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有一座小岛。这里树少,草少,土也很少,却驻扎着一群海军士兵。(段评:本段作为开头,用简洁的语言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为下文做了铺垫。不过,如果能加入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比如海风的味道、士兵们的状态,会让小岛的环境更生动,更能突出士兵们驻守的艰苦。修改版:在无边无际的大海上,一座小小的岛孤零零地浮着。岛上树稀稀拉拉的,草也没几丛,连泥土都少得可怜,可一群海军士兵却在这里扎下了根。咸咸的海风呼呼地吹着,他们的脸被吹得黝黑,却依旧站得笔直。)
将军上岛时,正是比较凉快的时候,但由于离赤道近,也有20多度。岛很小,所以,将军在第五分钟时,就发现了问题。(段评:本段交代了将军上岛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不过语言有点平淡。可以加入将军上岛时的动作、感受,以及小岛的具体样子,让情节更吸引人。修改版:将军踏着海风上岛时,太阳刚躲到云后面,算是岛上比较凉快的时候。可这里离赤道近,空气还是热乎乎的,有二十多度呢。小岛真小啊,将军才走了五分钟,眼睛就扫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
“那是什么东西,搞这么神秘?是暗堡?”将军靠近,才发现那儿用油布遮着,掀开一角,竟发现一大片菜地。(段评:本段通过将军的疑问引出了菜地,很有悬念。如果能加入将军靠近时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比如脚步放轻、心里的猜测,会让这个过程更紧张有趣。修改版:“那是什么?盖得这么严实,难道是暗堡?”将军皱起眉头,放轻脚步悄悄走过去。他伸手掀开油布的一角,呀!里面竟然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青菜叶子上还挂着水珠呢!)
将军一愣。他知道,在这个地方,蔬菜很难生长。他真怀疑自己是在做梦;这是怎么弄的?(段评:本段写出了将军的惊讶,不过可以把将军的反应写得更具体,比如愣住的样子、心里的疑惑,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蔬菜生长的不容易。修改版:将军一下子愣住了,眼睛瞪得大大的。他知道,这个地方海风大、土壤少,蔬菜最难长了。他使劲眨了眨眼睛,还以为自己看错了——这绿油油的菜地,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呀?)
队长说,他是北方人,从大棚得到启示,就搞了这个油布棚。菜地里的土,大部分是战士们从老家背来的。队长还说,晚饭之后,就把布掀开,看看菜的全貌,然后神秘一笑。将军决定,要在岛上吃饭,但秘书急了:将军不是回舰上吃饭吗?(段评:本段讲述了菜地的由来和将军决定留岛吃饭的情节,内容很丰富。不过队长“神秘一笑”的部分,可以加入他的表情描写,让这个“神秘”更生动。另外,将军和秘书的对话也可以更活泼一点。修改版:队长笑着说,他是北方人,从老家的大棚得到启发,就弄了这个油布棚。菜地里的土,大多是战士们从老家一袋袋背来的。队长说完,眼睛弯成了月牙,神秘地笑了笑:“晚饭之后掀开布,让您看看我们的‘宝贝菜地’全貌!”将军立刻决定留在岛上吃饭,秘书急得直摆手:“将军,您不是要回舰上吃吗?”)
大家都很吃惊,秘书问岛上吃什么,将军白了他一眼:“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段评:本段将军的话很有气势,不过可以加入将军的动作、神态,比如瞪眼睛、语气的坚定,让将军的形象更鲜明。修改版:大家听了都很吃惊,秘书小声问:“岛上能有什么吃的呀?”将军转过头,轻轻白了他一眼,声音不大却很坚定:“战士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大家都欢迎,将军要住下来。可不是队长一笑 (改:可不是队长想推广) ,而是想要推广种菜的方法。(段评:本段有点小问题哦,“可不是队长一笑”这句话不太通顺,让人有点看不懂。可以把将军留下的原因写得更清楚,比如将军想看看菜地,想和战士们一起吃饭,这样逻辑更顺畅。修改版:大家都很高兴将军留下来。将军可不是为了别的,他一是想看看那片神秘的菜地全貌,二是想尝尝战士们种的菜,还想把这个种菜的好办法推广到其他岛上呢!)
晚饭时,将军的桌子上多了一盘小白菜。将军十分生气,立马质问队长,队长支支吾吾地想让将军去到饭堂,想招呼大家来吃菜,可大家怕烫似的跑开,将军想了一会儿,把菜倒进汤里,搅了搅,大家自觉排队打饭,将军为大家舀汤。(段评:本段情节很感人,不过可以加入将军看到小白菜时的表情、动作,以及战士们跑开时的样子,让场景更生动。比如将军“生气”的样子,不是真的发火,而是心疼战士们把好菜留给他。修改版:晚饭时,将军的桌子上多了一盘翠绿的小白菜。将军看着这盘菜,眉头一下子皱起来——他知道,这菜在岛上有多金贵!队长站在旁边,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将军没说话,转身走到饭堂,把小白菜倒进了大汤锅里,拿起勺子搅了搅。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自觉排起了队。将军站在锅边,笑着给每个战士舀了一勺汤。)
次日清晨,将军离岛时,回望小岛,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段评:本段作为结尾,升华了主题,不过可以加入将军敬礼时的动作、眼神,以及小岛在朝阳下的样子,让结尾更有画面感,更能体现将军对战士们的敬意。修改版:第二天清晨,将军要离岛了。他站在船边回望小岛,朝阳把那片绿油油的菜地照得闪闪发亮。将军对着小岛,对着那片菜地,也对着守岛的战士们,“唰”地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海风拂过他的脸颊,他的眼睛里满是感动。)
钟至皓同学,你好!读完你的《小岛》,老师首先要为你对“军人精神”的细腻捕捉点个大大的赞!很多同学写军人,可能只会写他们的勇敢或辛苦,而你却从“菜地里的土是战士们从老家背来的”这个细节切入,悄悄藏着“坚守”与“热爱”的双重内核——在寸草难生的小岛上种菜,是对艰苦环境的“硬扛”,更是用家乡土“种”出对祖国的牵挂。这个立意特别有温度,像一缕阳光,照进了军人看似平凡的日常里!
接下来,老师想和你分享两个“让文章更动人”的小秘籍,帮你把这份温暖传递得更有力量:
第一个秘籍,叫“给细节‘加个放大镜’”。你看,文章里有个特别关键的场景——“将军把菜倒进汤里,搅了搅”。这个动作其实藏着将军对战士们的心疼,也藏着战士们对将军的敬意,但如果只是“搅了搅”,读者可能体会不到这份复杂的情感。我们能不能当一次“细节侦探”?比如,将军“倒菜”时,手指有没有微微颤抖?汤里飘起的菜香,有没有让战士们的喉咙悄悄动了一下?甚至可以加一句战士们的心理活动:“将军居然和我们喝同一锅汤……”把这些“小镜头”放大,这个场景就会像电影片段一样,牢牢刻在读者心里。
第二个秘籍,叫“给情感‘搭个小台阶’”。你开头写小岛“树少,草少,土也很少”,结尾写将军“向着那片绿色行军礼”——从“荒芜”到“绿色”,其实是情感的“上坡路”。但现在这条“路”走得有点快,我们可以在中间加一级“小台阶”。比如,将军掀开油布看到菜地时,除了“一愣”,能不能再写一写他的眼睛?是“猛地睁大”,还是“闪过一丝泪光”?他蹲下来摸那把家乡土时,指尖会不会感受到战士们背土时的温度?把将军的情感变化“慢放”一点点,结尾的军礼就会更有分量,读者的感动也会跟着“上坡”,而不是“跳下来”。
最后,老师想和你一起“脑洞大开”:
- 那些从老家背来的土,可能带着陕西的黄土、山东的黑土、四川的红土……如果让这些“家乡土”开口说话,它们会讲出战士们背土时的故事吗?
- 将军离岛后,那片“绿色”会怎样影响其他小岛?会不会有更多的“油布棚”在大海上冒出来?
- 如果你是小岛上的一棵菜,看着将军行军礼,你会对将军说句什么悄悄话?
你的文章已经有了“温暖的骨架”,只要再给细节“填点肉”,给情感“铺个路”,一定会成为一篇能让读者“心头一热”的好作品!老师期待看到你给《小岛》加了“放大镜”和“小台阶”后的新版本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