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记得关于那块玉的故事。(段评:首段太过简略,缺乏吸引读者的点,可以简单提及这块玉的故事给你的深刻印象或者是它的特别之处。修改版:我一直记得关于那块玉的故事,那块玉仿佛带着神秘的色彩,从第一次听到就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那些凄美的故事,缓缓地在心中漾起苦涩的涟漪……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们从一个繁荣富贵的大家族落败到家破人亡、妻子散 (改:妻离子散) 的下场。品罢《红楼梦》,一股哀愁感油然而生。(段评:‘妻子散’表述不通顺,可改为‘妻离子散’,且‘那些凄美的故事’指代不明,可以点明是《红楼梦》中的故事。另外可以增加一些家族从繁荣到落败的细节描写。修改版:《红楼梦》中的那些凄美的故事,缓缓地在心中漾起苦涩的涟漪……在那样的年代里,他们从一个繁荣富贵的大家族,家宅兴旺,人人穿金戴银,最后却落败到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品罢《红楼梦》,一股哀愁感油然而生。)
听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声吟唱,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扑蝶,品宝玉与黛玉在花下读《西厢记》……可是,古往今来,又有谁品出它的酸,读出它的痴,解出它的味?(段评:这里只是简单罗列书中场景,缺乏自己对这些场景更深层次的感受,可以增加一些自己的思考。另外‘酸’‘痴’‘味’的表述比较抽象,可以更具体一些。修改版:听黛玉在桃花树下低声吟唱,看宝钗在滴翠亭潇洒扑蝶,品宝玉与黛玉在花下读《西厢记》……这些场景就像一幅幅绝美的画卷。古往今来,大家都在品读《红楼梦》,可又有谁能真正体会到黛玉葬花时的心酸,宝玉出家时的痴傻背后的无奈,还有整个大家族衰败背后的复杂况味呢?)
女娲补天时所剩的那块顽石被颠道疯僧 (改:癫头和尚) 携下凡间去,而赤霞宫的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的绛珠仙子也双双降临人间……他们相聚于此,生在那样一个富贵人家他们没有选择,生在那样一个富贵人家他们更没有选择。(段评:这段对故事背景的介绍有些啰嗦且重复,可以简洁一些。修改版:女娲补天时所剩的顽石被颠道疯僧携下凡间,赤霞宫神瑛侍者与三生石畔绛珠仙子也降临人间,他们相聚在富贵人家,这一切他们都无从选择。)
我最钟爱的人物还是绛珠仙子——林黛玉。(段评:此段比较突兀,可以增加一些过渡句,比如从对故事整体的感受过渡到对人物的喜爱。修改版:《红楼梦》中的故事就像一首悲歌,而在众多人物中,我最钟爱的人物还是绛珠仙子——林黛玉。)
她那么纯洁,纤尘不染,骨子里独有的孤傲,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显得卓尔不群。人人都爱她,我亦如此,爱她在花前痴读《西厢记》,爱她在桃花下凄美葬花,爱她在富贵家中依旧淡泊名利……她就像一朵花幽然孤放的芙蓉,始终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可她最后终究摆脱不了死的羁绊,凄美地一步一步走向生命的终点,一切正如书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 ”读罢《红楼梦》心中有太多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悲于黛玉的黯然离世,哀于黛玉桃花树前的惆怅低吟……。 (改:悲于黛玉的黯然离世,哀于黛玉桃花树前的惆怅低吟……) 我在那扇窗前,静静的痴想 (改:我在那扇窗前,静静地痴想) :红楼中的梦,在哪儿?无论梦存在与否,在曹雪芹老先生描绘的梦里,我们无数次地感受到无尽的凄凉,品味到流不尽的辛酸泪…… (段评:可以增加一些修辞手法来形容对黛玉的喜爱,如排比,且最后的抒情有些杂乱,可以整理一下。修改版:她那么纯洁,纤尘不染,骨子里独有的孤傲,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在金陵十二钗中显得卓尔不群。人人都爱她,我亦如此。我爱她花前痴读《西厢记》的专注;爱她桃花下凄美葬花的哀愁;爱她在富贵家中依旧淡泊名利的洒脱……她就像一朵幽然孤放的芙蓉,始终执着地坚守自己的信念。可她最后终究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凄美地走向生命的终点,正如书中所言:“质本洁来还洁去。”读罢《红楼梦》,心中悲于黛玉的离世,哀于她桃花树前的惆怅低吟,红楼之梦,满是凄凉,无尽辛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