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小书虫”这个称呼,我就想到了弟弟,因为他特别爱看书外书 (改:爱看课外书) ,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书,就像小书虫钻进书本里一样,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书虫”。(段评:此段作为开头,通过“小书虫”的称呼自然引出弟弟,能吸引读者兴趣。语言通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弟弟比作钻进书本的小书虫,生动形象。不过“特别爱看书外书”表述有误,应改为“特别爱看课外书”。修改版:看见“小书虫”这个称呼,我就想到了弟弟,因为他特别爱看课外书,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看书,就像小书虫钻进书本里一样,所以大家都叫他“小书虫”。)
弟弟有一双又大又圆的像黑宝石般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个子矮矮的,十分可爱。(段评:该段对弟弟外貌进行了描写,能让读者初步了解弟弟的形象。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突出主题方面作用不大,与上下文衔接不够紧密,可以考虑精简或融入到其他段落中。修改版:弟弟有一双又大又圆像黑宝石般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个子矮矮的,十分可爱,他一捧起书就像变了个人似的。)
每当下课铃欢快地响起,同学们就像笼子里放飞的鸟儿一样,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教室瞬间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弟弟。窗外阳光洒进来,教室里十分安静,弟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手捧一本原的 (改:一本) 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他看得十分入迷,一会皱起眉头,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一会儿哈哈大笑,仿佛书中有特别有趣的事情,一会儿自言自语……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可弟弟一点儿也没发觉,还沉迷在书林中。同桌提醒他三次,他才回过神来,恋恋不舍地把课外书放回书包,准备上课。(段评:这是文章的核心段落,详细描写了弟弟下课看书入迷的情节,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生动,符合记叙文的文体特征。不过“一本原的课外书”表述不通顺,可改为“一本崭新的课外书”。修改版:每当下课铃欢快地响起,同学们就像笼子里放飞的鸟儿一样,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教室瞬间变得空荡荡的,只剩下弟弟。窗外阳光洒进来,教室里十分安静,弟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手捧一本崭新的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他看得十分入迷,一会皱起眉头,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一会儿哈哈大笑,仿佛书中有特别有趣的事情,一会儿自言自语……不知不觉,上课铃声响了,可弟弟一点儿也没发觉,还沉迷在书林中。同桌提醒他三次,他才回过神来,恋恋不舍地把课外书放回书包,准备上课。)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弟弟爱看书深深影响着我们,我们如果保持天天阅读的好习惯,就会收获不少知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像弟弟一样,做个“小书虫”吧!(段评:作为结尾,引用名言总结了弟弟爱看书对大家的影响,主题积极向上,呼吁大家做“小书虫”,升华了主题。但语言表达稍显生硬,可更加自然亲切。修改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弟弟爱看书的样子总是深深影响着我们。如果我们也能保持天天阅读的好习惯,肯定会收获不少知识。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像弟弟一样,快乐地做个“小书虫”吧!)
李东穗同学,你好!读完你的《我们家的“小书虫”》,老师首先要为你对弟弟爱看书这一特点的精准捕捉点个赞!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出弟弟对书的痴迷,让“小书虫”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个立意很清晰且贴近生活 !
老师发现你对弟弟的描写很生动。比如“弟弟有一双又大又圆的像黑宝石般的眼睛,一张小巧玲珑的嘴巴,个子矮矮的,十分可爱”,通过肖像描写,让弟弟可爱的形象立刻浮现在读者眼前。还有描写弟弟看书入迷时,“一会皱起眉头,好像遇到了什么难题,一会儿哈哈大笑,仿佛书中有特别有趣的事情,一会儿自言自语”,运用神态描写,把弟弟沉浸在书里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不过,这篇文章还有一些可以提升的地方。道理讲出来了,但可以更深刻。你看,你写了弟弟爱看书影响着大家。我们能不能再想深一层?爱看书具体从哪些方面影响着大家呢?是开阔了视野,还是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如果能在结尾处,把爱看书带来的影响再剖析一两句,你的思想就会更有力量。事件写清楚了,但过程有点快。在描写弟弟课间看书这一情节时,我们来当一次导演。当时教室里除了安静,桌椅摆放是怎样的?阳光洒在书本上是什么样子?弟弟的坐姿是怎样的?用“五感法”把这个场景更细致地呈现出来,文章的感染力会更强。从描写弟弟的样子到写他课间看书,中间好像缺了一座小桥。我们能不能加一句像“弟弟不仅模样可爱,他对书的热爱更是让人印象深刻”这样的话?让段落之间的衔接更自然流畅。
总而言之,这篇作文展现了你不错的思考能力和表达潜力。你已经学会了如何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接下来,我们可以在细节描写和思想深化上继续下功夫。比如你可以想想:
- 弟弟爱看书有没有对家庭氛围产生独特的影响呢?
- 在弟弟的影响下,家里人有没有发生一些特别有趣的改变?
- 如何通过更多不同场景的描写,更全面地展现弟弟“小书虫”的形象? 老师相信,以你的悟性,很快就能写出更精彩的佳作,期待你的下一次突破!