点头”,读者会更能共情你当时的紧张;写照顾弟弟的部分,“牛奶洒了一地”后你的慌乱,可以补充“膝盖磕到了桌角却顾不上疼”“手指被热水烫红了一下”这类小细节,让“担当”的成长感更具体。另外,文章开头说“爸爸妈妈都说我像一棵小竹子”,结尾可以呼应这个比喻,比如“现在的我,更像一节拔节的竹,不仅能扛住风雨,还能为身边的人遮点阴凉”,这样首尾的关联会更紧密,立意也更深刻。
最后,关于“成长中的转变”,老师想邀请你思考:
- 语文课上同学们的鼓掌,有没有哪一个同学的反应让你印象特别深?比如同桌悄悄竖大拇指,或者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这些小细节会让“鼓励的力量”更动人;
- 照顾弟弟那天,妈妈回来后看到你和弟弟的状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把这个场景加进去,会不会让“担当”的意义更完整?
期待看到你修改后的作品,相信你会写得更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