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的月亮总比寻常更圆些,像奶奶揉了三遍的糯米团子,稳稳悬在黛色的天空里。(段评:此段作为开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秋月比作奶奶揉的糯米团子,生动形象,富有画面感,能有效吸引读者,引出主题。不过,可进一步增强悬念感,让读者更有探究欲望。修改版:中秋月,总像藏着神秘的甜,比寻常更圆些,恰似奶奶揉了三遍的糯米团子,稳稳悬在黛色的天空里,不知藏着多少团圆的故事。)
傍晚时,我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看奶奶把竹器里芝麻、核桃倒在石臼里。“要顺时针捣馅儿才匀。”她手腕一沉,木槌撞得石臼咚咚响,碎碎的果仁香混着晚风飘过来,我伸手抓了把刚炒好的花生,脆声问:“今年还做兔子月饼吗?”奶奶笑着点点头,指尖沾了面粉,在我鼻子尖轻轻一按。(段评:该段细节描写较丰富,展现了奶奶做月饼捣馅儿的场景,人物互动温馨。但情节稍显平淡,可增加一些人物的心理描写,使情感更细腻。修改版:傍晚时,我满心期待地搬着小板凳坐在院子里。看奶奶把竹器里芝麻、核桃倒在石臼里。“要顺时针捣馅儿才匀。”她手腕一沉,木槌撞得石臼咚咚响,碎碎的果仁香混着晚风飘过来。我咽了咽口水,伸手抓了把刚炒好的花生,脆声问:“今年还做兔子月饼吗?”心里盼着那可爱的兔子月饼。奶奶笑着点点头,指尖沾了面粉,在我鼻子尖轻轻一按。)
厨房里,妈妈正揉着面团,案板上摆着摸具 (改:模具) ——有刻着“福”字的,也有兔子形状的。我洗干净手,抢过一小块面团,学着妈妈的样子擀出个歪歪扭扭的圆。“慢慢来。”妈妈把包的“月牙形”月饼进烤盘,烤箱“叮”的一声时,满屋子都是甜香。(段评:此段描述了妈妈做月饼和“我”参与的过程,画面感强。然而,句子之间的衔接不够自然,可添加过渡语使逻辑更连贯。修改版:厨房里,妈妈正熟练地揉着面团,案板上摆着模具——有刻着“福”字的,也有兔子形状的。我看着心痒痒,洗干净手,迫不及待地抢过一小块面团,学着妈妈的样子擀出个歪歪扭扭的圆。妈妈见状,温柔地说:“慢慢来。”接着,她把包好的“月牙形”月饼放进烤盘。不一会儿,烤箱“叮”的一声,满屋子都是甜香。)
月亮升得更高了,爸爸搬来小桌,摆上月饼、葡萄和奶奶煮的莲子羹。我咬了口兔子月饼,酥皮掉在衣襟上,芝麻馅儿沾着舌尖。奶奶指着月亮说:“你看,月亮上的影子,是吴刚在砍桂树呢。”我眯起眼,真觉得那团黑影在动,忽然想起幼儿园时画的月亮,涂得黄黄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中秋快乐”。(段评:段落营造出温馨的中秋氛围,有动作和对话描写。但可以在回忆幼儿园画月亮处,增加一些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提升思想深度。修改版:月亮升得更高了,爸爸搬来小桌,摆上月饼、葡萄和奶奶煮的莲子羹。我咬了口兔子月饼,酥皮掉在衣襟上,芝麻馅儿沾着舌尖。奶奶指着月亮说:“你看,月亮上的影子,是吴刚在砍桂树呢。”我眯起眼,真觉得那团黑影在动,忽然想起幼儿园时画的月亮,涂得黄黄的,旁边歪歪扭扭写着“中秋快乐”。时光过得真快,那些简单的快乐仿佛还在昨天。)
夜风微凉,月饼的甜香绕着指尖,月亮把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原来中秋不是只有圆圆的月亮,是石臼里的果仁香,是烤箱里的甜暖,是一家人围坐彼时,说话声混着月光,落进心里最软的地方。(段评:作为结尾,总结了中秋的意义,情感真挚。但主题升华可更具体,结合自身感受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修改版:夜风微凉,月饼的甜香绕着指尖,月亮把我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原来中秋不只是那圆圆的月亮,是石臼里反复捣出的果仁香,藏着奶奶的耐心;是烤箱里弥漫的甜暖,裹着妈妈的爱意;是一家人围坐彼时,说话声混着月光,落进心里最软的地方,让我懂得团圆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