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时候我最喜欢这首儿歌。因为每次唱这首歌的时候就又有吃的,又有玩的啦!(段评:此段作为开头,引用儿歌引入端午节,能吸引读者兴趣,主题明确。不过在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上可加强,比如可多描述下唱儿歌时的欢快心情。修改版:“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小时候我可太喜欢这首儿歌啦,每次欢快地唱着它,心里就想着又有好吃的、好玩的啦,别提多开心!)
端午的前一天,家家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奶奶是大忙人,我是小忙人。因为奶奶包粽子的手艺最好,而我是奶奶的心头肉,自然要在一边帮助喽。每次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总是左手拿着粽叶,先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的锥体,然后用右手抓米,放进空心的锥体里,直到装满为止。接着,奶奶用粽叶紧紧裹住锥体。最后,再用一根麻绳把粽叶紧紧扎住。我呢,就在一旁“指挥”——这个粽子包果脯 (改:包果脯的) 的,那个包咸肉的……奶奶呢,就笑眯眯地照我说的做。等奶奶包好了粽子,我就三个、五个、十个地把那些小巧玲珑的粽子连成串……可惜每次不等奶奶把粽子包完,我就趴在凳子上睡着了。(段评:该段对奶奶包粽子的过程描写详细,人物形象鲜明,符合记叙文要求。但在“我”的行为描写上可增加细节,使情节更丰富,比如“我”“指挥”时的神态等。修改版:端午的前一天,家家忙着包粽子,我家也不例外。这一天,奶奶是大忙人,我是小忙人。因为奶奶包粽子的手艺最好,而我是奶奶的心头肉,自然要在一边帮助喽。每次奶奶包粽子的时候总是左手拿着粽叶,先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的锥体,然后用右手抓米,放进空心的锥体里,直到装满为止。接着,奶奶用粽叶紧紧裹住锥体。最后,再用一根麻绳把粽叶紧紧扎住。我呢,就站在一旁,眼睛亮晶晶地“指挥”——这个粽子包果脯的,那个包咸肉的……还一边蹦蹦跳跳,奶奶呢,就笑眯眯地照我说的做。等奶奶包好了粽子,我就三个、五个、十个地把那些小巧玲珑的粽子连成串……可惜每次不等奶奶把粽子包完,我就趴在凳子上睡着了。)
第二天早上,爷爷总会早早喊我起床,让我和他一起从田埂上砍来艾叶插在门窗上,说是可以驱蚊,还能辟邪。(段评:段落清晰地叙述了第二天早上和爷爷砍艾叶插门窗的事,逻辑清晰。不过可以增加一些对砍艾叶过程的小描写,让内容更充实。修改版:第二天早上,爷爷总会早早喊我起床,让我和他一起从田埂上砍来艾叶插在门窗上,说是可以驱蚊,还能辟邪。我们走在田埂上,爷爷一边教我辨认艾叶,一边熟练地砍着,我也学着爷爷的样子,努力地砍着,不一会儿就收获满满啦。)
早餐当然是粽子。吃粽子的时候,我喜欢用筷子插在粽子上,然后蘸上白糖。哇!香喷喷的粽子可好吃,我一口气能吃掉好几个呢!除了粽子,桌上还会有咸鸭蛋和妈妈从超市里买来的绿豆糕,足够我们一家吃个痛快的!(段评:此段描写吃早餐的情景,语言通顺,能体现出端午节的特色。但在描写吃粽子的感受时可更生动,用些比喻等修辞手法。修改版:早餐当然是粽子。吃粽子的时候,我喜欢用筷子插在粽子上,然后蘸上白糖。哇!那香喷喷的粽子就像一个甜蜜的小宝藏,咬上一口,软糯香甜,我一口气能吃掉好几个呢!除了粽子,桌上还会有咸鸭蛋和妈妈从超市里买来的绿豆糕,足够我们一家吃个痛快的!)
吃完早餐,奶奶总是会用红、黄、白、蓝、黑五色丝线缠在我的手腕上,还要佩戴上奶奶亲手缝制的五颜六色的香囊,才许出门。(段评:段落叙述了奶奶给“我”缠五色丝线和戴香囊的事,简洁明了。可以加上“我”对这些习俗的好奇或期待的心情。修改版:吃完早餐,奶奶总是会用红、黄、白、蓝、黑五色丝线缠在我的手腕上,我满心期待地看着奶奶的手,觉得这五色丝线可神奇啦。还要佩戴上奶奶亲手缝制的五颜六色的香囊,才许出门。)
我爱端午节,它既让我快乐又让我感到神奇。(段评:作为结尾,总结了对端午节的喜爱,主题积极。但语言较平淡,可增加些情感表达。修改版:我爱端午节,它就像一个装满快乐和惊喜的魔法盒子,既让我快乐又让我感到神奇,这份美好的回忆会一直藏在我心里!)
宁永晖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端午节》,老师首先要为你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细腻的情感表达点个赞!你通过描述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和浓厚的家庭氛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你对端午节的喜爱之情,这让文章充满了生活气息!
老师发现你文章的“建筑结构”比较清晰。开头用儿歌引出自己对端午节的喜爱,自然又亲切;接着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写了端午前一天包粽子、第二天早上插艾叶、吃早餐、戴香囊等活动,条理很清楚。这种清晰的结构安排,让读者能够轻松地跟随你的文字,体验端午节的欢乐。
不过呢,老师也有一些小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把文章写得更精彩。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写了对端午节的喜爱,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为什么喜欢端午节?是因为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还是因为它能让家人团聚,带来温馨的感觉?如果能在结尾处,把“喜爱”背后的原因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深度。
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比如在描写奶奶包粽子的时候,虽然步骤描述得很清晰,但可以再丰富一些细节。我们来当一次导演,把镜头推近,放慢速度。当时厨房里的光线是怎样的?粽叶散发着怎样的清香?奶奶的手上有没有因为常年劳作而留下的老茧?用“五感法”把这个“特写镜头”拍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瞬间翻倍。
从写完一件事到另一件事,中间的过渡可以更自然一些。比如从包粽子到插艾叶这部分,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包完粽子,我满心期待着端午节的到来,第二天一早,爷爷就喊我一起去做一件特别的事——插艾叶”这样的话?用一个巧妙的过渡句,就能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流畅。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出色的写作能力和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你已经学会了如何搭建文章的基本框架,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思想深度上继续下功夫。比如你可以想想:
- 端午节的这些习俗背后,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
- 在参与端午节活动的过程中,有没有哪一个瞬间让你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感悟?
- 如何通过对端午节的描写,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上这个传统节日?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优秀的作品,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