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勤劳,是中华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也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段评:本段作为开头,引用诗句引出勤劳的主题,简洁明了,但语言稍显平淡,缺乏画面感。可以把诗句和具体的劳动场景结合起来,让开头更生动,也更贴合记叙文的特点。修改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每当念起这句诗,我仿佛看见农民伯伯在烈日下弯腰锄草的身影。勤劳,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美德,它就像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见这些身影。在大街上,环卫工人风雨无阻地打扫垃圾;工厂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校园中保洁阿姨们很早就开始打扫卫生。这些人们都在劳动,是他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段评:本段列举了不同场景的劳动者,内容具体,但句子结构比较单一,都是"在哪里,谁在做什么"的模式。可以加上一些细节描写,让劳动者的形象更鲜活,也能更好地体现他们的辛苦和贡献。修改版:生活里,勤劳的身影无处不在。清晨五点,环卫工人就握着冻红的手,把落叶扫成整齐的小堆;工厂的灯光彻夜明亮,工人叔叔的额头挂着汗珠,仔细地组装零件;校园里的保洁阿姨,总是在我们到校前,就把走廊拖得能映出人影。正是这些默默劳动的人,让我们的世界干净又温暖。)
在家里,我总会做一些家务,为家庭环境提供帮助。记得有一次,我的房间乱七八糟的,我不想收拾,就像风一样冲了出去上学了。回来后,妈妈把我拉到房间里,说:“你房间这么乱,怎么不收拾就出去了?唉——我陪你一起收吧!”说完她就向床边 (改:走向床边) ,帮我理起了被子,我也动起来,走向我的写字桌……收了好久,终于收完了,看着房间干净了许多不禁 (改:看着房间干净了许多,我不禁) 生起满满的成就感,原来,劳动也能给人带来成就感。(段评:本段写了自己收拾房间的经历,情感真实,但细节不够丰富,比如妈妈整理被子的动作、自己收拾书桌时的具体做法,都可以写得更具体。另外,"走向我的写字桌……"这里的省略号可以换成具体的动作,让过程更生动。修改版:在家里,我也学着做些家务,为妈妈分担。记得上周六,我的房间乱成了"小猪窝":绘本摊在地上,积木堆成小山,被子团成一团像个大面包。我嫌收拾麻烦,抓起书包就想溜。妈妈拉住我,指着房间笑着说:"咱们的小宝贝,要和房间一起变干净哦?"她先蹲下来,把被子的四个角拉得平平整整,像给床盖了一块雪白的大画布。我也红着脸走过去,把书桌上的铅笔一支支放进笔筒,彩纸叠成小方块收进抽屉……忙活了半小时,房间终于亮堂了!看着整齐的书架和光滑的桌面,我心里甜滋滋的,原来劳动也能带来这么大的快乐!)
在班级中也能看同学们 (改:看到同学们) 劳动的身影,为班级做贡献。有一次,我们班又脏又乱,被扣了分,所以我们就开始大扫除了。我们先把桌椅全都搬到外面。教室里,同学们都在专心致致 (改:专心致志) 地打扫卫生:王芳在擦窗户,手里拿着一叠报纸,恨不能把每个小黑点儿都擦掉;李明在拿着扫把扫地,每个角落都仔细看着,生怕有遗漏的;黄兰在擦黑板,擦了一遍又一遍,把一块板子擦得一尘不染才算完……打扫完后,教室明亮干净了许多,同学们都因为自为班级了一份力 (改:为班级出了一份力) 而感到自豪,这样一来,我们学习就更安心了。(段评:本段写了班级大扫除的场景,有具体的人物和动作,很棒!但王芳擦窗户、李明扫地的细节可以更细致,比如王芳擦窗户时的样子、李明扫地时的小举动,这样能让场景更真实。另外,"我们学习就更安心了"可以结合具体的感受来写,比如坐在干净的教室里上课的心情。修改版:班级里的劳动身影,也让我难忘。上周三,我们班因为地面有纸团被扣了分,大家决定来一次"彻底大扫除"。我们把桌椅搬到走廊,教室里立刻空出一大片。王芳踮着脚尖,用报纸仔细擦窗户,连玻璃缝里的小污点都不放过,擦完还凑上去哈口气,再用干布蹭一蹭;李明握着扫把,弓着背,把桌角的碎纸屑扫进簸箕,连讲台底下都趴着看了好几遍;黄兰擦黑板时,胳膊举得高高的,从左到右一下下擦,粉笔灰落在她的肩膀上,她也顾不上拍。大扫除结束后,教室的玻璃像新的一样亮,地面干净得能看见我们的小影子。坐在这样的教室里上课,我心里特别舒服,连读书声都更响亮了!)
劳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更清爽,更美妙。(段评:本段作为结尾,总结了劳动的意义,但语言比较抽象,像口号一样。可以把"更美好,更清爽,更美妙"和具体的感受结合起来,让结尾更有温度,也和前面的内容呼应。修改版:劳动就像魔法,它让我的小房间变整齐,让班级变干净,也让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阳光。我要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用自己的小手,把日子变得更甜!)
刘德谦同学,你好!读完你的《让生活更美好》,老师忍不住为你竖起大拇指——你不仅抓住了“劳动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核心,还能从“传统美德”的高度开篇,用生活中的不同场景(社会、家庭、班级)来支撑主题,这说明你已经学会了“围绕中心搭骨架”,非常棒!特别是你在写班级大扫除时,用“王芳擦窗户恨不能抠掉每个小黑点”“李明扫地盯着角落生怕遗漏”这样的细节,把同学们劳动的认真劲儿写活了,这些“小镜头”让文章一下子有了画面感,特别生动!
接下来,老师想和你分享两个让文章更上一层楼的“小秘籍”,咱们一起试试看:
第一个秘籍是“给思想挖一口深井”。你已经写出了“劳动能带来成就感”,但如果能再往深处想一步——这份成就感背后,是不是藏着更珍贵的东西?比如你和妈妈一起收拾房间时,妈妈弯腰理被子的动作、她说“我陪你一起收”时的语气,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劳动里藏着家人的爱”?或者班级大扫除后,看着干净的教室,除了自豪,是不是还觉得“大家一起劳动的感觉,比一个人干更开心”?如果能把这些藏在劳动里的“爱”和“团结”写出来,你的主题就会像深井一样,更有温度,也更有深度啦!
第二个秘籍是“给文章拍个慢镜头”。你写自己不想收拾房间时,用了“像风一样冲出去上学”,这个比喻特别形象!但如果把这个“不想劳动”的心理再放大一点,效果会更好——比如当时你看着书桌上堆成山的作业本、地上团成球的袜子,心里是不是在想“反正妈妈会收拾”?或者出门时脚边踢到玩具车,你是不是偷偷皱了皱眉却还是没捡?把这些“小纠结”写出来,再对比后来收拾完的成就感,你的“转变”就会更真实,读者也会更有共鸣。
最后,老师想和你一起再思考几个小问题,说不定能帮你打开新的思路:
- 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起眼的劳动”,其实藏着让生活变美好的魔力?比如食堂阿姨早起做早餐、快递员雨天送包裹,他们的劳动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 如果你把“自己劳动”和“别人帮你劳动”的感觉放在一起对比,会不会发现劳动除了成就感,还藏着“珍惜”的道理?
- 除了“干净”“清爽”,劳动还能让生活变得“更温暖”“更团结”吗?你能不能从自己的经历里,找到一个小故事来证明这一点?
刘德谦同学,你的文章已经有了清晰的骨架和温暖的情感,只要再往“细节里加一点温度,往思想里挖一点深度”,一定会变得更精彩!老师期待看到你下一次的进步,加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