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生日那天,父亲带我去看老家后山的竹林。春雨刚过,竹笋正使劲生长。父亲指着最高的那根毛竹说:“你小时候总嫌这山挡路,现在知道它怎么‘让’路了吧?”(段评:这段通过描绘12岁生日去看竹林的场景引出父亲关于山“让路”的话,自然开启故事,画面感较强。不过存在不足:一是细节描写欠缺,如春雨后竹林的样子可更细致描绘;二是父亲话语表意较模糊,未直接点明含义,可能让读者理解有难度。 修改版: 12岁生日那天,细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竹叶的清新。父亲带我踏入老家后山的竹林,那一片翠绿在雨后显得愈发生机勃勃,竹笋正铆足劲从湿润的土里钻出来。父亲指着那根最高的毛竹,眼神深邃:“你小时候总嫌这山挡路,现在看看这竹子,你就知道山是怎么‘让’路的了。”)
我忽想起小时候的事。那时我数学总拖后腿,及格线就像座横在面前的大山。考试后,我把卷子塞进书包,不想让父亲看见。可他还是发现了,他没骂我,只是从书架上翻出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写着他木工的心得:“山难移,就先学凿石。”(段评:此段由父亲的话引出小时候数学成绩差的回忆,过渡自然,用“山”比喻及格线形象生动。但问题在于:一是回忆情节简单,未充分展现当时“我”的心理状态;二是父亲拿出笔记本时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缺失。 修改版: 我脑海中忽地浮现出小时候的事。那时我就像在数学的迷雾中摸索,及格线如同横亘眼前的陡峭大山。每次考试后,我都像个犯错的小兽,偷偷把卷子塞进书包最深处,生怕父亲发现。可他还是敏锐地察觉了,只见他轻轻走到书架旁,缓缓抽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上面的字迹已有些模糊,他轻轻翻开,指着里面写着的“山难移,就先学凿石”,目光温和又坚定。)
从那天起,他每日陪我做题。他不懂数学,却把做题比作“劈竹了 (改:劈竹) ”:“你看,竹林里的竹子,长得再密,只要找到最软的竹节下刀,总能劈出缝。”我开始每天啃一道错题,把公式记在便利贴上贴满书桌。有次熬到深夜,我盯着一道题掉下眼泪,父亲端来热牛奶,指着窗外的山:“你看山顶的月亮,不管山多高,它总能爬上去。”(段评:该段详细描述父亲陪“我”做题的过程,用“劈竹”“山顶月亮”等比喻鼓励“我”,富有感染力。然而:一是陪“我”做题的过程可增加更多互动细节;二是父亲话语的引导作用可进一步强化。 修改版: 从那天起,父亲每日都像个尽职的战友,陪我在数学题的战场中厮杀。他虽不懂数学,却有着独特的智慧,把做题比作“劈竹”:“你瞧这竹林里的竹子,再密再硬,只要找准最软的竹节下刀,就能劈出一条路。”我开始每天像个执着的矿工,啃一道错题,把公式写在便利贴上,贴满书桌的每一寸空间。有次熬到深夜,我盯着那道像顽固堡垒的题,眼泪止不住地掉。父亲轻轻端来热牛奶,走到窗边,指着窗外的山:“你看那山顶的月亮,不管山多高多险,它总能稳稳地爬上去。只要坚持,你也能翻过数学这座山。”)
四年级期末考试我数学终于考了九十多分。那天放学,我特意走了近路。看着夕阳把山影拉长,忽觉“山”似乎矮了些。后来我才明白,真正让山“移动”的从不是蛮力,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就像这山的竹子,看似在石缝里挣扎,实则在悄悄扎根,终有一天能顶开岩石,长成参天的样子。(段评:这一段写“我”数学考高分后对山的新感受,揭示“移山”靠坚持的道理,主题有所升华。但不足在于:一是对“山”变矮的感受描写较笼统;二是竹子扎根的描述可更生动形象。 修改版: 四年级期末考试,我数学终于考了九十多分。那天放学,我特意选了那条近路。夕阳如金色的画笔,把山影拉得悠长。我望着那山,忽然觉得它不再像从前那样高不可攀,仿佛在岁月的磨砺中渐渐低下了头。后来我才明白,真正让山“移动”的并非蛮力,而是日复一日如竹子般的坚持。那竹子在石缝里,就像坚韧的勇士,看似在痛苦挣扎,实则在黑暗中悄悄扎根,终有一天能破土而出,长成参天的模样。)
如今再看那座山,它仍然矗立在那里,可我知道,有些“山”早已被我踩在脚下。原来所谓“移山”从来不是改变山的位置,而是在一次次与困难对峙的过程中,慢慢长出跨越阻碍的力量。(段评:结尾段总结全文,点明“移山”是长出跨越阻碍的力量,主题明确。但问题是:一是语言稍显平淡;二是情感渲染不够强烈。 修改版: 如今再望那座山,它依旧巍峨矗立在那里,可我心中明白,有些“山”早已被我踩在脚下。原来所谓“移山”,从来不是改变山的位置,而是在一次次与困难短兵相接的过程中,像破茧的蝴蝶,慢慢长出跨越阻碍的力量,在成长的天空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