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从来不是为了追求完美无缺的精致,它是抛开层层执念后,重见本真的欣喜感。(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富有哲理的句子点出了“妙”的内涵,立意很好,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语言有点抽象,不容易让读者一下子理解。可以把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小场景,比如用生活里常见的小事来引出主题,这样开头会更亲切、更吸引人哦!修改版:我以前总以为,画画要涂满所有颜色才好看,折纸要折得一模一样才完美。直到那次做海报的经历,我才明白:原来真正的“妙”,是放下那些多余的顾虑,看见最真实的自己呀!)
曾经,我被一层层云雾遮盖了我的内心与双眼。在一次选择海报的活动中,我被困在深深的执念中,挣扎着。下面,我想来诉说这段挣扎的经历。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在一堂班会课上,老师宣布了一个消息,班里要举办选举海报的活动,用两天的时间制做 (改:制作) 一张海报,两天后将由老师选出最独特、好看的。听到这个消息,我止不住那份激动,立马拿上铅笔,图纸,动起手来。不一会儿,一份简易的图纸上画着我对初心的清醒。(段评:本段引出了做海报的经历,整体内容是通顺的,但有几个小问题:一是“被云雾遮盖内心与双眼”这种说法有点成人化,不太符合小学生的表达;二是“简易的图纸上画着我对初心的清醒”这句话有点抽象,读者不知道你画了什么;三是段落里“挣扎的经历”和后面的“动起手来”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把抽象的表达换成具体的想法,再补充一点你最初画海报的小细节,这样内容会更真实哦!修改版:以前我做事情总爱想太多,生怕做得不够好。记得那次班会课,老师说要举办海报设计比赛,选最独特好看的作品,我一下子激动起来,立刻拿出铅笔和画纸开始画。我想画我最喜欢的向日葵,因为它总是朝着太阳笑,多像我们班同学呀!不一会儿,画纸上就出现了一朵金灿灿的向日葵,旁边还歪歪扭扭写着“我们的班级像太阳”,那时候我觉得,这就是我心里最想画的东西。)
不一会儿,我忽然发现我迷失在了泥坛中。我沉思着; (改:沉思着:) 是不是太过于简单了?这样会被选上吗?唉,还是改改吧!我挪动起了彩笔,刷刷几笔,又一个海报设计好了!“不对,这个好像也不太适配,再改改吧!”我小声喃喃自语道。又是一次更改,我还是不放心,频繁地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最终,我疯狂地涂涂改改。创造出了令我最“满意”的作品。图纸上画着各式各样的图案,充满彩笔的痕迹。我却麻木地说着:“不对!”(段评:本段写出了修改海报的过程,能感受到你的纠结,这点很棒!不过有几个小问题:一是“迷失在泥坛中”这种比喻有点生涩,换成小学生熟悉的场景会更好;二是修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没有具体说怎么改的,比如加了什么图案、涂了什么颜色;三是“疯狂地涂涂改改”可以再具体一点,比如手忙脚乱的样子,这样更有画面感哦!修改版:可没过一会儿,我就开始犯嘀咕了:“就一朵向日葵,会不会太简单了?别的同学肯定画得更复杂吧?”我越想越不安,拿起彩笔在向日葵旁边加了彩虹,又在彩虹下面画了小云朵。画完一看,好像有点乱?我又把彩虹涂成了蓝色,云朵改成了星星……就这样,我擦了画,画了擦,画纸上全是铅笔印和彩笔的痕迹,手也沾得花花绿绿的。最后我盯着画,皱着眉头说:“还是不对,再改改吧!”)
几天后,我仍创造不出令我觉得完美的作品,看见地上的图纸,看到最初的设计,我心中的泥坛 (改:泥潭) 终究消失了……(段评:本段写出了看到最初设计后的变化,但“泥坛终究消失了”这句话有点抽象,而且“几天后”和前面的“两天时间”有点矛盾哦!可以把“泥坛消失”换成具体的心情变化,比如心里一下子亮了,再把时间改得合理一点,这样内容会更通顺、更真实哦!修改版:第二天晚上,我看着桌上堆得高高的画纸,突然瞥见了第一张画——那朵孤零零的向日葵,在一堆乱糟糟的画里,反而显得特别干净、特别亮。我一下子愣住了:“原来我最初画的,就是最好的呀!”心里的那些纠结好像一下子散开了,就像乌云被风吹走了一样。)
“恭喜何同学获得本次的设计大赛第一名!”我明白了,不一定要设计妙 (改:不一定要设计精妙) ,更要实现重见晴天的妙。(段评:本段写出了比赛结果和你的感悟,整体不错!不过“实现重见晴天的妙”这句话有点抽象,而且“设计妙”和前面的内容衔接得不够自然。可以把感悟和你看到的画面结合起来,比如看到何同学的作品是什么样子,再说出你的体会,这样升华主题会更自然哦!修改版:后来老师宣布比赛结果,何同学的作品得了第一名——那是一张画着全班同学笑脸的海报,没有复杂的图案,却让人一看就觉得温暖。我突然明白:原来最好的设计,不是涂满所有颜色,而是画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就像那朵最初的向日葵,简单,却带着我的初心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