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风凉意窜进衣服领,我背着书包站在公交站懊恼地想没带雨伞—天气预报说今天晴,雨却落了下来。(段评:开头通过天气变化引出意外淋雨的场景,能快速让读者进入情境,但可以增加一些身体感受的细节,让画面更生动。比如可以写写雨滴落在身上的感觉,或者自己当时的动作,让场景更真实。修改版:清晨的风裹着凉意钻进衣领,我缩了缩脖子,背着书包站在公交站懊恼地跺脚——天气预报明明说今天晴,豆大的雨珠却突然砸在我胳膊上,没带伞的我只能把书包往头上顶。)
“同学,挤一挤?”旁边撑着一把大伞的女生侧过身,伞面悄悄往我这偏了。雨珠顺着伞沿滑下去,没沾湿我的衣角。走到学校门口时,她转身跑开,风里好像都多了点甜意,这是陌生人送来的暖。(段评:这段写了陌生姐姐借伞的温暖,情节很感人,但可以增加姐姐的外貌或动作细节,让人物更鲜活。比如可以写写姐姐的穿着,或者递伞时的小表情,让这份温暖更具体。修改版:"同学,挤一挤?"旁边撑着一把蓝格子大伞的女生侧过身,马尾辫轻轻晃了晃,伞面悄悄往我这边偏了半圈。雨珠顺着伞沿连成线滑下去,没沾湿我的衣角。走到学校门口时,她朝我眨眨眼转身跑开,风里飘来她发梢的淡淡花香,这是陌生人送来的暖。)
上周发烧在家,门铃突然响了。拉开门,对门的李奶奶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皱纹里都是关切:“听你咳嗽半天,喝这个发发汗。”姜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进心里,连带着发沉的身体都轻了一些,这是邻里惦记的暖。(段评:李奶奶送姜汤的情节很温馨,能感受到邻里的关爱,但可以增加喝姜汤时的具体感受,比如姜汤的温度、喝下去后的身体变化,让这份温暖更有代入感。修改版:上周发烧在家,脑袋昏沉沉的,门铃突然叮咚响了。拉开门,对门的李奶奶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姜汤,皱纹里都是关切:"听你咳嗽半天,快喝这个发发汗。"姜的辛辣混着红糖的甜,顺着喉咙滑进心里,连带着发沉的身体都暖了起来,额头慢慢冒出细汗,这是邻里惦记的暖。)
周末去公园,看见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把一杯杯热豆浆塞进环卫工人的手里。穿橙色外套的阿姨搓着手道谢,志愿者小姑娘笑着说:“您辛苦啦,暖暖手。”豆浆上的白雾飘到阿姨脸上,她冻得发红的脸慢慢舒展开了,这是陌生人传递的暖。(段评:志愿者送豆浆的场景很有画面感,但可以增加一些环境细节,比如天气的寒冷,或者志愿者和环卫工人的对话,让场景更生动。比如可以写写风有多大,豆浆有多热,让这份温暖更突出。修改版:周末去公园,冷风刮得人脸疼,看见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正把一杯杯冒着热气的豆浆塞进环卫工人手里。穿橙色外套的阿姨搓着冻红的手道谢,志愿者小姑娘笑着说:"您辛苦啦,暖暖手!"豆浆上的白雾飘到阿姨脸上,她冻得发紫的嘴唇慢慢弯起来,这是陌生人传递的暖。)
原来暖从来不是多宏大的事,它藏在伞沿的倾斜里,藏在一碗热汤里面,藏在冒热气的一杯豆浆里面,悄悄把日子焐得软软和和的。(段评:结尾总结了不同的温暖,点明了主题,但可以把抽象的"暖"和具体的画面结合起来,让结尾更有回味。比如可以用比喻的手法,把这些温暖比作生活中的小太阳,让主题更生动。修改版:原来暖从来不是多宏大的事,它藏在伞沿倾斜的弧度里,藏在一碗滚烫的姜汤里,藏在冒着白雾的豆浆杯里,像一颗颗小太阳,悄悄把日子焐得软软和和的。)
余柯羿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暖》,老师被你细腻的观察和温暖的感悟深深打动了!你没有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生活中捕捉到三个微小却闪光的瞬间——伞沿的倾斜、姜汤的热气、豆浆的白雾,最后提炼出“暖藏在小事里”的道理,这种“以小见大”的思考特别可贵,让文章有了直抵人心的温度。
不过我们可以再给文章“加一点料”,让它更有层次:比如写公交站的女生时,能不能放慢镜头?她的伞是什么颜色?递伞时有没有碰到你的肩膀?你当时心里“咯噔”一下的感觉,或者小声说“谢谢”时的紧张,这些细节会让“甜意”更具体;另外,三个事例之间如果加一句过渡,比如“陌生人的暖像一颗糖,而邻里的暖则像一杯热茶”,就能让段落衔接更自然,像一串糖葫芦把温暖串起来。
💡 我们还可以再思考下:
- 你有没有给别人送过“暖”?当时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如果加一个“给予”的事例,“暖”的双向流动会更动人;
- 暖除了“热”的感觉,能不能是一句话、一个眼神?比如妈妈深夜帮你盖被子的动作,或者老师批改作业时的红笔批注,这些“隐形的暖”会不会让主题更丰富?
- 如果用“暖是会传染的”作为结尾,把三个事例串联成“传递链”,会不会让“暖”的意义更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