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好不容易从乌云里面透出来,洒在了麦田里,路边上蹲着一位少年,他充满活力,与这个破烂不堪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段评:这段开头用阳光和乌云的对比,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还把少年和村庄的反差写出来了,特别棒!要是能给阳光和少年加点具体的样子,比如阳光像什么,少年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画面感会更强哦。修改版:乌云终于裂开一道缝,金闪闪的阳光像碎金子似的洒在麦田上。路边蹲着个穿亮黄色短袖的少年,他晃着扎着红绳的马尾,脚尖一下下踢着小石子,浑身的劲儿跟周围掉了墙皮的土房子比起来,就像春天里冒出的小嫩芽,鲜活得很。)
这个少年叫“小明”,他的父母外出打工,已经好几年没有回来看过他了,家里只剩他的奶奶和他相依为命,去年与他相依为命的奶奶去世了,他现在索性也没有人管,他也不去上学了,只能在村里荡来荡去。(段评:这段把小明的家庭情况说清楚了,让我们很心疼他。不过有些地方可以更具体,比如奶奶去世后小明的心情,还有他不去上学时会做些什么,这样小明的样子会更真实。修改版:这个少年叫小明,爸妈去外地打工,三年没回过家了。以前他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总把热乎的红薯塞给他。可去年奶奶走了,小明就像没了根的草,再也没人催他上学,没人给他盖被子。他每天揣着奶奶留下的旧手帕,在村里晃来晃去,看见别的孩子跟着爸妈,就赶紧低下头踢石头。)
村里人都知道,他在路边蹲着,是在等他的“哥哥”——每个月都有人来给他送生活用品,因此,尽管村里闹饥荒,从不干活的小明,反而长得特别壮实,衣服总是穿的 (改:穿着) 色彩鲜明,小明等了许久,有些不耐烦了,他刚想转身离开,身后传来了一声:“小明”他开心地转过身来,是哥哥回来了,他开心的直奔屋里,哥哥把麻袋里的东西一一拿出来——除了生活物品,还有一只可爱的小鹦鹉,这只鹦鹉还是蓝色的呢!(段评:这段写小明等哥哥的情节特别吸引人,还加了小鹦鹉的惊喜,很棒!要是把小明等得不耐烦的样子,还有看见哥哥时的动作写得更细,比如他怎么跺脚,怎么扑过去,会更生动哦。另外,“索性也没有人管”可以换个更口语的说法,比如“再也没人管他了”。修改版:村里人都知道,小明蹲在路边是等“哥哥”——每个月哥哥都会来送米面油。所以哪怕村里闹饥荒,小明不用干活也长得壮壮的,衣服总穿得花花绿绿。他等得直跺脚,屁股刚离开石头,就听见背后喊“小明”!他猛地转身,看见哥哥扛着大麻袋走来,立刻蹦起来扑过去,拉着哥哥的袖子往屋里跑。哥哥把麻袋里的东西倒出来:除了挂面和肥皂,还有个竹笼子,里面装着只蓝莹莹的小鹦鹉,正歪着脑袋瞅他呢!)
小明特别喜欢和这个胖乎乎的家伙玩,小明怕它飞走,就一直小心翼翼的用手盖着它,“它飞不远的”哥哥看穿了小明的心思,“有了这个牢笼困着它呢。”小明没有听懂哥哥说的什么意思,依旧用手盖着它。(段评:这段写小明喜欢小鹦鹉的样子很可爱,“胖乎乎的家伙”这个说法特别孩子气!要是把小明盖鹦鹉时的动作,比如手指怎么拢着,还有哥哥说话时的表情加进去,会更有意思。修改版:小明抱着小鹦鹉喜欢得不得了,这小家伙圆滚滚的,羽毛软乎乎的像蓝绸缎。他怕鹦鹉飞走,就用小手紧紧拢着笼子,手指缝里偷偷看它。哥哥笑着摸他的头:“它飞不远的,笼子就是它的家呀。”小明半信半疑,还是把笼子抱在怀里,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鹦鹉。)
哥哥走后,小明只顾着跟它玩,却一点食没有喂它,他以为小鹦鹉会自己找吃的,所以有喂过 (改:没有喂过) 一点食物给它。两周后,本来胖嘟嘟的小鹦鹉现在变的 (改:变得) 干瘦干瘦的,最终小鹦鹉被活活饿死。小明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是好,门外传来了叮咚叮咚的脚步声,不好,是哥哥回来了。(段评:这段写小鹦鹉饿死的情节让人心疼,不过有些地方可以更具体,比如小明怎么只顾着玩,没喂食物的细节,还有他发现鹦鹉死了时的反应。另外,“一点食没有喂它”和“有喂过一点食物”有点矛盾,可以调整一下。修改版:哥哥走后,小明只顾着跟鹦鹉玩,把小米罐扔在一边。他以为鹦鹉会自己找吃的,偶尔想起才撒几粒米。两周后,小明早上跑过去喊鹦鹉,却看见它缩在笼子角,羽毛皱巴巴的,再也不动了。小明的手刚碰到笼子,眼泪就“吧嗒”掉下来。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哥哥回来了!小明吓得赶紧捂住笼子,心“咚咚”跳得厉害。)
“哥……”小明想解释,却突然哽咽住,看着死去的鹦鹉,又看了看自己的手,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他觉得这只鹦鹉就像——不会觅食,特别脆弱,依赖他人生存。(段评:这段写小明的感受特别深刻,把鹦鹉比作自己,想法很有创意!要是把小明哽咽时的样子,比如怎么咬嘴唇,眼泪怎么掉,还有他心里的想法写得更细,会更感人。修改版:“哥……”小明张了张嘴,喉咙像堵了棉花,怎么也说不出话。他看着笼子里干瘦的鹦鹉,又看看自己空空的手——以前奶奶总牵着这只手,现在连鹦鹉也走了。他忽然觉得,鹦鹉就像自己,只会等着别人喂,不会找吃的,脆弱得很。眼泪“唰”地流下来,滴在笼子上。)
听了这句话,哥哥眼中流露出严肃的神情,小明眼中的光逐渐消失,因为他从哥哥的眼中读出了答案。(段评:这段结尾留了悬念,特别好!要是把哥哥严肃的样子,比如怎么皱眉头,还有小明眼中的光怎么消失的写得更具体,会更有感染力。修改版:听了小明的话,哥哥的笑容没了,眉头皱成了“川”字,眼睛里满是严肃。小明看着哥哥的眼睛,心里的那点光慢慢暗下去——他好像从哥哥的眼神里,读懂了自己该怎么做。)
王叙童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牢笼与鸟》,老师首先要为你的深刻思考点个赞!很多人可能只是简单讲述一个男孩和鹦鹉的故事,而你却从鹦鹉的遭遇中感悟到它“不会觅食,特别脆弱,依赖他人生存”,这让文章有了深度,这个立意十分独特!
不过,文章在一些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道理虽然有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小明从鹦鹉身上看到了依赖他人的问题,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这种依赖他人的生存方式会带来怎样更深远的影响呢?是会让人失去独立面对生活的能力,还是会在心理上变得更加脆弱?如果能在结尾处,把这种依赖背后的影响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
事件虽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哥哥走后,小明只顾着跟它玩,却一点食没有喂它”这里,是鹦鹉命运转折的关键部分。我们可以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小明的表情是怎样的?小鹦鹉有没有一些渴望食物的动作或者叫声?房间里的氛围是怎样的?用“五感法”把这个情节详细地呈现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另外,段落之间有点跳跃。从描述小明等待哥哥送东西,到哥哥回来送鹦鹉,中间的过渡可以更自然些。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小明在路边等了很久,心里既期待又有些焦急,终于,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了”这样的话?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流畅。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1. 小明的经历和鹦鹉的命运有哪些相似之处,这种相似能让我们明白什么道理? 2. 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牢笼”限制了人们的成长和独立,我们该如何打破它们? 3. 从这只鹦鹉的遭遇出发,我们怎样才能学会独立,不依赖他人更好地生活?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思想与文采兼备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