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社会中,登革热这样的疾病似乎总是存在于课本和新闻报道中,而不曾与我们的生活产生直接联系。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日益严重,我们小区每到夏季都会开展统一的灭蚊消杀行动,家里的防蚊液、电蚊香也成了夏季必备。这些变化,正是气候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环境,间接助长传染病传播的明证。(段评:本段通过生活中的灭蚊行动和防蚊用品,引出气候变化与传染病的关系,内容贴近生活,能让读者快速理解主题。但开头的“课本和新闻报道”稍显抽象,建议加入具体场景,比如“我以前只在科学课本的插图里见过蚊子传播登革热”,这样更有画面感,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修改版:我以前只在科学课本的插图里见过蚊子传播登革热,觉得这种病离我的生活很远。可现在不一样啦,每到夏天,小区物业叔叔都会背着喷雾器在楼道里灭蚊,妈妈还会把防蚊液、电蚊香摆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这些变化,都是气候变化让蚊子变多,间接助长传染病传播的小证据呢。)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日益严峻的挑战,我们难道只能被动接受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作为地球未来的主人,我们完全有能力行动起来,积极适应,守护自身健康。(段评:本段用设问句引出“我们要行动起来”的观点,语气很有力量,但“地球未来的主人”和“积极适应”的表达有点成人化。建议换成更贴近小学生的说法,比如“我们是地球的小守护者”“用小行动保护自己”,这样更亲切自然。修改版: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小挑战,我们只能乖乖等着吗?当然不是!我们是地球的小守护者,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小行动,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开始实践这些健康适应行动:在酷热的天气里,我和同学们会互相提醒,避免在午后阳光最强烈时进行户外运动,出门必戴遮阳帽、涂抹防晒霜;使用空调时,我们全家都会自觉将温度设定在26度,既舒适凉爽,又节约能源;当暴雨预警发布时,我会主动提醒家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如果必须出门,一定会绕开低洼地带和容易积水的路段。(段评:本段列举了三个生活中的适应行动,内容具体,能让读者跟着学。不过“互相提醒”“自觉设定”这些词可以更生动,比如“下课就拉着好朋友说‘别去操场晒啦’”“妈妈总说26度是‘舒服又省电的魔法温度’”,加入这些小细节,会让内容更有趣。修改版:在生活里,我们已经开始做这些小事啦:夏天午后太阳火辣辣的时候,我下课就拉着好朋友说“别去操场晒啦,会中暑的”,出门还会把遮阳帽戴得牢牢的,再涂一层香香的防晒霜;用空调时,我们家都把温度调到26度,妈妈说这是“舒服又省电的魔法温度”;暴雨天预报一来,我就会跟爸爸说“别去楼下打球啦”,如果要出门,我们肯定绕开那些容易积水的小水洼。)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做得更多。比如,珍惜每一滴水,因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干旱频发,水资源愈发宝贵;比如,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用这些绿色出行方式,为减少碳排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些行动,不仅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更是在投资我们自己和所有人未来的健康。(段评:本段提出了“珍惜水”“绿色出行”的建议,想法很好,但“珍惜每一滴水”可以加入具体做法,比如“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小一点”,“绿色出行”也可以说“周末和妈妈骑车去公园”,这样建议更具体,读者更容易做到。修改版:除了这些,我们还能做更多小事呢: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小一点,洗完就马上关掉,因为气候变化可能让水变得更珍贵;周末和妈妈去公园时,我们会骑共享单车,既不会堵车,还能减少碳排放。这些小事不仅能保护地球,还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呀。)
气候变化是我们共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而学会健康适应,正是我们手中最有效的那把钥匙。让我们从此刻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不断学习科学知识,积极采取行动。让我们齐心协力,既为地球“降降温”,也为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撑起一把坚实可靠的“保护伞”。(段评:本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但“最有效的那把钥匙”和“撑起保护伞”有点抽象。建议换成具体的画面,比如“把这些小行动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这样结尾更实在,也更有温度。修改版:气候变化是我们大家要一起面对的小难题,而这些生活里的小行动,就是解决难题的小妙招。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每天做一件小事:今天少开一小时空调,明天多骑一次自行车。把这些小事像串珠子一样串起来,就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也让地球妈妈更舒服呀。)
钟琳芝同学,你好!读完你的《给地球降温,为地球护航》,老师首先要为你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点赞!你没有停留在“气候变化是大问题”的空泛议论上,而是从小区灭蚊、家庭节电这些身边小事切入,把“气候变化”这个宏大主题和自己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原来登革热的威胁、夏季的消杀行动,都是气候变化给我们敲响的警钟。这种“以小见大”的视角特别珍贵,让文章既有温度又有说服力!
更让老师惊喜的是,你不仅看到了问题,还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行动方案:从26度空调到绿色出行,从暴雨避险到节约用水,每一条建议都来自生活细节,既真实又有操作性。结尾那句“为地球‘降降温’,为健康撑‘保护伞’”的比喻,更是把“环保”和“健康”的关系点透了,让主题一下子变得清晰有力!
如果我们想让文章更上一层楼,老师这里有几个“进阶小秘籍”,你可以试试看:
第一个秘籍是给“行动”加一层“为什么”。比如你写“优先选择步行、骑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如果能在后面加一句小小的解释——“因为少开一次车,就能减少一点尾气排放,让地球的‘发烧’症状轻一点”,就能把“绿色出行”和“给地球降温”的逻辑链补得更紧密,让读者更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二个秘籍是给“场景”加一点“画面感”。你写“暴雨预警发布时,我会主动提醒家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这里可以加一个具体的小细节:比如“上周暴雨前,我指着手机上的红色预警图标,拉着正要出门买菜的奶奶说:‘您听,外面风都呼呼响了,低洼的菜市场门口肯定积水,等雨停了我陪您去!’”用一个真实的小场景代替概括性的描述,文章会更生动,也更有感染力。
第三个秘籍是给“过渡”搭一座“小桥”。比如从“日常生活中的适应行动”转到“我们还能做得更多”时,中间可以加一句自然的过渡:“除了这些‘应对气候变化’的小习惯,我们还能主动出击,为地球‘退烧’做更多事”——这样段落之间的衔接会更丝滑,读起来就像跟着一条清晰的小路往前走,不会有跳跃感。
最后,老师还想和你一起再往深处想一想:
- 除了灭蚊、节电,气候变化还悄悄改变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小事?比如春天的花开得早了,还是冬天的雪变少了?
- 如果你要设计一个“给地球降温”的班级活动,你会选择什么形式?是制作宣传海报,还是发起“低碳一天”挑战?
- 当你和同学分享“为地球护航”的想法时,你会用什么小故事来让他们更容易理解?
这些思考不一定都要写进作文里,但它们会让你对“环保”的理解更立体。钟琳芝同学,你已经迈出了“用文字关注地球”的第一步,而且走得很稳——继续保持这份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世界的责任感,你一定会写出更有力量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