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我的祖国有很多传统习俗,我最喜欢包粽子了。(段评:开头引用歌曲很有感染力,直接点明喜欢包粽子的主题,很棒!如果能加上自己听到歌曲时的小感受,比如“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就想起和奶奶一起包粽子的温暖时光”,会让开头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每次听到这首歌,我心里都暖暖的,因为我的祖国有好多有趣的传统习俗,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端午节包粽子啦!)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一位诗人写给屈原的诗,人们往江里投粽子来祭祀他。(段评:引用古诗介绍端午来历,这个想法特别好,能让作文更有文化味!不过可以把“一位诗人”换成具体的诗人名字“唐代诗人文秀”,这样会更准确;再加上“粽子像一个个小信使,带着人们的敬意飘向江中”这样的小比喻,会更生动哦。修改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是唐代诗人文秀写给屈原的诗。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把包好的粽子投进江里,让小鱼小虾们吃饱,就不会咬屈原的身体啦。一个个绿莹莹的粽子,就像带着敬意的小信使,飘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
今年我正好去奶奶家包粽子。我一进门,奶奶就迎了上来,她说:'今年我们要自己包粽子了。'说完,就拿出了准备好的粽叶、红枣、生米和细绳子。我拿起一根长长的粽叶,问:'一根粽叶就能包一个粽子吗?''不,'奶奶说:'要两根才能包一个。'奶奶先做了示范:先把一根棕叶 (改:粽叶) 卷成一个漏斗形,然后装上一些生糯米,再往里面塞上一颗红枣,最后用另一根粽叶一圈圈绕上,用小细绳把粽子扎上,一个可爱的粽子就包好了。奶奶好厉害!粽子包的好好啊 (改:真好啊) !(段评:本段详细写了奶奶包粽子的过程,还提到了奶奶的厉害,内容很具体!要是能加上粽叶的香味、摸起来的感觉,比如“粽叶带着淡淡的清香,摸起来滑溜溜的”,再把奶奶示范时的动作写得更细致,比如“奶奶的手像变魔术一样,三折两绕就把粽叶卷成了小漏斗”,会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奶奶包粽子哦。对啦,“棕叶”的“棕”写错啦,应该是“粽叶”的“粽”,修改版里已经改过来啦。修改版:今年端午节,我特意去奶奶家学包粽子。刚进门,奶奶就笑着迎上来:“乖孙儿,今天咱们自己动手包粽子!”说着就端出了准备好的材料——绿油油的粽叶(带着淡淡的清香,摸起来滑溜溜的)、红彤彤的红枣、白胖胖的生糯米,还有一卷细绳子。我拿起一片长长的粽叶问:“一片就能包一个粽子吗?”奶奶摇摇头:“要两片叠在一起才结实哦。” 奶奶的手像变魔术一样,先把粽叶卷成尖尖的漏斗形,抓一把糯米填进去,再塞一颗圆滚滚的红枣,然后用另一片粽叶裹紧,最后用细绳子一圈圈扎牢——一个方方正正、鼓鼓囊囊的粽子就做好啦!奶奶真厉害,包的粽子像小枕头一样可爱!)
'我也要包!'我兴奋地说,迫不及待地拿起粽叶,按奶奶的方法包了一个,但我包得瘪瘪的,经常漏出米来,根本没法和奶奶的粽子比。我又急又伤心,奶奶安慰我说:'别伤心,我小时候第一次包得还没你好呢。'我听了,又包了一个,包完叫了一声:'哦不!我忘放红枣了!'奶奶听了,笑了。她说:'看看谁会抽到这个大奖。'一眨眼间,一盆粽子都包好了。奶奶把煮好的粽子放到桌上,爸爸一下子就吃到了'无枣粽大奖'他问:'嗯?我吃的什么鬼粽啊?'我和奶奶一听都笑得前仰后合。(段评:写自己包粽子的失败经历,还有爸爸吃到无枣粽的小插曲,特别有童趣!要是能加上自己包粽子时的小紧张,比如“我的手直发抖,生怕糯米漏出来”,再把爸爸吃粽子的表情写具体,比如“爸爸咬了一口,皱着眉头说‘咦?我的粽子怎么没馅儿?’”,会让故事更有趣哦。修改版:“我也要包!”我兴奋地跳起来,迫不及待地抓起粽叶学奶奶的样子包。可是粽叶好像不听我的话,卷的漏斗总是漏糯米,好不容易包好一个,却瘪瘪的像个小瘦猴。我急得鼻尖冒汗,奶奶笑着安慰我:“第一次包成这样已经很棒啦,奶奶小时候包的粽子还会‘张嘴’呢!” 我不服气,又试了一次,结果光顾着裹粽叶,忘放红枣啦! 煮好的粽子端上桌,爸爸随手拿起一个剥开,咬了一大口,皱着眉头说:“咦?我的粽子怎么是‘空心’的?” 我和奶奶对视一眼,顿时笑得直不起腰——原来爸爸抽到我包的“无枣粽大奖”啦!)
这真是一次好玩的包粽子大战啊,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事不能一次就放弃,要一次次尝试,直到成功。(段评:结尾总结了包粽子的道理,很棒!要是能把道理和具体的经历结合起来,比如“就像包粽子,多试几次,糯米就不会漏,粽子就会鼓鼓的”,会让升华更自然哦。修改版:这次和奶奶包粽子的经历真好玩!我终于明白,做事情就像包粽子一样——第一次可能会漏米,第二次可能忘放枣,但只要跟着奶奶慢慢学,多试几次,就能包出鼓鼓囊囊的好粽子啦!)
陈韵溪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家乡,祖国的缩影》,老师特别欣赏你用“包粽子”这件小事来串联家乡习俗与祖国文化的巧思——从奶奶教包粽子的温馨场景,到“节分端午自谁言”的诗句引用,你悄悄把“家乡”和“祖国”的联系织在了一起,这个立意特别棒!
不过我们可以给文章再加些“亮点”:比如写奶奶包粽子时,能不能加一句“奶奶的手指像灵活的小梭子,粽叶在她手里打了个转就成了漏斗”?用这样的细节描写,奶奶的“厉害”就更生动啦。还有开头的“我和我的祖国”,如果能在结尾再呼应一次,比如“咬着自己包的粽子,我突然懂了:家乡的粽子香,就是祖国的文化香”,文章的主题会更突出哦!
💡 我们还可以再想想:
- 除了包粽子,家乡还有什么习俗藏着祖国的故事?
- 下次包粽子时,你能观察到奶奶手上的皱纹、粽叶的清香这些小细节吗?
- 如果用“一颗粽子的旅行”当线索,能不能写出它从家乡到祖国各地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