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真是个好天气,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山纪念堂。(段评:你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了时间、人物和事件,是一个不错的开头,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不过呢,要是能把天气描述得更具体一些,比如“周日的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湛蓝湛蓝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山纪念堂”,这样就能更吸引读者的兴趣啦。修改版:周日的阳光格外灿烂,天空湛蓝湛蓝的,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爸爸妈妈带我去中山纪念堂。)
我们从棠下地铁站坐地铁21号线到天河公园再转11号线坐内环至江泰路再转2号线到纪念堂站,一出地铁站走到对面马路的树荫就来到纪念堂。(段评:这段把去中山纪念堂的路线写得很详细,看得出你很用心地记录了行程。但是表述有点啰嗦,对于小学生的记叙文来说,可以简单一些。比如“我们从棠下地铁站坐地铁21号线到天河公园,再转11号线内环到江泰路,最后转2号线到纪念堂站,一出地铁站,穿过对面马路的树荫就到了纪念堂”。修改版:我们从棠下地铁站坐地铁21号线到天河公园,再转11号线内环到江泰路,最后转2号线到纪念堂站,一出地铁站,穿过对面马路的树荫就到了纪念堂。)
一进门第一眼看到有一点像 (改:有点像) 天坛的八角形的建筑物。再一看那瓦顶,是琉璃瓦,对了,就像北京故宫屋顶上的金灿灿的瓦顶,不过这里的是宝蓝色的琉璃瓦。我在孙中山的雕像前拍了一张照,背景后 (改:背景) 还写了个天下为公。一进去就看到孙中山的画像。(段评:你对纪念堂建筑的描写很细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纪念堂和天坛、故宫的屋顶作比较,让读者有更直观的感受,这很棒哦。不过语句之间的衔接可以更自然一点,比如“一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一座有点像天坛的八角形建筑物。走近一看,那瓦顶是琉璃瓦,就像北京故宫屋顶上金灿灿的瓦顶,不过这里的是宝蓝色的琉璃瓦”。修改版:一进门,第一眼就看到一座有点像天坛的八角形建筑物。走近一看,那瓦顶是琉璃瓦,就像北京故宫屋顶上金灿灿的瓦顶,不过这里的是宝蓝色的琉璃瓦。我在孙中山的雕像前拍了一张照,雕像背景后还写着“天下为公”。一进去,就看到了孙中山的画像。)
我们往左走,通过沿途墙壁上对孙中山的介绍,知道了孙中山早期学医、行医的经历。1886年夏天,孙中山到广州博济医院读书,1887年10月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继续学医,1892年12月,孙中山到澳门大街附近开设了一间中西药局,自己单独行医,经常为贫苦患者赠医赠药,从此声名日渐远扬。此时他的思想由医人逐渐向医国的方向转化。后来他会大文学家 (改:与大文学家) (段评:你查阅了很多资料,把孙中山早期学医、行医的经历写得很清楚,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但是这段有个小错误,“后来他会大文学家”这句话不通顺,可能是表述有误。而且内容和记叙文的情节关联不是特别紧密,可以适当精简,突出和参观纪念堂相关的感受。修改版:我们往左走,通过沿途墙壁上对孙中山的介绍,了解到孙中山早期学医、行医的经历。他曾在广州博济医院读书,后转入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还开设药局行医,经常为贫苦患者赠医赠药。此时他的思想由医人逐渐向医国的方向转化。)
宋庆龄结婚。1895年10月广州发生了一场起义,主要指挥人就是孙中山。(段评:这句话表述比较简单,而且“后来他会大文学家”这里应该是有错误。可以把和孙中山相关的事件和参观纪念堂结合起来,比如“在参观中,我还了解到1895年10月广州发生了一场起义,主要指挥人就是孙中山”,这样会让文章的情节更连贯。修改版:在参观中,我还了解到1895年10月广州发生了一场起义,主要指挥人就是孙中山。)
中山纪念堂的前身是总统府,1920年11月至1921年4月中山纪念堂所在地曾为广州军**。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将总**设于此地,继续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的事业而奋斗。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部队在广州发动兵变,总统府不幸被烧毁,孙中山广州蒙难。(段评:你介绍了中山纪念堂的历史背景,让读者对纪念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过内容有点偏像说明文,在记叙文里可以适当简略,突出自己参观时的感受。比如“参观时我了解到,中山纪念堂的前身是总统府,这里曾见证了孙中山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历程,可惜后来总统府被烧毁”。修改版:参观时我了解到,中山纪念堂的前身是总统府,这里曾见证了孙中山为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奋斗的历程,可惜后来总统府被烧毁。)
1931年九一八事变,抗日战争打响了,日军炸广州城,百姓饱受摧残。巴金还有其他作者写关于抗战的书,冼星海为儿童团编歌曲,儿童通过画漫画来告诉人民与日军抗战到底。虽然我们武器比不上,但我们有抗战胜利的决心,终于赶走了日军,获得了最终胜利。(段评:这段内容和参观中山纪念堂的关联性不大,有点偏离主题了。记叙文要围绕参观纪念堂展开,你可以把重点放回纪念堂和孙中山相关的内容上。修改版:可以把这段内容删除,让文章更紧凑。)
为了纪念孙中山带来的革命历史意义,大家都觉得要建造一个纪念堂来纪念孙中山。纪念堂图案设计师是吕彦直,他的设计图案,山上筑碑、山下建堂和海珠桥等互为连贯形成中轴线,交相辉映,纪念堂本体设计纯中国风,能保存中国的美术特色。吕彦直第一次采用中国的建筑风格,西方的建筑材料,很成功的中西结合,建成了现在的纪念堂。(段评:你介绍了纪念堂的设计和建造,这让文章内容更丰富。不过语言可以更生动一些,比如“为了纪念孙中山带来的革命历史意义,大家决定建造一座纪念堂。设计师吕彦直可厉害了,他的设计把山上筑碑、山下建堂和海珠桥等连贯起来,形成了中轴线,交相辉映。纪念堂本体是纯中国风,中西结合的设计特别成功”。修改版:为了纪念孙中山带来的革命历史意义,大家决定建造一座纪念堂。设计师吕彦直可厉害了,他的设计把山上筑碑、山下建堂和海珠桥等连贯起来,形成了中轴线,交相辉映。纪念堂本体是纯中国风,中西结合的设计特别成功。)
我想向英雄致敬,在纪念堂里买了一个纪念品胸针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段评:结尾表达了你对英雄的敬意,很有情感。不过可以再增加一些自己内心的感受,让结尾更有感染力。比如“我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纪念堂里买了一个纪念品胸针,这小小的胸针仿佛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带着它,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修改版:我怀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在纪念堂里买了一个纪念品胸针,这小小的胸针仿佛承载着孙中山先生的精神,带着它,我们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次参观中山纪念堂让我有深刻的感想,懂得了历史英雄和先烈所付出的血汗,才换来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所以我要好好报答祖国,为和平发展而努力!(段评:结尾总结了参观的感想,主题积极向上,很不错。可以再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更具体一点,比如“这次参观中山纪念堂,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身影。我深刻地懂得了,是无数像孙中山先生一样的历史英雄和先烈们付出了血汗,才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我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为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修改版:这次参观中山纪念堂,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身影。我深刻地懂得了,是无数像孙中山先生一样的历史英雄和先烈们付出了血汗,才换来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我要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报答祖国,为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真溢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游中山纪念堂》,老师要为你在文中表达出的对历史英雄和先烈的敬重点赞。你通过参观中山纪念堂的经历,深刻地感悟到了和平的来之不易,这让你的文章很有意义。
老师发现你在选材方面做得很不错,你在参观过程中把看到的纪念堂建筑、了解到的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以及纪念堂的建造背景等内容都写了出来,这些选材能很好地表现出纪念堂的纪念意义以及背后蕴含的历史价值。还有你对路程的描写,虽然简单,但是很清晰,让读者能知道你们是怎么到达纪念堂的。
不过呢,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就拿描写生动性来说,你在描述纪念堂建筑的时候,可以再细致一些。比如说你提到纪念堂像天坛的八角形建筑,那你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它描写得更生动,像“纪念堂的八角形建筑宛如一颗八角星稳稳地坐落在那里”。还有你写孙中山先生的事迹部分,你可以加入一些心理描写或者环境描写来丰富这个部分。比如在描写孙中山先生行医赠药时,可以写“周围的贫苦患者满是感激的眼神,孙中山先生看着他们,心里更加坚定了要医国的决心”。
从结构上来说,段落之间的过渡有些生硬。你看从孙中山先生的事迹一下子跳到纪念堂的前身,再到抗日战争,感觉有点突然。我们可以加一些过渡的句子,像“在了解完孙中山先生伟大的一生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座纪念堂的前身,它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在纪念堂里,有没有哪个角落或者展品能让你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雄的伟大?
- 除了购买纪念品,你还能做些什么来表达对英雄的敬意呢?
- 如何把你在纪念堂的感受和你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你更好地为和平发展努力呢?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在写作上的潜力。你已经能把事情叙述清楚,接下来可以在描写和结构过渡上多下功夫。老师相信你以后会写出更优秀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